陈年旧事(6)朋友的婚礼

      见证过几个朋友的婚礼,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当学生的时候,大家都很穷(不像现在的留学生,都“不差钱”),结婚的时候也要想办法节省开支。


      有一对从上海音乐学院来的朋友,那会儿在圣路易音乐学院学习。一个是男中音,另一个是小提琴手。他们只有部分助学金,其余的学费以及生活费都得靠自己打工。除了学习,男的在一个教堂的唱诗班领唱,女的在餐馆做工,很辛苦。他们俩从小参军,在前线歌舞团多年,77年考到上音,已经爱情长跑了很久。那时我先生刚来美国,我们几家都住在一幢旧公寓里,生活上也是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他们结婚时,决定在教堂举行仪式。但是婚纱很贵,买不起。结果是我自告奋勇帮他们缝制。我和准新娘去布店挑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婚纱式样,选了料子,用我的前房东给的一架旧缝纫机替她做了婚纱。去年在上海和他们见面的时候,她还在告诉她的女儿这段往事。


      同系的W君,在男生多、女生少的不利情况下,悄悄地找到了自己中意的姑娘;等我们知道时,已经快要结婚了。这一次是他们请我缝一件婚纱。新娘中意的式样挺复杂,不过我还是壮着胆子答应下来,成人之美。那件婚纱花了我一个星期的业余时间才缝好。新娘穿上以后很高兴,拍了漂亮的照片送我一份,至今还保留在我家的相册里。二十几年过去,不知道他们现在何方。不过那个女孩子的性格温和,相信他们会过得幸福。


      还有一个很浪漫、对爱情很勇敢的朋友,小我好几岁,总叫我“大姐”。她和一个德国小伙子隔着大洋谈恋爱,小伙子是在中国旅游时和她相识的。那一年,小伙子拿到了博士学位,到美国来看她;两天以后她告诉我,他们要结婚了,请我当证婚人。我和他们来到市政厅,排队领结婚证书。两个人都穿着家常衣服,倒是我和另外一个证婚人穿得还正式一点。发证的官员对他们讲了祝福的话,结婚的人和证婚的人一一签了字,拍了照片,“婚礼”就结束了。很快小伙子又回了德国,而她继续在美国读书。她的一帮美国同学送给她几大张邮票,说让她可以常常寄信用。不过她更喜欢打电话;越洋电话费很快地把她存的钱用光;结果几个月以后,她还是离开美国去了德国,暂时结束了“长途恋爱”的“高消费”生活。


      工作以后,有一个同事结婚。她有三个姐姐,是本地有名的L家四姐妹。婚礼在一个湖边的草坪上举行,她的父亲和继母从国内赶来参加。让我难忘的是,她把已故母亲的遗像放在桌子上,对着母亲说了一段话,告慰她的在天之灵,让参加婚礼的人都唏嘘感叹。


      有一个认识多年的好朋友,已经三十几,还没有结婚。他的第一任女友是出国前在国内交的。他出国以后就积极地替女友申请学校;好不容易申请到了,女友来美国,他开了几个小时车去芝加哥机场接她。可是女友见到他就说,“我们分手吧”。结果他掉转头,又开了几个小时车回学校。从那以后,他也交过别的女友,但是都没有成。几经辗转,他也到底城工作,在这里认识了他现在的妻子。他们的婚礼选在那一年的感恩节在一个天主教堂举行。天主教的婚礼仪式是很严的,新娘新郎跪在神坛前差不多有半个小时,听神父致辞。第二年的感恩节,他们的大女儿出生;两年的感恩节都下着小雪,所以女儿的小名就叫“小雪”。小雪后来又有一个妹妹,老大调皮,老二娇憨,都很可爱。如今一家人在德州生活,和睦幸福。


      另有一个朋友,第一次婚姻破裂,离婚时有一个两岁的儿子。她后来爱上一个中文讲得很好的美国小伙H。H自己从小双亲离异,深知单亲家庭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爱。结婚时,他自己写了一段誓词,保证爱继子如亲生,非常感人。如今儿子已经上大学,他们俩后来又生了一个很可爱的小儿子,在上幼儿园。我的朋友也是越活越年轻,而且事业有成。


      人生百样,婚礼也有百种。当朋友们步入婚姻的礼堂时,见证的人们也感受到那种真诚和激情。


      参加朋友的婚礼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2009年6月28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