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瓜的,验瓜的,买瓜的,还有涮瓜的



图片转自:http://home.xdf.cn/thread-438498-1-1.html

我的家乡人喜欢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小时候看人卖西瓜,遇上不会挑的,就拿刨子戳进瓜皮转一圈,提出来一块瓜瓤,红的或是黄的,让买瓜的尝尝,不满意就不买。这是个挺不错的法子,好瓜坏瓜,立竿见影;可惜不是啥都能这样“尝一尝”。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来美国念书,在艾肯夫妇家寄宿。买了一只九寸的黑白电视,有空就看电视学英语。说来好笑,最让我觉着新鲜的是电视上做的各样广告。那时国内的电视还没普及,更别说广告了;咱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得眼花缭乱。看着看着,就生出了一个问题:这每家的广告都说它的产品“最好”,“Number 1”,是真的吗?
有天在饭桌上,我傻乎乎地拿这个问题来问我的房东艾肯先生。他听了大笑,说“铃,卖东西的都会说他的货好,你可别都信哦!”我又问:“那公司的广告要是说了谎,要不要负责?”老先生解释给我听:假如一个广告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让人上了当,消费者就有权去告那个商家欺诈;商家要是输了官司,罚款很重,而且以后东西也卖不出去了,得不偿失,所以一般是不敢在广告里假造事实的。不过说自己“最好”、“Number 1”这样没有实质性内容的大话,可以被容忍,却没人会轻易相信 ——除了我这种“菜鸟”,呵呵!
后来知道美国有个民间非盈利组织叫“消费者联盟”(Consumers Union),1936年成立,专门“打假”,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他们从民间筹款,到市场上买来各种商品做试验、化验成分等等,评出好坏,再通过《消费者杂志》公之于众,让说谎造假的商家曝光。美国还有一个非盈利组织叫“优秀商家公署”(Better Business Bureau,简称BBB),创建于100年前,专门收集人们对美国的商家和慈善机构的评价,供人们查询。假如你对某个商家的信誉有疑问,到BBB那里一查,就知道它的口碑如何了。这两个组织都很有权威,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机构,经费由消费者提供,信息公开透明,不为商家操纵。平时假如碰到耍赖的商家,你拿“我要去BBB告你”来“威胁”对方,八成有用。
买东西要打假,选总统也要打假,只是这个“打假”要复杂得多。候选人好比卖瓜的,不过除了说自己的瓜如何好,还会说对手的瓜如何不好,还要动口不动手地干几仗;这干仗的时候,还得有人主持;主持的人要中立,代表那些买瓜的人提问题:你这瓜是有啥好?熟不熟? 甜不甜?斤两够不够?值不值那个价?如此等等。那边上有一堆“验瓜”的,把候选人说的话拿来一句句地检验,看他们谁说了谎,多大的谎?真相是什么?候选人的每一条政策对谁有利、又对谁有害?而选民们就像合伙“买瓜”的,手上的选票有点分量,可分量又不大。分量最大的选票,属于那些还没想好选谁的人;候选人说的话就是冲着他们去的。咱这种已经拿定主意的人,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候选人也就不再费心了,呵呵!
最开心的,还是在边上拿大家开涮的人。美国三大电视台的脱口秀,和有名的“周六夜间现场秀”(Saturday Night Live),都会肆无忌惮地拿候选人开涮,也拿选民开涮,让他们站着中枪、躺着也中枪。那涮的水平极高,让你看了忍俊不住,但是又不觉得被冒犯;当然候选人也不怕冒犯,再怎么尴尬也能摆个笑脸的,哈哈!
今年的选举,双方主要的差别在于:对内是“劫富济贫”,还是“劫贫济富”(见拙文《选谁当总统》)。中国人最关心的当然是他们的对华政策;愚见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说的话也许会很激烈,但是真的上了台,还是要走现实外交的道路,不会很偏激。比如小布什竞选时提出对华强硬政策,可他上台不到一年,外交政策就走上了“中间路线”。
《时代》周刊十多天前发了一篇长文,题目是“谁在说真话?”专谈总统竞选中的“打假”,很有意思。文章先举例说明两党的候选人在竞选中都有不诚实的时候(不过在风铃看来有一方撒的谎更多更大);撒了谎,被揭穿了,却又并没有真的承受后果,过去了就算了,当然以后的可信度会受影响。这和美国以前的传统不符,究其原因,是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分化了选民,让他们旗帜鲜明地分成了两派;对自己反对的候选人,他们会“打假”;可是对自己赞成的候选人,他们不但不打假,别人打了他们还不信,而且会更“挺”自己这派的候选人。换句话说,“派性”压倒了“真实性”。当然,这只是比较极端的选民的态度,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人;不幸的是,这少数的“极端派”恰巧嗓门最大,喊得最响,也最受媒体关注。
作者最后说:只有到选民们不但要求对方的候选人讲真话、而且也要求自己一方的候选人讲真话的时候,这种状况才会改变,政治“打假”才能真正有效。
—— 很深刻的道理。

本图转自《时代》周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