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使我们有人性》(5): “牛眼看人大”,是真的吗?


前几集贴出以后,朋友们提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虽然超出了原书的范围,却正是议论的好题目;在这里一并作答。

问:俗话说,“牛眼看人大,鹅眼看人小”,所以这么大的牛对人那么驯服。不知有没有科学道理?

答:没有找到现成的答案,我自己的推理是:这个说法不成立。如果牛的视觉有失真、将外界事物放大,那么应该放大所有看到的物体,不会仅仅“看人大”。况且,视觉的感应会被处理视觉信号的大脑所修正,所以牛对外界物体大小的认知应该是与现实相符的。

我认为牛怕人是因为人在移动;牛对移动的物体很警觉,因为它们的天敌是会移动的动物。

问:据说牛是有色盲的。既然是色盲,为什么西班牙人的斗牛士要拿一块红布来招惹牛,激怒牛?

答:一般认为牛是红、绿色盲。但是科学家又说,牛实际上是能分辨色彩的,只是不像人眼那样清楚。目前只知道它们对不同的颜色能有所区别,不知道它们感知到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牛白天能看到蓝色和黄色,夜晚的视力也比人好。

西班牙斗牛士有两块布,一块黄绿色,另一块红色;红布是在最后阶段用的,据说是为了让杀牛的血溅上去不至于显出脏来。牛被激怒并不是因为布的颜色,而是因为斗牛士把布舞来舞去的移动挑逗让它感到了威胁,奋起反抗呢!

问:牛的视角有多广?能看到背后吗?

答:牛的视角很广,接近360度,所以不用掉头就能看到后面,只是眼角扫到的地方有些变形

视角有两种:一种是两眼都能看到的范围,另一种是单眼或者双眼能看到的范围。人的前者为120度,后者接近180度;牛的前者为30-70度,后者为330-350。一般来说,攻击型动物如人类,眼睛长在头部的前面;而被猎食的动物,眼睛一般长在头部的侧面。


人(左图): 两眼都能看到的是100-130度,黑色的是盲区
牛(右图):两眼都能看到:30-70度; 总视角:330-350

两眼都能看到的地方,有立体感,可以判断物体的厚度和距离远近;只有一只眼能看到的地方,缺乏立体感,不太能分得出厚薄远近。我有一次在乡下劳动,夜晚被墙上掉下来的砖头 砸了眼眶,第二天只能蒙着一只眼去劳动,捡地里的山芋扔到筐子里;可是因为独眼,距离判断不准,老是扔在筐子的外面,哈哈!

问:决定动物食荤与食素的基因是什么?为什么素食动物往往要比肉食动物个儿大,力气也大?都说肉类的营养要远比草料的营养高,这一现象又该如何解释?

答:动物是吃荤还是吃素,不是一个基因能决定的,需要有一整套的机制。举例来说,要想长肉,身体就要能够合成蛋白质。蛋白质有很多种,但是基本的化学元素是有限的。不妨将它们想象成两个不同的化工厂,一个用植物作原料(吃素),另一个用动物作原料(吃荤),但产品都是蛋白质。

这两种工厂需要不同的机器和设备、不同的催化剂,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温度、浓度等)都能生产蛋白质。

吃素的动物,牙齿、口腔、胃、肠等和吃荤的动物都不一样,它们消化系统里寄生的微生物不一样(这些微生物帮助消化),身体能分泌的转氨酶(催化剂)也不一样。这些差别,使得它们都能消化自己的食物,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草料和肉类相比,营养的比例不同。吃草的动物要吃很多很多草,才能满足它的需要;而吃肉的动物不需要那么多,也许它们好几天才能吃到一顿美餐。所以要把数量和质量综合起来考虑。

至于哪些动物有力气,那是它们各自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因为生存的必须和自然淘汰而形成的。比如豹子要吃别的动物,它必须跑得快,跑得不快的豹子也许就被自然淘汰了。马是被别的动物猎食的,为了生存它也必须要跑得快,所以最终能存活的马都有健壮的腿。牛为了保护自己必须顶牛,也要力气大;没力气的最终也被淘汰了。

动物的基因有天然的变异,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下慢慢地进化成了能够生存的最佳组合。我们今天看到的吃荤和吃素的差别,就是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的结果。

问:在电视中看到那些长年和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的动物学家我总是心生感动。风铃说他(她)们常常会有自闭症,是这样的吗?是因为自闭症了才去从事这种工作,还是这种工作使他(她)们生了自闭症?

答:野外工作者中有一些原来就有自闭症。他们不喜欢也不善于和人社交,和动物相处却没有这个问题。根据葛兰丁女士的说法,现在很多工作都需要正规的学位、文凭,而自闭症患者却不容易在主流教育系统里受正常的教育,他们得以从“后门”成为动物学者的渠道是越来越窄了。

我也是很佩服那些野外工作的科学家甚至艺术家们,愿意为了事业而甘冒生命危险。日本有一个世界知名的摄影师,他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一只棕熊向他扑去的镜头...

评:  临终关怀,惠及家畜。老区的张木匠说:“格老子,人比人气死人。三餐都吃不饱的老子还不如要死的畜生?生不如死哟。”这种观点仍有市场。

答:不消说,在人的生存还很艰难的地方,首先要关注人的待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要靠虐待家畜的办法来改进人的待遇。如果处理得好,这两者是可以兼顾的。而且从长远来看,兼顾是唯一可行的路。

家畜是为人服务的、被人当食物的;对它们的人道,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人道;从前的农民很爱自己的牛呢。再说,种环保菜、用合乎家畜天性的方法饲养它们,也是可以谋生甚至致富的啊,和改善人的生存条件不矛盾的。

评: 人在保证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短期利益,很难,也很值得。

答: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是难以实行;因为环境破坏造成的影响有滞后效应,还有累积效应。人们容易看到眼前,不容易看到将来;一次两次也许破坏力有限,多了就很有害。

可是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这些经验,也有了相当准确的办法预测效果。这些经验教训都可以拿来用,不必再经历一次,尤其是在人口这么多的地方再经历一次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使我们有人性》译介完了。写这样的文字,不需要编故事;却好比採花人,要从缤纷的园子里,採到合适的花,插成一瓶美丽,呈给别人欣赏。这也是一种快乐。只是风铃採花、插花的本事还差得很远,慢慢修练吧,呵呵! 谢谢各位有兴趣关注这个话题!

这本书有三百多页,我这里能够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兴趣、有条件的朋友,还是去读原著为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