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 行百里者半几十?


(本图转自互联网)

上学期在职修的课结束了,成绩刚下来,也还满意;至此十门课程完成了八门;用西方人的谚语来说,是“见到了隧道尽头的光”。

想到儿时常听到的一句话:“行百里者半九十”。大人们拿这话来警告我们:做完了才是完,只要还没完成百分之百,就不能松懈;别像跑了一半就睡大觉的兔子,一不小心输给了坚持不懈的乌龟…

“百度”了一下,这句话原来出自《战国策·秦策五》:

    “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走一百里路,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愈要认真对待。

—— 两千多年前就那么有智慧了,这是一句经典的励志语没错。

可细想却有点疑惑起来,这话真的能“励志”吗?拿我自己来说,这辈子到现在,好像并没有因为这句话而改变什么、成就什么;如果说生活一直有动力,那动力的背后是求知欲,是兴趣,是理想,是爱,甚至是对于痛苦的逃避欲。这些动力越强,就越是不由自主地走下去,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也不会计较已经走了多少里。

况且“这百里”和“那百里”不尽相同,得看“百里”处的目标是什么。有的目标贯穿人的一生,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行善”;这种旅途虽然有里程碑,却没有终了;终了是生命的尽头,而生命是不能“行百里者半九十”的。

更多的目标是阶段性的,有明确的度量。比如完成一个课题,拿到一个学位,写成一本书,学会一种技能,等等。在我看来,这类里程还是实事求是地衡量进度比较好。事前的计划要科学,不宜低估困难,也不宜过高估计困难。比如我现在的课完成了十分之八,假如谁说我还没走过一半,那我真要丧气死了;我宁愿“行百里者半五十”。

我们的传统文化重视谦虚的美德,总是要人别骄傲,要人谨慎。这当然有它的好处;但同时也不够“正能量”。尤其是对心智不那么强的人来说(包括我自己在内),需要鼓励,需要看到希望。困难的时候,说“快了,快了,快过去了”,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力量和信心。这时候要是讲什么“行百里者半九十”,那不让人趴下?在我看来,希望和信心更重要,那是“过关斩将”的一种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行百里者半三十”更有道理?

人寿百岁,假如以九十为半,是好,还是不好?这倒是个有趣的问题,和人的心态有关,相信朋友们有自己的答案。



另类“行百里者半九十”


 (本图转自互联网)

【闲言碎语】睁眼与闭眼


睁只眼,闭只眼

(本图来自美国《国家地理》网站)


朋友,您会看照片吗?

我小时候喜欢看画报。那年头,彩色照片可算珍稀,只有画报里才有;大幅的风景图,让我这十八岁以前没出过远门的丫头看得好羡慕。可惜的是照片看不出层次,和看画差不了多少。

忘了是哪年,我姨妈教了我一个诀窍,说是从照片里也可以看到立体的景色:让画面和视线垂直,距离从一尺渐渐移近到半尺,用一只眼睛看。

我按她说的,闭上一只眼睛,细细地看去。神奇发生了:画面变成了立体,色彩也仿佛添了光的衬托,层次分明,如同身临其境!再用两只眼睛看,立体感又顿时消失了,屡试不爽...

原来,相机只有单镜头,是个“独眼龙”;我们如果也用一只眼睛看,那就能“见相机之所见”,看出原先的层次了!

如今的照片,很多都在屏幕上,不过这诀窍也还是适用的。只要图片够清晰,用一只眼睛看,就成了立体的。平时遇到精彩的照片,我都要这样仔细地欣赏一回呢。

和做人一样,有时候,睁只眼、闭只眼,会看得更清楚。简单的问题,用太复杂的眼光去看,反而看不到真相。这也是一种智慧。

(本图来自美国《国家地理》网站)


 先闭眼,再睁眼

家人团聚,朋友重逢,是难得的机会,常常要合影留念。三四个人也罢,大家协同,总能拍出“睁眼照”来。可人再多的话,就难保了。不是你眨了眼,就是他歪了嘴,很难拍得人人都满意。

去年读到一个专业摄影师分享的诀窍:让大家都闭上眼,喊一二三,再把眼睁开、微笑,按快门,十有八九能上照。既免了表情的浪费,又没了怕眨眼的紧张 —— 这可是换位思考啊!

记住了这个窍门,有一天在餐馆找到了试验的机会:十几个老人吃完同学聚会餐,要在饭店门外留影,请我帮忙。我告诉他们这个“闭眼睁眼”的主意,“各位要不要试试看?”老人们眉开眼笑,喜欢这新奇的法子,都说“没问题!”于是我先让他们闭上眼,喊了一二三,大家睁眼、微笑,咱就“咔嚓咔嚓”,大功告成。不过拍得如何,我可是没见到照片,哈哈!

违反常规的创新,有时会有奇效。朋友要不要也试试?

(本图来自美国《国家地理》网站)

 

【闲言碎语】也说感性和理性


(本图转自互联网)


我是帆船,你是我的锚
我是风筝,你是我的线
我是概念,你是我的图纸
我是震荡波,你是我的均值

我是幻想,你是真实
我是假设,你是求证
我是翻江倒海,你是波澜不兴
我是感性,你是理性

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性和理性,叫“纠结”,呵呵!

五月的希望 - 记密西根大学毕业典礼(续)



(续)庆典结束,人群缓缓地流出“大房子”。家长们在外面的场地和孩子们会合,留影,祝贺,一片欢声笑语。


等孩子们出来:

 
再合一次影:


参加第三代的毕业典礼,走不动啦,还好有车坐:



虽说庆典只有一个半小时,孩子们却是早上七点半就集合了。此时已是中午,饥肠辘辘,我们找了家餐馆吃自助餐,边吃边和孩子们聊他们的计划。

大儿子从小就喜欢挑战,不喜欢太容易的课题,我总说他合适做科研。大学暑假期间,他曾去公司实习,去看看他会不会喜欢在公司工作;结果发现自己想做的事,都需要更多的知识、更高的学位,只念本科是不够的,于是考虑继续读研究生院。

我鼓励他先试一试;有了直接的体验,才能决定那是不是合适他的路。(正如当今的流行语: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所以要让他去试试那双鞋,呵呵!)上学期,儿子有幸成为密大第一个做“荣誉”研究论文的本科生,真正学做科研,选的是有关数据加密、解密的算法理论课题。这不是个新领域,几十年来一直有人做, “肉”和“软骨”早已被别人吃光了,现在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很难啃的。但那是他目前的兴趣所在,也有一位老教授鼓励和指导。儿子常和我讨论他的课题,有次他说:为了严格地定义一个数学等量关系,他很伤脑筋;想出一个,却找到反例;修改定义,觉得挺严密了,再想想,又找到了反例。如此数番,他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恨不得要拿头去撞墙。可是和那教授一谈,原来教授也没有想到,确实是个很难的问题;他这才觉得释然,原来不是自己太笨的缘故。

听儿子说这些,当妈的是心疼的,只是没有说出来。我自己虽然是学工程的,却因为做博士论文的需要,一路学了很深的数学如拓扑、微分几何等。严谨慎密的数学逻辑、高度抽象的推证方法,改变了我的思维习惯,固然受益良多;但同时也让我领教了研究数学的艰辛;当年我做完课题后很高兴,想着以后再也不用为了那些数学定理熬灯油了,没料到如今儿子也想走那条路。孩子,你知道那是条什么样的路吗?

可儿子是个倔脾气;他喜欢的事,咱只能给他做参谋,不能勉强他改变。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儿子完成了论文,上星期成功答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对于自己选择的路没有幻想,不再盲目,是心甘情愿去吃那个苦的。做自己喜欢的事,再苦也有乐,这点我深有体会,也望他无怨无悔。

小儿子刚被学校的一个科研组接受,暑假去帮忙做课题,研究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如何传达综合信息的,听上去很有趣,他也很喜欢。此外他还要修一门课,加上打工,也会很忙。不过这个年龄的孩子,是该忙的。

两个孩子都善良懂事,咱很放心,相信他们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只是看着他们长大了,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趁着这五月的艳阳天,咱一家四口在密大校园里转悠转悠,聊天说笑,赏花看树拍照片,享受这难得的温馨时光…

人生的五月,充满着希望;叫我怎不羡慕?

**         **          **

处处笑语:



 
爸爸毕业啦!



法学院是密大最老的学院之一:


商学院是最新的学院之一,建筑新颖,富有时代感:




 
海棠初放:



Hill(希尔)音乐厅,有极好的音响效果:



钟楼:


盛开的郁金香:



密大美术博物馆-古典馆藏:


密大美术博物馆-现代馆藏门外:



不常见的花,绣球?


学校教堂:



音乐学院一角的垂丝樱花(weeping Cherry):



“我的学院”-工学院,我也在密大修远程课,每学期得来这里一两次。明年此时,我有望再次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