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了!



两年前开始翻译的中篇散文《窀穸(zhun xi)何处》, 1223日在亚马逊出版了英文电子版, Where the Tombs Lie。其实译稿去年就有了,请人设计的封面也在今年三月拿到,本来上半年就准备出版的。谁知先是中国的疫情,接着是美国的疫情、抗议、大选,整年都乱糟糟,一直没有心思做完这件事。现在到了年底,再拖就是明年了,如今终于完成,了却一件心事。

《窀穸何处》的作者金学种先生,差不多十一年前和我在新浪博客相遇。我是新手上路,丢了二十多年的中文刚刚捡起来,写的也多是对陈年旧事的回忆,加上一些杂感。金作家对我非常鼓励,在评论栏里也常有思想的交流。几年过后,我们成了知交。

我读过金作家的主要作品,偏爱他的纪实散文,他自己称之为“文化散文”。《窀穸何处》是其中的一篇,也是我觉得适合介绍给英语读者的一篇。“窀穸”这两个字有点生僻,大白话就是坟墓或者阴宅的意思。作者把他个人和家族的故事编织进了中国的大历史中:屈原为什么对楚国的命运绝望,得胜的朝廷为什么要毁坏或者保护前朝的皇陵,蒋介石老家的墓葬经历了怎样的盛衰,毛泽东如何下令把西湖景区的名人墓清除;作者幼年经过坟场看到的散落尸骨发出的荧光,大跃进时大规模毁坟的坟砖如何去修造食堂、垫猪圈,文革中他曾祖的墓地被毁后他怎么去捡遗骨重埋,他的家乡如何禁止土葬如何发明了底板可抽去的重复使用的“棺材”,他年迈的祖母如何硬挺着熬过了“裸埋”的恐怖…。 触目惊心,揭示了人性被扭曲的丑恶和悲哀。这是一部兼有文学性、思想性、可读性的作品。

封面是我小儿子找人设计的,画的是书中的一个场景:作者从被毁掉的墓地扒出四个先祖的遗骨,装进旧木箱,在崎岖的山路上用自行车运到自家的后山,重新入土。设计者Kyla Smith是个年轻姑娘,还在上大学四年级。她根据我给的初步设想,从草图到终稿,修改了八次,直到我们都满意。感谢她的敬业和付出!

希望这本书给英语读者们一个了解中国过去的窗口。(本书通过亚马逊网站在十几个国家发行。)




小小威尼斯

 

   密州的居家令虽然解除了,近来每天还是有六、七百人确诊新冠,其中以年轻人居多。而整体的氛围又不像在疫情中,上街看看到处都有人,仿佛大家头上悬着的那把剑比三、四月间轻了许多。不少餐馆的露天餐桌满座,附近的麦当劳在窗口点餐、取餐的排成了车队,我们也隔三差五地到小区外面的地方散散步什么的,享受密州美丽的夏天。

   说到密州,自然离不开湖。不但有大湖,还有中湖、小湖,用“星罗棋布”来形容虽然落了俗套,却并不夸张。我家所在的奥克兰郡,是密州湖泊最多的郡,中等大小的就有四百个,要是连小湖也算上,那就有一千多了。再说得近点,我们市正好在本郡的多湖区,出门开车十几分钟,可看到的中湖就有好几个。

   因为生长在江南,我对水特别地亲近。从小看惯了港汊河湾,莲池柳岸,还以为到处都是这样的。后来见到西北的黄土坡,才知道江南的好,好在有水。有水就有生命,有风景,有诗。

   几年前想着要换个小点的房子,理想中最好在水边,于是把我们郡有湖的地方勘探了一遍。其中的一处让我至今不忘,每年还都再去看看。为啥?因为它很独特。


   打开地图,找到喀斯湖(Cass Lake)。湖的西北岸有一片运河。说一片,因为它并不是一条河,而是十几条水道组成的运河网。运河约十几米宽,纵横交错,两岸住着人家,家家有码头下河。条条小河左转右转地通到喀斯湖,湖底是沙,湖水清澈,最深处28米,可以划船、飙汽艇、升帆,也可以垂钓,或者啥也不干,就在水边发呆、看大雁天鹅。河道有些被芦苇墙夹着,船不用的时候可以藏在里面;有些被森森树木遮住,看着就很清凉;又有些河面几乎和路面平齐,不小心的话,一脚就能踩到水草中。











   这总长12公里的运河边,住着二百多户人家。立在喀斯湖岸边的豪宅高台把湖景尽收,那是几百万美元的房子。但运河边更多的是不起眼的平房,价格几十万吧,屋主是普通人,有些已经住这儿几辈子了。车道和运河交叉处是桥,一共有二十座,都是单行,桥上的金属栏杆看上去可是有年纪了。来这里散步,颇有与世隔绝的感受:没有店铺,没有公厕,也没人戴口罩。当地人把这里叫做小小威尼斯,其实真的威尼斯已经很商业化,并没有这种恬静和悠闲。

























   我一直好奇为什么会有这片运河:是为了水位高的时候溢流,还是为了生态保护?昨天终于查到了它的一点点历史:这片运河与住宅,是将近100年前一个叫佐克斯(Zox)的开发商建的。他把喀斯湖岸边的原生树林变成了一个独特的社区,让更多的人享受住在水边的乐趣。我想,他一定是个浪漫的人,看到的是远超于金钱的价值。


  (社区名称:Zox Lakeside Park Subdivision

2020年8月10日于密州

第五大发明



上月一位好久没联系的前同事打来电话,和我聊了一通。他特别提到最近看到的一个视频,是关于口罩的:原来口罩是你们中国人发明的!我转给你看看,你一定会感兴趣的。过后真的给我电邮了过来。
那段十分钟不到的英文视频是一个美国人拍的,介绍了1879年出生的伍连德医生在中国东北领导抗击鼠疫的事。这事儿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是最近新冠疫情爆发后才知道。伍连德年轻时去英国学医,学成后回到马来西亚行医。110年前,东北爆发鼠疫,伍医生被隆裕太后任命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在四个月内控制了疫情。哪怕按现在的标准,那也是了不起的功劳。而他为了防疫,就发明了口罩。(视频链接:https://99percentinvisible.org/episode/masking-for-a-friend/
伍医生在伦敦留学,当然知道欧洲黑死病流行时人们用“bandanna”遮住自己的口鼻、预防传染的事儿。(查了一下,bandanna 源于印度语,意思是三角巾或者方巾,用来扎在头上的。)伍医生的口罩用了 bandanna 的概念,却加上了带子,让它更方便,也更省布。开始时,其他医生对年轻的伍医生的发明不以为然,直到事实证明他的办法有效,才接受了口罩。
没想到一百多年后,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一次:新冠病毒在欧美爆发之初,医官们都说医护人员和病人才需要戴口罩,其他人戴口罩不必要,勤洗手、别扎堆就可以了。世卫组织也一直这么说,直到四月间才改口说可以戴布做的 bandanna。我不知道他们是真的认为口罩无助于防疫呢,还是怕民众都去抢购医用口罩,弄得医护人员反而没得用?
其实在我们这里,从疫情一开始就已经买不到口罩了,没地儿抢购。别说是各种 N95 的,就连一般的一次性口罩也见不到影子。我家有一个以前 DIY 做木工时用剩下的 N95,还只是防尘的,防不防病毒也未知。从亚马逊订的一次性口罩,贵就不用说了,大老远地从中国运来,路上就要走几十天。好不容易收到了,又赶紧给儿子们寄去一大半。剩下的自己也舍不得用,觉得出去一趟就扔了,有点浪费了哈。
好在咱宅在家里,不怎么需要出门。只是看看疫苗还遥遥无期,得作戴两年口罩的准备。那还不如自己缝一些布的,洗了还能再用,经济又环保。于是把用了三十年的老缝纫机拆开上油,搜刮了家里的针头线脑,开始 DYI
起先做的很简单,两层或者三层白布的,里面放了扎垃圾袋用的铁丝条夹鼻子。后来一位朋友让我给她做一个下边开口的,可以把过滤层夹进去,过滤层可以换。这个主意挺好,于是全做成口袋型的。

从 Target 邮购的白布

剪成6.5英寸x 9.5 英寸

做鼻夹的铁丝条

棉绳

上月读到一篇文章,说科学家们做了试验:用一层棉布、两层丝绸做的口罩阻挡病毒的效果最好,甚至赶得上 
N95 的水平(前提是要戴得严实,不留空隙)。正好家里有的是丝巾,都是亲友们送的,从没用过。剪了两条做口罩,比做围巾更有用,想来亲友们不会怪罪我,哈!做完试了试,觉得两层丝绸的戴上有点闷气,于是又做了些一层丝绸、两层棉布的,也都可以放过滤层。

拿什么做过滤层呢?一次性口罩的中间层是熔喷布。上网一搜,还真有卖,不便宜,而且要等几个星期。买了5米回来试了试:防水、用火柴点不出火苗、带静电,这几个都通过了,只是不确定它是不是真的能挡住病毒。
另一个选择是空调/暖气系统的过滤材料,选择 MERV 13 级别的,能挡住病毒。这个好办,亚马逊上多的是。买来把纸框和铁丝网拆掉,把中间夹着的过滤布拿出来,剪成比口罩小点的尺寸,就可以塞进夹层里了。这个应该很安全。(也有更简便的,用咖啡过滤纸或者纸巾做过滤层。咱没试过,不知道效果怎么样。)


今天刚刚做完42个口罩,和剪好的过滤层一起装箱寄到旧金山,给孩子们和他们的室友、朋友们。指望他们看在老妈 DYI 的份上,注意保护自己,安全度过疫期。

前阵子有报道,英国一大学做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结果是:假设所有的人都带口罩、洗手,就能切断接近百分之百的新冠病毒传染。如果可以投票选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那我肯定选口罩!

2020/5/20

寻“蓝天使”不遇


宅家六十天了,密州挺过了疫情的大浪。四万多病人中有两万多已经康复,但除了一千四百多住院的患者,每日仍有几百新增病例。今天美国“蓝天使”飞行队来底特律表演,慰问本地的医护人员。可惜我家不在飞行路线上,听到轰响跑到院里,却没看到。
第一次亲见蓝天使表演是1984年的夏天,我来美国的第二年,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老城密西西比河岸边。记得是独立节的庆典,河边草地上竖起一排排的帐篷,卖各式小吃冷饮、衣服首饰、工艺美术。平时看不到的人都集中到那里,熙熙攘攘,炎热中洋溢着轻松自在。中西部的人是慢吞吞的,在草地上铺开毯子,一家子坐在上面吃喝说笑,看勇敢的蓝天使们飞越著名的拱门和大桥,排出高难的队形。看在我的眼里,一切都那么新奇、兴奋 —— 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
正是莺飞草长的时节,前几天却突然降温,夜晚到零度以下。院里开了一星期的桃花居然没有冻坏,依然鲜艳夺目,衬出嫩绿的草、鹅黄的柳、水蓝的天。大自然的坚强,我们人类永远比不上。
只闻惊雷动,未见蓝天使。
春风不言败,桃花立满枝。







2020年5月12日于密州

守在红区


    

    今早在新浪博客收到姚老师的留言:“将近一个月没有写博文了,快快下一篇,让我们知道您的境况!”心里很感动。不仅是姚老师,还有几位亲近的博友最近都来我的小小园地看望,有的留下评论,有的送了纸条,叮嘱我和家人多多保重。“患难见真情”—— 这是句老话,也是被证明了无数次的至理。尤其在国内国外疫情两重天的日子里,来自大洋彼岸这些从没见过面的朋友们的关心,让我的眼眶湿润。咱先报个平安:至此我的家人和朋友中都没有新冠确诊者,谢谢大家的心意!
   上一篇写于324号,确实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中发生的事,相信每个人都从那些惊心的数字中看到了它的惨烈。在美国,疫情从东西两岸爆发,蔓延到每一个州和海外领地。按疫情轻重涂了色的地图上,纽约州是紫红的一大块,被几块鲜红围着,一直伸到我们密西根州。密州迄今累计33966人确诊,2813人死亡,死亡数是全美第三高的。不知怎的,这里成了重疫区,血红色的区。
   当然,并不是整个密州都中招,四分之三的病人集中在东南角的大底特律地区,也就是底特律老城周边的三个郡。我所在的邮编区属于其中的一个郡。邮编区东西10公里,南北3.5公里,住着32748个居民,迄今已有342人确诊新冠,占人口的百分之一;32人死亡,占人口的千分之一。再近些,我们小区到上星期为止有五个病例,都在离我家不到一里路的范围内,其中一人住院,其他的在家隔离,没有死亡。我怎么知道的?州政府、郡政府都有公布数字的网站,而且我相信他们不会有意隐瞒。
   一个多月前,先是州政府发了劝告性的居家令,一周后变成强制性的:没有要紧的事儿别出门,别扎堆,扎堆了会被罚款,餐馆只能外卖,非绝对必要的商铺别开门。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比如出门买吃的、买药、修车、加油、在人少的地方遛弯都可以。本地邮局有员工感染了,改成每两天送一次信。快递没以前快了,但也还是及时的。我先生去买过一次披萨,披萨店保证从出炉到顾客取货“无接触”,就是说没有人碰过披萨和装披萨的盒子。修路的工程没有停,开车出去常常看到穿着荧光背心的工人在不紧不慢地干活。超市都开始送货到家,或者事先订货、到店门口取货。很多店家专门为60岁以上的人和残疾人提前开门一小时,让这些“高危人群”比较安心地采购。垃圾照常每周收一次,开车的和收垃圾的年轻人连口罩也不戴。出太阳的日子里,小区的人三三两两出来散步,孩子们骑车嬉闹,戴不戴口罩的都有。我的右邻是一家黑人,和我家一样有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入冬后就没过见她。左邻租给了一家德国人,男的在本地的德企做主管,妻子和一对儿女在家,常见他家的车子开进开出。
   我家在重疫区的边缘:向东、南、北都是“红区”,但只要向西开车30分钟,就进入了轻度感染的“粉红区”,那里有一家“好事多”大超市。上周冰箱快空了,我怕附近的“好事多”不太安全,就决定在一大早的“老人专用时”去粉红区的那家。进门不需要排队,推车的把手都已经被消过毒。仓库一样的店里,顾客不超过三十个,戴着各种各样的口罩。大家都很客气礼让,保持着“六英尺社交距离”。窄一些的冷库地上画了箭头,让人靠右走,免得面对面地撞上。付款也没排队,收银员站在透明塑料隔板的后面,把我装得满满的推车接过去,都办好了再把车还给我。看来他们不放心我的手,当然我也不放心他们的手,谁的手都有可能传播那些看不见的病毒。收款也是无接触式的,用扫描枪对着信用卡瞄一瞄就成了。就连出门验发票的人也站在隔离板的那一边,略略看一眼我的发票,挥手放行。离我前一次去好事多才不过两个星期,店里就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俨然是新规则新秩序了。
   这是一种非常不真实的感觉。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坏消息,医院告急、失业剧增、股市一泻千点、企业破产、石油期货价降到零下……。这一切,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但这个改变又是有序的,仿佛从一个车道切换进了另一个车道,用减慢了的速度接着走。我知道,能在这样的灾难中过着依然有序的日子,是天大的幸运,但也让我感到幸存者的愧疚和不安。
   本地企业尽量让员工在家上班,没法在家上班的岗位只好停薪休假。三大汽车公司,除了少数转产抗疫需要的呼吸机、口罩和面罩,其它的厂都停工了。员工们有的被临时裁员,有的工资减少10-20%。虽然有联邦政府的救济和州政府的失业金,这种情况也不能坚持太久。近来各州有民众等不及了要求取消居家令,要求复工,也可以理解。只是他们上街抗议这么一闹,不是更加传播了病毒,反而可能延缓复工吗?密西根州的确诊病例好不容易降到了单日新增六、七百,昨天和今天又回升到上千人,我怀疑就是几天前那些上街聚集抗议的人传播的。当然了,我没有证据。不过那些人自己应该知道,这就是代价。
   说到美国的民众,什么样的人都有,这个不奇怪。不过我来美国37年,这是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他们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民族精神。这么说并没有褒贬的意思,只是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政府的抗疫政策的解释。在局外人看来,欧美的疫情都大爆发了,政府还迟迟不封城,就是后来发了居家令,也是半开半闭的,根本谈不上,这还怎么抗疫?但我想,别说川大爷自己不信科学、不想封城,即使他想早封,也是封不住的,因为没有民意的支持。一直到纽约州每天大几百人死亡,医生护士们束手无策,他们才意识到新冠病毒的厉害,才有了各级政府下居家令的民意基础。这种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精神是欧美的国情,所以他们注定了只能用半开半闭的防疫策略和病毒周旋。
   这种周旋,每时每日都在公众面前展开。中午有纽约州长的新闻简报会,这个我天天看。纽约是最重的灾区,是美国抗疫的风向标。他们遇到的危机,我们底特律也接着遇到:防护用品短缺,病床不够,呼吸机不够,医生护士不够,测试不够,黑人死亡率超高,等等。纽约的危机一个个解决,我们密州也跟着缓解。库莫州长每天如实向媒体汇报疫情,困难在哪里,他准备怎么解决,他需要什么帮助。他的镇静和信心传给了观众,抚慰了人们的焦虑。什么是正能量?我觉得这就是。
   傍晚是白宫的新闻简报会,通常是川大爷主持。老实说,我以前从来不听他的演讲,对他的声音有点过敏。这次是太重要了,硬着头皮听。我想了解的是对疫情的预测、抗疫措施的进展、财政救助的方案,尤其是抗疫领导组两位医生的意见。一般说,每天都有些好消息,比如新的测试方法批准了,N95口罩能消毒反复用了,呼吸机有厂家扩产了,某某药物、疫苗开始临床试验了,有负压的临时医院建了N个了。在排山倒海的疫情中,这些消息就像远远开来的救生船,让溺水的人生出希望。
   如今谁都知道这个病毒是人传人的。不但有症状的病人能传,没症状的“好人”也能传。最近在美国、德国疫区做抗体抽查的结果就更惊人了:无症状的病人居然比有症状的多出好多倍!也就是说,每一个确诊的病人背后,隐藏着十个、二十个、甚至八十个没症状的人,而且那些人都曾经或者正在传播病毒,自己却一点感觉也没有。这就是新冠病毒的杀手锏。有那么多的隐形传播者,它哪里去不了?毕竟人类不能永远居家隔离啊!
   这样看来,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半开半闭也是一种策略,能让社会一瘸一拐地运行,只是失去的生命太多了。希望很快就能出有效的药物,将人类从新冠病毒的荆棘丛中解救出来!
4/22/2020 于密州

各有各的招

我所在的研究生学友群里有一位华大医学院毕业的朋友,在生物制药公司任职多年。大约一个月前,全美还没几个确诊病例的时候,他就开始在群里分享如何作准备,包括用什么消毒,穿什么戴什么,家里怎么预备一间房专门隔离病人。我那时觉得有点奇怪,用得着那么紧张吗?中国已经严格地封城封小区,看上去肯定能控制住的,美国难道不能把疫情堵住吗?但朋友说得斩钉截铁:肯定会蔓延到全球,作好准备。

半信半疑中,咱也去买了点战备干粮和罐头、酒精、消毒纸巾。口罩是早就买不到了,都被华人买去支援中国,但一次性手套还有。网购了带袖子的旅游雨衣,实在需要时可以穿上当防护服,用不上的话留着以后旅行用也不错,不会浪费。

疾控中心的网站上有指南,说每个家庭要讨论一下,定个计划:如果有人需要在家隔离怎么办?病人在哪儿吃喝拉撒睡?谁帮忙照顾?如何打扫、消毒屋子?事前有了计划,真来了不至于措手不及。这主意挺好,至少让我在脑子里预演了一下战时状况该怎么做。前些天我先生上班的大楼出了三个确诊的,虽然和他没有近距离接触,我们也还是稍稍隔离了一些,各人有专用的空间,尽量减少共用。

朋友们各有各的招,在群里分享。他们大多和我一样已过六十岁,推荐的也是比较保守的方法。比如下面的采购流程

  1.      带手套、消毒纸巾,尽量去有自助付账的商店(货物和卡不经收银员的手)。
  2.      下车之后戴上手套,进店前擦购物车的把手。
  3.      买完货装完车后,扔掉手套,放垃圾袋里。
  4.      回家到车库后,有包装的表面处理一下,不容易处理的在车库放几天,扔掉包装袋。
  5.      用酒精喷车门把手、方向盘、屋门里外把手、冰箱把手、钱包、信用卡、手机、车钥匙。洗手。
  6.     不吃生食。外面买的饭菜热透。生的菜下了锅,马上把刀,案板,容器,你的手用洗手液洗干净。 

还有一个取邮件的:别每天拿邮件,没啥紧急的。两三天取一次就可以了。拿到车库再放两天,然后喷酒精消毒,过30分钟再看信。不过本来已是蜗牛信件,这下该成蜗牛的孙子邮件了,哈!
美国的策略和中国不一样,不可能速战速决,而将是持久战。前天有学长发了他的研究成果:
“昨天我对亚马逊可能买到的东西和消毒要求做些研究。买个紫外线(UV)臭氧消毒盒。
首先,UV只有波长185-254 nm的才能消毒,185的还能产生臭氧,360度无死角双重消毒。更大波长的UV,只是看猫狗尿和游戏用,不能消毒。
现在的疫病长期做太严的防护代价太大,也难长期坚持。衣服物品沾染的不过极少量病毒,空气飘过都可能有,防不胜防。我的打算是车库进来靠近有个卫生间,很小的密闭空间。下车鞋留车库,衣服放这卫生间。现在不常出去,放几天病毒也就失活了。以后如果要加严,在这里装个UV灯和臭氧泵也就可以了。
要严格常消毒的是经常要摸的手机眼镜口罩钱包手套这些小物品。贴的这个UV臭氧盒消毒比较好用。
回家肥皂洗手,在外用消毒手胶,大约不必用大量消毒剂了。”
刚才去亚马逊看,他推荐的这款UV消毒盒已经卖完了。
今早有从前的邻居转来的帖子,说为了防止自己习惯性地摸脸传染病毒,可以改用你不常用的那只手开门、开车门、按抽水马桶。就是说,假如你是右撇子,平时摸脸也是用右手摸。如果换成用左手去开门什么的,就能减少把病毒摸到脸上的机会。反过来,假如你是左撇子,那就用右手去开门啥的。那帖子说南韩的人就是用这个法子减少了传染。这倒不错,也不用花银子,咱今天就开始培养新习惯。即使疫情消失了,这也是个好习惯,值得保留。

3/24于密州

宅家第九天




夜里下了一寸雪,原本无声的小区又添了视觉的安静。这雪待不长久,天气预报说下午就会升温到摄氏零上8度 —— 毕竟是早春了。

上一次出门是九天前,去中国店。那天密西根州只有零星的新冠确诊者,大家忙着买粮草,准备应付接下来的疫情。从年初武汉疫情大爆发以后,本地的中国店生意就减了,现在更是清淡。诺大的超市,顾客不超过二十个。曾经推车碰推车的过道,这会儿畅通无阻。货物充足,新鲜的蔬菜水果鱼肉鸡鸭,冷冻的汤团包子烧卖,各种豆制品、醬小菜、调料、餐具、米面杂粮、中药补品, 堆满了货架。只是超市里的小排挡餐馆没了生意。

九天后,密西根的确诊人数已经升到一千多,这是谁也没想到的。咱这儿不是旅游区,估计从国内来的很少会把脚放到密西根。人口密度也低,多数居民住的是独门独户的屋子。假如按美国专家们推荐的拉大社交距离,咱这儿有的是距离,足够拉的。怎么会传染得这么厉害呢?不过看看日历,好像是找到了原因之一:310号是密西根初选,在那前后,我们大底特律地区有频繁的竞选活动,民主党两大佬来此发动选民,加上投票、计票、媒体采访等等,这得有多少人近距离接触啊!几天以后就蔓延开了。估计这也不是我们一州;就在华盛顿州、加州、纽约州的数字直升以后,还有几个州坚持按原来定的日子初选投票。他们是不知道这个病毒的厉害啊。

但我知道。之前两个月发生在武汉和湖北的悲剧,谁看了都会恐惧。我们一家预订了313-16号去科罗拉多州滑雪,在我的担心下取消了。孩子们当时虽没说,心里未免觉得我反应过度。接下去,科州确诊上升,滑雪度假村关闭,证明我不是过分紧张。原订五月去希腊旅行,也只能推迟了。还好旅行社让客户改签,退款75% 或者用全款改订一年半以内的其它旅程。

我和弟弟两家八口人分在四处。儿子们在旧金山,公司让他们在家上班。我家那位也在家上班。弟弟弟媳离我40分钟车程,还在工厂没歇工。上大二的侄子也离我40分钟车程,学校改上网课,他还在宿舍待着,要等考完试再回家。年过九旬的母亲和我住,她身体挺好,每天自己做各种锻炼和按摩,忙着用ipad 上网,给亲戚朋友转信息。

最让我担心的是远在加州的孩子们 - 尽管已是大人,在我眼里他们还是孩子。年轻人生命旺盛,比较不在乎生病。我给他们发的各种指南,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去读,只好继续恐吓他们,见到有病人录的视频就转过去:看看,这病有多痛苦,千万当心!希望这种恐吓有点效果。就像英国首相吓唬国民的策略一样,哈! 旧金山封城后,小儿子的女友搬去与他同住,方便见面。这令我想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此次疫情,会催生多少封城之恋

我们是幸运的:独门独户住着,不缺吃的,又不用出去上班,基本安全。可是很多人还在外面工作,医护,电厂,水厂,食品厂,军队,警察,邮差,车行……,他们保障着我们的安全,我们才能宅在家里。这是一种身在后方的感觉。很想为前方的人做点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做。不给他们添乱是最基本的,可总觉得心里愧疚。

今天密西根州长将宣布强制宅家令,这以前是建议宅家,没强制。除了维持民生必需的商家,都必须回家。那么我弟弟弟媳应该也不必上班了。餐馆可以外卖,居民除了必要的外出,得在家待着。“必要的外出”包括出门采购、散步、照顾家人等等。发廊早就关了,咱准备留“野人发”,哈。

股市继续大幅振荡。像密西根的早春,落雪化雪。

3/23/2020 于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