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视点:有自尊才有人格


有一年我回国探亲,带孩子们看了自己当年上过的实验小学;又和学校商量,安排他们在那里插班一天,体验在中国当小学生的滋味儿。

放学后,我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新鲜事?中国的学校和美国的有什么不同?大儿子那天在四年级插班,他的印象是:老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原来,有个老师课堂提问,第一个学生没答对,老师就让他站着;第二个也没答对,就让一块儿站着;直到终于有人答对了,才让坐下。这在中国是司空见惯,可看在美国长大的孩子眼里,却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站在那里分明是受精神上的惩罚,会伤害那学生的自尊心。

我很同意儿子的观点。不知道那位老师有没有想过:学生答不出题,就该被羞辱吗?羞辱他,能达到什么效果呢?作为一个人,那受辱的孩子从中学到了什么?他的行为,又会如何改变?这样的惩罚,对于旁观的学生又有什么影响?

在我看来,对于经常受这样的羞辱的孩子,虽然也有奋发图强的可能,但最合逻辑的结果是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美国教授对中国留学生的一个普遍印象,是我们不爱提问题;不但课上不爱提,课后也不爱问老师;不懂的地方宁愿问同学或者查书本。为什么呢?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怕自己的问题太“蠢”,被人笑话。我们不知道,在美国的课堂上,没有“愚蠢的问题”。老师欢迎学生提问,因为提问意味着学生对他的课有兴趣。“低水平”的问题让老师得到反馈,进一步解释没说清楚的地方;而“高水平”的问题更让老师有机会和学生展开讨论,教学相长。美国学校课堂的活跃和学生的参与,远远超过中国的学校。

我们的这种“谨小慎微”,是从哪里来的?和我们从小受过的、或者看到别人受过的羞辱有没有关联?

我的小侄自尊心与人格子在国内上小学,聪明但不好学。他上课不太守规矩,讲话、做小动作,挨老师批评是家常便饭,还动辄被罚写检查(有一次学校打扫卫生,小侄子忘了带抹布,就这也要写检查!),连他父母也常被老师叫去训斥。他父亲被老师训了,一头恼火,回来再把儿子打一顿。可这些惩罚一点也没用,孩子越来越厌恶做作业,成了恶性循环。后来实在没办法,家里给他转了学。新老师对他以鼓励为主,越鼓励,他就越肯学;越肯学,老师就越鼓励,变成了良性循环;结果今年以品学兼优从小学毕业了。

我觉得,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懂一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好奇心、求知欲,会在那一次次的羞辱后消失殆尽,哪里还有学习的乐趣和主动性呢?靠这种办法教育孩子,岂不是缘木求鱼?

不但如此,自尊心还是人的脸面。一个人没了脸面,同时也就失去了独立平等的人格,失去了立身之本,连文明社会公民的责任都担当不起。如果一代代的孩子们是这样教育出来的,那无异于抽自己的筋,剥自己的皮,造就的只会是一个孱弱的群体。

那么,孩子做错了事,该不该惩罚呢?我认为孩子该教育,该让他们学会为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负责,但不是用简单的惩罚,更不是人为地伤害他们的自尊。不过那是另一个话题了,改日再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