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房记



两个星期没更新博客了,时间都去哪儿了?

一半儿去了院子。春天在浪漫人的眼里是百花争艳,在咱眼里还有做不完的活儿。先得清理残冬留在灌木丛中和花圃里的枯枝烂叶,再去拔那长得比拔得还快的杂草,接下来还要整枝。别人是挑着花看,只见花不见草;主妇的职业病是只见草,不见花。一阵春雨过后,花枝长了一寸,觉着那杂草倒像长了一尺,不赶着拔了就要成“荒园”了。面对这种“春风吹又生”的顽强,咱非常理解掌权者的心态,得赶紧把那些个杂草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让它们坐大!这不,时间就耗那儿去了。

还有一半儿,是去看房了。咱家俩小子,老大已经去了加州,老二明年大学毕业也打算去西海岸,眼看着咱就要空巢;其实现在已经空巢了。巢一空就显得太大,得考虑挪个窝。在美国,买房卖房最热闹的就是春夏两季。因为一搬家,学区可能就变了,家里如有18岁以下的孩子,搬家都选择在暑假;这样秋季就转入新学校,容易衔接。

要说买卖房屋,咱这儿是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灾区,房地产市场已经萧条了好几年。不得已卖房的,往往是忍痛减价。底特律老城“一块钱房”的新闻在国内人尽皆知;咱这儿离底特律开车半小时,虽然没到“一块钱买房”的地步,那几年房价跌个两三成也不稀罕呢。精明有胆气的人趁低价买进,如今都赚了。那会儿咱家两个挣钱的随时都可能失业,两个不挣钱的都要交学费上大学,借个胆子给我也不敢买房啊!所以看到那些倒房的人笑到最后,咱也只有佩服,没有嫉妒,更没有恨,哈哈!

话说一个月前,咱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看卖房广告,全当消遣。偶见一栋“四联排”顶边的公寓式住房,从照片上看很对咱的口味,大小也正好。广告上标明了它曾经是“法拍房”,被银行收购,现在是美国“两房”之一的“房利美”(Fannie Mae)在卖,要价三十万美元出头。

咱家迄今买过两次房子,一次是从前面的房主手里买的二手房,还有一次是从建筑商那儿买的新建房,都和政府木有一毛钱的关系。而“房利美”是美国联邦政府赞助的企业,次贷危机的时候电视台恨不得天天都有它的新闻;它和我所在的汽车公司一样,是2009年政府“救助”的对象,靠着纳税人撑腰存活下来的。网上的介绍说:

    房利美(旧名联邦国民按揭贷款协会),是最大的一家美国政府赞助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其主要业务是在美国房屋按揭贷款二级市场中收购贷款,并通过向投资者发行机构债券或证券化的按揭债券,以较低成本集资,赚取利差。在次贷危机持续,房贷市场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于200897日宣布以高达2000亿美元的可能代价,接管了濒临破产的房利美及另一家政府赞助企业房地美。

这下引起了咱的好奇心,按广告上的电话找到了房产经纪人马克,向他打听这房子的情况。对于“法拍房”,买主最大的担心就是那些房子可能有损坏。你想吧,那房主才几个月没付月供,家就没了,他气不打一处来,临走前把房子糟蹋一顿出出气,那还不是常有的事?还有的房子法拍后没人管理,被大偷小偷闯进去,拆掉值钱的东西拿去卖钱。咱家街头就有一栋房子遭此厄运。那主人在次贷危机前就搬走了,房子却一直卖不出去,挂那儿有两年;两年后被什么人低价买下来。谁知买主没安好心,把屋里的内墙扒了,把值钱的东西都拆走了,电线、铜管、锅炉、橱柜,连车库门也关不上,整个开膛破肚,然后号称还不起月供,溜之大吉。我想邻居们每天从那儿经过,都要诅咒他们。入冬以前,看到那家车库门用大木板给封上了。来年开春,又看到垃圾拖斗在那家门外,有人来修房子。入夏以后,一家印度人搬进去,这才开始种花割草,整旧如新。这事儿发生在咱的眼皮儿底下,就像上了一课:买“法拍房”得小心,你不知道那屋里有没有陷阱。那些敢买“法拍房”的人,不是财大气粗,就是敢冒险的主。

出乎意料,马克说这家的房子状况相当好;不但没啥需要修理的,还有不少新换的设备,这就更少有了。我和老公决定去看一看。

马克六十多岁,看上去很壮实,但一条腿有点瘸。次贷危机前,他是建房子的;因为近年来本地的新房需求量很小,他就兼做房屋买卖。美国房地产经纪人的收入一般不错;帮客户买卖一座房,他们的佣金是房价的3%-6%。马克还是个“倒爷”,他和他弟弟买下旧房,修好了再卖出去或者出租。他俩曾经是建筑商,带工程队装修房屋还不是小菜一碟?

我们在那“四联排”的前面碰头。马克用密码打开一个装钥匙的小盒子,再用钥匙打开大门。房子的状况果然不错,除了有几处要补补漆,一处水龙头有点关不紧以外,掸掸尘就能住人了。房子有四个“半层”,第二个半层是开放式的客厅、厨房和吃饭的地方,最底层是地下室,前房主把它装修成吧台兼影视间。房子虽然不大,但结构敞亮,风格活泼,且每层都有自己的特色,合适咱对“杂拌”的爱好;上楼下楼也正好活动腿脚。不过楼层多了容易迷路,可不能得老年痴呆症,否则在家里找不着厕所,后果会很严重,呵呵。

看到我们有兴趣,马克又说这房子合适买下来出租,随后还替咱算了一笔账,说投资收益应该还不错,比存在银行拿百分之一都不到的利息强多了。当然,假如和国内飞涨的房价、股价相比,那是不可同日而语滴。

因为喜欢那房子,咱就去细看它的资料,结果看到了一段故事:

这房子是2001年建成的,当时卖了38万美元。2008年卖给了第二个房主,30万成交。2013年房主出价28万,没卖出去。2014年房主按揭“断供”,欠了银行22万,银行把房子收回。今年四月银行再卖,要价302千。

回想2001年,美国房地产还在上升;那第一个房主大概觉得还会再涨才出了38万。人就是这样,看到啥东西涨了价,就认为还会涨,生怕没赶上趟;泡沫就这么越吹越大,跟风心理很容易就替人作了主。不过,泡沫太大了,破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到了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泡泡终于破了。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裁员,不知那房主是不是失业了?当时本地有不少汽车工程师在外州找到工作,比如去西雅图的波音公司,因为汽车业和航空业都需要机械工程师,这点是相通的。那第一任房主去了哪儿?他的房子血本拍卖损失8万,想来实在是手头紧,没办法。他的亏损最大,估计到现在也忘不了。

第二位买主看到38万的房子降到了30万,一定以为是桩好买卖,动了抄底的心。假如房价回升,那他就大赚了。回想那时,咱看到这次经济危机的厉害,琢磨着至少也要十年房价才能回去;如今八年过去了,这儿的房市才刚刚升温。

按“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第二位房主买得早了点,没抄到“底”;而且他家前年一定发生了什么变故,收入忽然减少。也许是他失了业,亏了生意,或是家里有人生了大病。他比较精明,付不起月供,就干脆让贷款的银行收回房子;他的损失在于八年中付的月供就像付房租,自己的产权都没了。但这位房主让咱敬重,因为他把房子保养得很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而不是拆个烂污走人。这就让后来的买主看到他的人品;人品就是这样,代表那人的底线,在关键的时候就显出来了。

这中间最赚的要数“房利美”。22万买回,如今想卖30万,尽管今年同一小区其它单元只卖出275千。当然,“房利美”代表的是美国纳税人,为公众赚钱也没错,咱不能怪它太贪;不过市场不是它想要什么价就能卖出的,没人愿意买,它也没辙。

我问马克可有人对这房子感兴趣?马克说,有个印度人打电话问他“我出21万行不行?”马克不是卖方经纪人,不代表“房利美”,但他说“21万太低了,那边不会答应的。”那老印也不轻言放弃,每天打电话问他,从21万升到22万、225千,马克还没拿他当真。根据马克的经验,过阵子假如30万没人要,“房利美”会愿意降价,275千比较靠谱,因为那接近市场价。

果然,30天以后,广告上的价格变成了27.49万,进入咱的射程...



2015525日于密州

北方有兰花(下)

母亲节,请朋友们接着赏花:



























     
看完兰花,再访暖房:





 好奇异的花,一串有半人高、一掌宽,开出黄色的花蕊,结着蓝色的浆果:





   去年秋天见到的一片仙人球,如今花开得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