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18)瓦格纳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是一个人格分裂的音乐家;一方面,他为人极度自私、傲慢、狂妄,而且是激烈的反犹太主义者;另一方面,他又才华横溢,成就卓然。他将音乐之美和人格之丑,不可思议地集于一身。他的生平被历史学者和心理学家研究了很多年,是被人写过最多传记的作曲家。

瓦格纳一生写了13部歌剧,从写剧本,作曲,到导演、舞台和服装设计,样样都是自己来,这在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韦伯的《魔弹射手》,他早期的作品也模仿意大利美声歌剧或是韦伯。在他写了几部歌剧之后,忽然中断作曲,潜心研究哲学和音乐理论,写了不少文章,阐述他的思想。

瓦格纳尊崇古希腊悲剧,认为它们具有人文的深度和宗教的意义,而且是整个社会都参与的活动。他鄙视当时的意大利歌剧,说它们背离了古希腊的传统,成了商人们娱乐的工具。瓦格纳说他写的不是歌剧(opera),而是“音乐剧”(music drama);他认为“音乐剧”的声乐、器乐、表演、舞台、服装、场景都应该融为一体,不可偏废;这也是他为什么“一把抓”的原因。

瓦格纳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对leitmotif(主乐调,乐旨)的创造性运用。主乐调是一小段简单的音乐,可以代表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理念。主乐调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往往是用乐队奏出,以后反复出现,代表着同样的东西。主乐调在贝多芬的交响乐中就开始有了,比如他的第五交响曲,一开头的几个音符被反复开拓,变调变阶,反升为降,等等,用来描述同样的主题。瓦格纳在他的歌剧里将主乐调用到了极致,而且因为有故事,主乐调就有了明确的意思,象征着某个具体的人事或情绪。

瓦格纳的歌剧分两层境界:台上的演唱和故事的进展表现的是世俗世界,是表象;而乐队的背景音乐则代表故事后面的“真理”,是实质。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and Isolde1859年)》是瓦格纳艺术成熟时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尘世里无法圆满的爱情故事:

特里斯坦是英伦岛一个部落王马克的侄子,又是一个英武的骑士。马克待他如同自己的儿子,依仗他的武艺和爱尔兰人对抗。伊索尔德是爱尔兰王的女儿,美丽而刚烈。她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制药的高超魔法,她的药可以治伤病,可以毒死人,也可以迷魂。两国交战中,伊索尔德的未婚夫被特里斯坦杀死,特里斯坦自己也受了重伤,被小船带到了爱尔兰的海滩上。伊索尔德发现了他,用自己的药救了他;当她认出特里斯坦这个敌国的仇人,她举起了匕首,却轻轻地落下,因为她已经爱上了特里斯坦。在她的帮助下,特里斯坦养好伤回到了英格兰。

爱尔兰王为了收拢英格兰,邀请英格兰各部落王来比武,答应把自己的女儿作奖品,嫁给得胜的一方。特里斯坦说服马克再娶,自己愿意代表马克去爱尔兰比武。当然是特里斯坦得胜,带着伊索尔德回去 —— 歌剧就从这里开场。

船上,伊索尔德气愤难忍。她气特里斯坦对她的无情;不但对她无情,还要把她送给一个老国王!她悔不该当初救了特里斯坦的命,恨不得把他给杀了。而特里斯坦,严守着骑士的规矩,寸步不离指挥的职位,看也不看伊索尔德。伊索尔德怒火中烧,让女仆拿来毒药,放在酒里,要和特里斯坦同归于尽。



女仆不忍心让伊索尔德自尽,偷偷地用“爱药(love potion)”换下了“死药”。当伊索尔德终于把特里斯坦叫来,让他喝酒的时候,特里斯坦明知有毒,却坦然饮下,以消除自己良心上的愧疚。两人同饮之后,等待着死亡,而等到的却是不可抑制的爱欲!这一饮,伴随着第一次出现的主乐调,象征着“爱”和“死”。而在这个故事里,“爱”和“死”有着同样的意义。

船靠岸,马克王亲自来接。伊索尔德从此成了王后,只能和特里斯坦偷偷相会。马克王年事已高,自觉配不上王后,“敬而远之”;每到天黑,伊索尔德判定马克不去,就在门口点上火炬,召唤特里斯坦。特里斯坦白天忍耐着,在众人面前对马克和伊索尔德称臣,到了晚上见到她,自然是难舍难分。不过这是德国歌剧,瓦格纳又是哲学家,这一段戏演得很“理智”,两个人仔仔细细地分析他们彼此的心理和情感、矛盾和无奈。每每到了高潮,瓦格纳硬是让他们冷静下来,接着分析,接着诉说,如此起落七次。曾经有个评论家开玩笑,说假如是意大利歌剧,两个人早已生出七个小孩了!

无论怎么分析,这都是个无解的题。特里斯坦对马克的忠诚和对伊索尔德的爱恋是这样地水火不容,伊索尔德对特里斯坦的渴求和做王后的义务又是如此地不共戴天,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死在一起,在永恒的黑夜中满足爱的欲望。

这个愿望终于得到了满足。由于政敌的告发,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被马克发现;又经过一些曲折,两个人同归于尽,手牵着手去他们的极乐世界。



这出歌剧持续五个小时,音乐一直都在不和谐音的悬念之中,让听众没有一个终结感。直到剧终,才奏出了稳定的和声,象征着解脱。全剧仿佛是交响乐,加上人物的诠释,叙述出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而代表“爱与死”的“饮酒”主乐调,在剧中多次出现,提醒着听众这一段情缘的来由,以及“爱入膏肓”的不可抗拒。

应该说,瓦格纳是一个大师。这出戏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和真实,音乐的烘托和渲染使它充满了戏剧性,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很准确饱满。它完全不流俗于艳情,而是对人性作深度的发掘和阐述,富于哲理。唯一的缺陷是太长。在瓦格纳的时代,有闲听歌剧的人们也许不在乎这五个小时;可在今天,听瓦格纳的歌剧就是奢侈了。

不过这样感人而深刻的歌剧,也许还是值得您泡上一壶茶,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尝。

请欣赏:
序曲,开头是“饮酒”主乐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ktwPGCR7Yw


国内链接上半(有中文字幕。饮酒70-80分。演员唱得很棒,可惜扮相不咋地~):



歌词大意:

特里斯坦:
(接过伊索尔德的酒杯)
爱尔兰女王的魔术我知之甚详,
她调制的膏药曾为我疗伤。
今天我手举这杯中之物,
一旦饮下许会永远安康。
亦请听我将赎罪的誓约,
无比感激地对你道来。
敬特里斯坦的荣耀,至高无上的忠诚!
特里斯坦的痛苦,对勇气的挑战!
心的背叛!
梦中的表白,
永生的悲哀,
无以伦比的安慰,
忘却是仁慈的安眠。
我毫无畏惧,干!
 (喝杯中物)

伊索尔德:
这时你还要背叛我?
那半杯是我的!
负心汉,干!

 (抢过杯子喝完,乐队奏出“饮酒”主乐调。二人对视,等待死亡来临。音乐沉寂。音乐渐起,药性发作,二人心中升起爱欲。)

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

特里斯坦:
伊索尔德!

接着是两个人互表爱慕之情。无奈船已到岸,国王来接,二人迷迷糊糊地见驾。

在《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咏叹调和宣叙调已经连贯一气,乐队时而伴唱,时而提供背景,造成了整体的和谐。瓦格纳虽然鄙夷威尔第,最终却和威尔第达到了同一个歌剧音乐的境界。

(本文根据Robert Greenberg 教授的讲座《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翻译写成。图片均转自互联网,鸣谢!)

(未完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