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维的诞生】(10) 洛克与知识革命


约翰.洛克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牛顿的同时代人,也是一位伟大的英国思想家。他对现代思维的主要贡献在于“认知理论”和“政治哲学。在政治哲学方面,他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如果没有这种同意,那么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他的社会契约理论影响了后来的伏尔泰、卢梭和美国革命的先驱们。他的“天赋人权观点也反映在美国独立宣言中。

但是洛克最重要的思想是他的认知理论。他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人的知识是怎么来的,以及个人认知的局限性,推动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步。

本文是我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Alan Kors的讲座【现代思维的诞生】的译述。文中插图均转自互联网,鸣谢!                                                               —— 风铃

——————————

假如这是讲哲学史,那我们基本上不会介绍约翰.洛克。20世纪的哲学家们对洛克的评价并不高,他们说洛克的哲学论点不够清晰,不够有趣,也缺乏力量。但是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来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现代思想史中,洛克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简而言之,洛克凯旋得胜。在他之后的一百年间,洛克是认知理论(epistemology)的权威,对于欧洲各领域的主要思想家们有着深刻的影响。人们自称为洛克主义者,相信洛克的理论把他们和19世纪的思想革命连在了一起。在他们眼中,洛克提供了最清晰、最言之成理的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有关人类知识的理论:知识是什么?如何获得知识?它可能做什么?它有什么局限?这种理论从文化的深层影响到我们生存的方方面面。认知论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对于思想之想法的变化,会引起我们对各种事物之想法的变化。

洛克作为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影响了十八世纪人的思想。为什么呢?因为洛克的认知论和人们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有直觉的吻合,更因为他的认知论是一个思想体系,能够用来解释为什么十七世纪欧洲在自然哲学(即科学)领域能取得那么多的重大成果,比如牛顿的发现。他的认知论,为科学发现的途径打下了基础。

很多哲学史的教科书把洛克和笛卡尔对立起来,说洛克是经验主义者,笛卡尔是理性主义者。其实这个界限并不那么分明。笛卡尔认为真理可以通过纯理性的推断而获得,但也认为应该用经验方法来研究自然世界。比如说,要懂得植物、动物的生理,就必须研究植物和动物,做实验,观察结果。他自己就参与设计了实验,对动物的大脑、中枢神经、行为作研究。所以说笛卡尔并不是纯粹的理性主义者。

另一方面,洛克也并不是纯粹的经验主义者。他认为所有的知识最终都来源于对世界的感性认识,但他对于真理的看法却是相当理性主义的。他认为绝对的真理是有的,只是我们人类永远也不能达到那个绝对的真理。他在自己的著作《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举例说:

假如问我这间屋子里有几个人?五个还是六个?这是一个经验的问题,就是说,可以通过我的感知来回答的问题。我的答案可能会错,但和“真理”不相干。比如说有人可能把自己伪装起来让我看不出,也有人可能会藏起来让我看不到,或者我自己干脆就是数错了。

但是假如让我比较两个概念:五和六那个大?我凭直觉就能确定六比五大。这种不同概念之间的比较,可以通过直觉来确定回答的,就是“真理”了。

所以洛克对真理的定义和笛卡尔的“清晰而自成一体定义很接近,是属于理性主义的了。

那么,洛克和笛卡尔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有下面两点:

1.  基础自然哲学(即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心智应该用来做什么?会有什么成果?
对笛卡尔来说,基础科学的目的是掌握有关世界特性的绝对真理。是走出洞穴,走出影像,看到洞外的真相。
对洛克来说,那样的绝对正确的知识是人类不可能得到的,因为我们的心智没那么强大。科学的目的只是取得我们对于世界的体验,加以整理,使其有序。

2.  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知道了这个来源,会有什么结果?
笛卡尔认为人的感官很容易犯错。我们之所以掌握了很多知识,那是因为我们有心灵,我们会思考,我们天生就有思想在心里。我们在自己的心里能找到上帝的思想,找到完美的思想。上帝造了我们的心灵,也给了我们思想。想找到我们天生就有的思想,我们只要作理性的推断就行了。

洛克不同意笛卡尔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想法是从经验而来的,不是天生就有的。假如思想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小孩子和傻子也该有啊。但我们从小孩和傻子那里并没有观察到完美、清晰、自成一体的思想,因为这些思想是从后天的经验获得的。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洛克和笛卡尔的最大争议。

那我们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呢?洛克认为有两个渠道:感知和思考(reflection)。感知是指我们通过五官感受到外部世界,得出了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我们不但对自己的感觉有知觉,我们对于自己和外界的互动也是有知觉的。

举例来说,我看到邻居的房子,也看到一张建筑设计图。这让我产生了两个感性的认识:邻家的房子和设计图。但除了形成感知,我还会把它们做对比,那就是思考了。我会比较这两个认识,判断它们哪一个更好。这个判断的结果不依赖于感官,而是依赖于我的思考。我还会在邻家房子和建筑图中选择一个,那就从判断产生了我的愿望或选择。从思考中,我有了计算、抽象、加法、乘法的思想,这些都不是从感官获得的。思考使我们有了精神活动,有了通过理性和推断而来的想法,以及意愿和选择。

洛克提出的认知模式中,一切知识都是从简单的感知和思考开始的。这些简单的感知和思考被结合起来,形成了复杂的思想。比如说,感知了个人、马、街道后,我们形成了复杂的城市的概念。洛克的这一认知模式是他独特的创新,类似于原子结合成分子。对于洛克来说,这个模式很好地诠释了思想和知识的结构。简单的体验、感知、和思考在我们心中合成了复杂的思想和知识。 (多年前咱读过毛泽东的《实践论》,不但读过,而且读得滚瓜烂熟,还听老师讲解过。毛在那里说: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和洛克的理论一样。但毛说这是马克思的理论,说马克思以前没人讲过这话,他大概不知道马克思之前有洛克;当然,咱那时也不知道洛克,呵呵!——风铃)

根据洛克的理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想法,一切想法又都来源于经验感知,没有与生俱来的思想;那么人类的知识就受到我们经历的限制,我们感官的限制,我们心智的限制。人类能够获取的知识,被自己的经验所限,没有经验就没有知识。这是洛克和笛卡尔辩论的焦点,也是为什么洛克的认知论被那么多人接受和拥戴的原因。

想象一下,假如你只知道一个房间,房间外面是什么你压根看不到。你问道:深刻的问题是:房间外面是什么?洛克说,这问得也许深刻,但却没法回答。人的心智回答不了,因为我们的知识被我们的经验所限制。

洛克认为我们不该任由哲学自夸,而应该承认自己的无知。我们的知识不是源于与生俱来的想法和逻辑,而是基于对于世界的体验,因此需要根据新的经验不断地加以修正。该是哲学家们懂得谦卑和智识之局限的时候了。


(请注意:洛克所说的“局限性”,不只是每个人自己的认知局限,更是指整个人类的局限性;不只是个人的谦卑,更是指人类的谦卑。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从而谦卑,从而不断进取,这是洛克认知论的高明之处。

咱不知道是谁发明了“宇宙真理”的说法;相信自己掌握了“宇宙真理”的人,需要学学洛克。 ——风铃)

————————————

(艾伦.考尔斯教授是牛津出版社出版的四卷《启蒙运动大百科全书》的总编辑。如果您有意听考尔斯教授原汁原味的讲座,可以通过美国的公共图书馆借到CD书《The Birth of the Modern Mind: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更多资料见:http://www.thegreatcourses.com/tgc/courses/course_detail.aspx?cid=44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