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同学

我生性好奇,而且“喜新厌旧”,最不能忍受做重复、同样的工作;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人,读新书,做新事,去新地方旅游,对我来说就像吐气吸气一样地要紧。

小时候学绣花,别人要绣就是一对枕头,咱从来都是只绣一只;因为第二只和第一只是重复的花样,左右翻一下而已,毫无新意,还不如换个花样呢!

工作以后,公司对员工培训很重视,二十多年来,咱有机会进修了各种各样的课程;除了和专业有关的,还有金融投资、项目管理、人际交流、技术写作等等。虽不能样样专,至少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吧。更何况我做的“稳健设计”,本来就可以用到各行各业中;多学一门,工具箱里就多了一把“螺丝刀”,于公、于私都有好处不是?

三年前,公司紧锣密鼓地开发电动汽车。那时的美国汽车行业,工程师们大多数是搞机械出身,没几个电学科班的,更不用说和新能源有关的各种新专业了。为了适应设计电车的需要,本州最好的大学密大向我们公司员工开放了“能源系统工程”硕士学位的课程。拿这个学位,要修十门研究生的课,入学、毕业的标准和全职学生一样。除此之外,因为名额有限,还要得到公司管理层的批准。一旦批准,公司出学费,员工出时间和力气;成绩必须保持不低于B(良好)才能接着学下去。不过,学完了并不能升级、提工资,那是两码事;所以这完全是“周瑜打黄盖”,得员工自个儿心甘情愿才行。 

这机会让我心痒!我对环保、新能源的兴趣由来已久,一直都在关心那方面的进展,这回正中下怀。赶紧申请,得到上司批准,再去找几十年前的各样毕业证书、成绩单,折腾了几个月,终于又正式地进了大学。同事们不解,说:“你已经有了博士学位,怎么又倒过头来去修硕士呢?”其实我不是为那个学位,是在乎那个知识更新。同事们没说出来的是,“你这年纪,教课还差不多,去上什么学啊?”他们不知道,咱现在是把年纪减掉20岁来忽悠自己的,呵呵! 

进修是业余的。为了不影响日常工作,公司规定我们每学期最多只能修一门课;一年三学期,一共十门课,就是不停地修,也要三年多才能毕业。那时大儿子刚进了同一所大学;算了一下,等他毕业的时候,我还没修完呢。不过,咱在乎的是过程,谁先到终点并不重要,对不?

学校离公司有一小时的车程,我们在职学生是远程学习。虽然是和儿子“同学”,体验却很不一样。儿子去的是真实的课堂,听大活人老师讲课;我进的是“虚拟”课堂,到网上看视频,老师答疑是用视频开电话会议,每学期和老师只有几次真正的“面对面”。儿子每天从一个楼到另一个楼,一堂课接另一堂课;我每天照样上班,忙里偷闲再来戴上耳机、打开视频听讲。儿子的周围都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的“同窗”们都是已经工作的工程师。不过,我上课的认真可并不输给儿子,呵呵。

到了我这年纪,反应速度是无论如何比不上年轻人了,唯一自信的是理解能力不亚于他们。好在网上听课不用赛跑,听不明白的可以重复N次,而且可以下载到iPod上,一边做锻炼一边听。人说“笨鸟先飞”,其实,也可以“笨鸟多飞”啊,只要能捉到虫子就行。 

咱就这么着“笨飞”了两年半,上星期刚刚结束第六门课程。中国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按这个说法,咱还没走完一半呢!

上周末大儿子回家,告诉我有一个六十多岁、满头银发的学生,是他的数学班里学得最好的,“他的大脑快得像刀!”不知为了什么原因,那人年轻的时候中断了学业去工作,现在又回过头来圆自己的梦,要把那个学位证书拿到手。儿子说到这里,一脸的钦佩。我不禁笑说,“你妈妈也是啊,虽然咱的大脑没有刀那么快,好歹也还不太钝呢!”

再过几个月,小儿子也要进同样的大学了。咱母子三人同学,可不得更热闹!算下来,咱有希望比小儿子早毕业,不算太慢吧? 

想到孩子们小的时候,做妈妈的也是他们的老师。现在孩子们大了,能和他们做“同学”,也是福气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