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使我们有人性》(3): 马、牛、猪


(续): 我们赞赏马的健壮、牛的奉献、猪的美味,可我们对这些动物的心理了解吗?在大规模畜牧业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善待它们,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所用?坦普.葛兰丁回答了这些问题。有兴趣的朋友,请听我接着译介。(本文照片均转自互联网。)


一般来说,被猎食的动物有两类:一类会群居以求安全,比如牛羊;另一类遇到危险就逃,比如马、羚羊和鹿。马的本能是非常警觉、擅长逃跑;但如果无处可逃,情急之下,它也会转过身去用后腿踢它的对手。

在自然界,一般只有少量的野马生活在一起。这是因为它们跑得快,不需要依赖群居来保护自己。小马驹几乎是一出世就能跑。(如果人也是这样,爸爸妈妈就要省力多了,哈哈!)


马和狗有点类似,也想讨人喜欢;骑手和他心爱的马之间是情深意厚的。但马不是生来就驯服的,而且它们的戒备和恐惧心理很强。对马的训练,得从它一出生就开始。2005年有一个研究结果说,驯服小马最好的方法是拿刷子给母马刷毛,每天十五分钟,连续六天,让新生的小马在旁边看着。见到妈妈被刷得舒舒服服,小马也会对人产生信任,以后给它钉脚掌、上鞍子就都容易得多啦。

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受惊。遇到让它害怕的东西,无论你怎么强迫,它不干就是不干。而且,出过事的马也会“一朝经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它还会受惊。有趣的是,马的记忆非常具体、详细;比如它可能会怕黑色的牛仔帽,但是不怕白色的牛仔帽,也不怕黑色的棒球帽;有匹马习惯了让人从它的左边上货,但是换到右边上货它就不让了;一般来说,这是因为那马曾经在特定的情况下出过事故,让它心有余悸。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也比较迟缓,换马嚼口、马鞍,看到色彩鲜艳的气球、旗帜,等等,都有可能让它们受惊。所以养马人应该逐步地让马习惯新事物,消除它的疑虑。

马不是生下来就会干活的,必须经过训练,才能打仗、拉车、载人。如果驯马人不注意马的情绪,很可能造成它的心理障碍,使它不能胜任派给它的工作,甚至会伤人。因为养马的花费比较大,假如它不能干活了,主人不会白养它,很可能就被处死了。根据法国的统计资料,在3000匹非比赛用马中,有66% 死于2-7岁之间,其中多数是因为它们有“行为问题”而被处死的。在美国,这个比例估计也不低。所以,学会解读马的情绪,用不伤害它们的方法训练它们干活,对人对马都有好处。

传统的驯马方法是“负面鼓动法”。比如说,骑手用腿夹马肚子,马感到不舒服想摆脱被夹的压力,就向前跑;它跑的动力是想减少不舒服的感觉,而不是到前面去找好东西。负面鼓动的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让马和人“憋上劲”,搞僵了。比如一匹胆小的马,不愿意领头,驯马人拉它的嚼口,如果拉得太厉害,马就更害怕,更不肯出来。那驯马人一看马不听话,上了火,拉得更凶,马更疼,更不愿意出来,最后发火踹人一脚这样的恶性循环,很容易出事故。还有的马虽然暂时忍辱负重,可是那怨气却在它的胸中积成块垒,不定啥时候有机会就会爆发,酿成事故。

驯马和教育孩子一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专家们主张要诱发马的正面的情绪,给它一点好处,让它尝到甜头,愿意做让它做的事,就可以使马快乐地“为人民服务”。当然,有分寸的负面鼓动可以和正面鼓励相辅相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驯马师成为“Horse Whisperers”(“轻语”驯马人);他们对马的观察非常仔细,能从细微动作中推测出它的心理,对马的情绪也非常照顾,不体罚,不喝斥,用抚摸来奖赏马。他们不会把马的恐惧心理推到极限,不容易出事故,所以马也信任他们,听他们指挥。这种“轻语法”比传统的方法要快得多,效果也好得多。有一部故事片《驯马人(The Horse Whisperer)》,我很喜欢;那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轻语”驯马人,他治好了曾经受惊的马,也治好了一个骑马出事的女孩的心病。假如所有的驯马人都能这样“轻语”,马的行为问题就会少得多,为之而死的马也就会少得多了。


牛的恐惧心理不像马那么强,可它们也是时刻警惕着外来的危险。牛的视野很广,对任何快速移动的东西都很敏感。不过,马遇到危险是“三十六策走为上”,而牛遇到危险会聚集到一起,不惜用自己的角来抵抗。

牛喜欢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住在一起,姐妹之间和母女之间尤其和睦,连吃草都要一道走。牛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们保护心很强。为了护犊会勇敢地和野兽作战。如今,公牛和母牛一般是分开养,公牛通常是肉牛。


牛群在草地和水源间往返时,总是排成一长队。领头的牛并不是这一群牛的“首领”,真正的首领在队伍的中间最安全的地方,而领头的一般是胆大而又好奇的牛,它并不带路。牛群很民主,它们的起、动不是由一头牛领导,而是“少数服从多数”:一群牛中假如有60%开始走动,那么剩下的也就会加入队伍。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弄清楚他们是怎么协调的。

当“首领”的牛其实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首领。它的特权就是吃食的时候可以把别的牛挤走,自己先吃;而“下层”的牛只好晚一点吃。而且这种服从关系也很怪:B牛服气A牛,C牛服气B牛,但是可能A牛又服气C牛;所以牛群里没有绝对的权威。

说到牛,人人都知道“犟牛脾气”;其实那个“犟”来自牛的恐惧心理。尽管已经和人类相处了许多许多年,牛其实并不驯服,只是它们已经习惯了见到人,但不等于他们不怕人。最不利于牛的“精神健康”的,是人对它们粗暴的虐待:吼叫、鞭打、用电棒触它们,都会让牛产生极度的恐惧。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比较牛在听到人的吼叫声和金属碰撞声后的反应。相比之下,牛听到人的吼叫时,心跳更快,不安的动作更多。人对牛发火,它们是很懂的;它们喜欢温和安静的主人。
牛的心理有两大机制:好奇和害怕,它通常就在这两者之间转换。 牛有“恐高症”,害怕快速的移动,也害怕人们强加于它的陌生物体;但如果人不勉强它,让它自己决定要不要试试新东西,那它反而不那么害怕,乐意尝试了。“牛不喝水强按头”,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动物有个“逃跑区”;一旦危险进入了“逃跑区”,它们就要采取避险行动。对牛群来说,最高的防御形式是紧紧地围成一团,牛角“一致对外”,相当于红色警戒了;但这也是最容易发生牛群踩踏事件的时候。
美国的畜牧业规模很大。我们平常所说的“牛仔”,就是在美国中西部纵横南北的大牧场上放牛的人。传统上,牛仔们骑着马,赶着几千头牛,从一个草场到另一个草场,季节变换时往往要长途迁徙。“赶牛”的技术很重要,这么多牛,跋山涉水,赶得不好会死几百头。传统的牛仔们,用鞭子暴力赶牛,往往引起混乱、踩踏,得不偿失。

(历史图片)
而现代的赶牛术,是从牛群后面和两侧接近它们的“逃跑区”,施压,再稍稍让开,防止压力太大造成牛群进入防御状态。这样一张一弛,反复几次,就能让牛群乖乖地“走上正道”。


奶牛也需要善待;因为被虐待的奶牛,精神总处在紧张状态,就会减少产奶、怀孕。这点上它们和人类一样呢!
让牛高兴,养牛的人也会丰收,双赢,呵呵!

除了牛和马,和咱们最有关的家畜就是猪了。猪喜欢“拱”,那是因为它在寻找、在“探索”;野猪有50%以上的时间都在“探索”周围的环境。猪吃东西不讲究,荤素皆可,胃口极大,西方人形容自己吃多了会说“像猪一样”。但我们用来骂人的“猪脑子”并不公正;猪其实很聪明,稍加练习,还能玩电子游戏呢。丘吉尔说过,“我喜欢猪。狗眼看人高,猫眼看人低,但猪和我们平等相对。”(不过那也许是英国的猪,哈哈!)
猪的好奇心强,闲不住,总要有点什么在嘴里咬着嚼着才行。在养猪“工业化”以后,猪被密集地关在水泥砌成的猪圈里,地上没啥可拱,它们就去咬同伴的尾巴;结果许多猪的尾巴被咬得只剩寸把长,惨不忍睹。为了防止这种事,科学家做了研究,发现给猪圈里撒一些紫色的麦秸很有用;这麦秸不是用来垫猪圈的,也不是喂猪的,而是给它们当玩具的。猪会很有兴趣地啃麦秸,全都啃成两寸长的一截,就没兴趣了;这时再给它们一些新鲜麦秸,它们就又会接着玩几个小时,乐此不疲。
和牛、马一样,让猪高兴也能让人高兴;猪的精神状态好,就会少生病、多长肉、多产仔、多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待续)

“偷听女人心”


因为住在北方,到了冬天恨不得“足不出户”,我每天的锻炼只好在家做,边踩机器边看电视。可我对节目特挑剔,随便开个频道,十有八九不合口味;所以干脆上图书馆去借电影录像来看。
这次看的是喜剧片《What Women Want》,直译是“女人们想要的”,中文片名却是《男人百分百》或者《偷听女人心》。《男人百分百》有点不着边际,倒是《偷听女人心》翻译得达情也达意,还顺带着有点儿幽默。

电影广告
 先讲故事:
男主角尼克从小跟着当舞女的妈出入舞台,被很多美女包围着、喜欢着,很会应付、吸引女人,却从来不了解女人的内心活动,为这老婆也和他离婚了。尽管他大男子主义严重,却很擅长向男人们推销产品,志得意满地在一个广告公司当高层主管。
公司要招一个“创意总监”,尼克自信这个位置非他莫属;没想到老板却雇了一个“女强人”黛西来当家。老板解释说,“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很多家庭买东西是女人说了算,得找个懂女人心理的人来领导广告原创,委屈你啦。” 尼克听了心里不服气:谁说我不懂女人?
果然,黛西一上任就不同凡响:她给每人发了一堆女性用品:丝袜、防皱霜、去体毛的蜡、化妆品、止痛片,让他们去想如何为这些产品做广告。尼克想得头昏脑胀也还是不得要领,于是在家穿丝袜,除腿毛,涂口红,体验当女人的滋味儿;不料电吹风意外漏电,把他给打晕了。
剧照:尼克试用女性美容化妆品
醒来以后,尼克发现自己有了个“特异功能”:他能听到每个女人心里想的是啥,尽管她们一声也没吭!他忽然发现那些平时说他好话的女人在心里是如何看不起他、敷衍他、嘲笑他,这可真受不了!百般无奈,他去找心理医生看病。
心理医生也是个女的;一开始不相信尼克的胡言乱语,验证以后却吃了一惊。不过她毕竟是学心理的,善于“正面引导”:“恭喜你啦!要知道,男人从火星来,女人从金星来,各说各的,男人都不懂女人要的是啥。如今你是唯一能知道女人心思的男人,你可以拥有全世界!想想如何利用这优势吧!”
一语惊醒梦中人。尼克先试了试约会咖啡店里那个一直婉拒他的姑娘,“听”到了那姑娘的思想斗争,恰到好处地解释、说服,结果那姑娘被他感动,欣然应允。两人上了床,尼克成了“最会做爱的男人”,因为他有了精准的反馈,知道女方哪里舒服哪里要,体贴入微,和一般男人只顾自己过瘾的做爱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这下尼克真的相信他是多么幸运了;他要用这优势把本该属于他的总监位置夺回来。尼克开始亲近黛西,到她的办公室和她讨论广告创意。黛西的每个想法,都被尼克偷听到,抢先说出来,让黛西惊讶之余又很欣赏他。黛西想争取一笔耐克女鞋的广告生意,尼克了解到她的思路,又去偷听爱锻炼的女人们的想法,终于做出了一个提案,先于黛西送到了老板那里。这个提案受到了客户的青睐,也让老板对尼克刮目相看,后悔当初错聘了黛西。他于是把黛西解雇,让尼克接手当总监。
剧照:尼克和黛西讨论广告创意
按说这是尼克想要的结果,可阴错阳差的是,尼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自拔地爱上了黛西。黛西有着出众的才华和创意,他自知不如;黛西对他毫不设防,由衷地欣赏和信任他,又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卑鄙,羞愧难当。扪心自问,尼克觉得唯有向黛西坦白交代,才能继续做人。
尼克的坦白让黛西震惊;可她是个有心胸重感情的女人,最终接受了尼克的忏悔,两人重归于好。当然编剧也没忘了让尼克再次被电打脑壳,失去他的特异功能。
 ————————
这电影咱是第二次看了;像喝茶一样,这次品出了更多的味儿。两位主角都是名演员,演得让观众该笑的时候笑,该急的时候急,无可挑剔。尽管是轻松喜剧,却“余音绕梁”,让我笑完了还有些想法。
说男人不太懂女人,当然是有依据的。《围城》里的方鸿渐就曾感叹:“女人这怪东西,要体贴起人来,真是无微不至,汗毛孔的折叠里都给她温存到。”而反过来,如此“善解人意”的男人可是凤毛麟角。难怪抱怨的多数是女人。
可是假如真有人知道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干净的和不干净的,我们会喜欢吗?
有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因为我们彼此还不太了解,还有好奇心;都了如指掌了,还会有交往的兴趣吗?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开玩笑说:“结婚是互相不了解的结果,离婚才是互相了解的结果。”虽是幽默,也常常被现实所验证。当然,并不是互相了解就一定导致离婚;也有很多夫妻,越了解越相爱;但我想,那样的爱里一定也包含了许多的宽容。
“善解人意”自然是褒义的;可是,知道了别人最隐秘的思想,我们却不一定总会用来做好事。比如尼克,把偷来的创意变成了自己消灭对手的武器;比如告密者,把别人私下的信任变成自己升迁的台阶;比如奸臣,把对皇上心理的揣摩变成祸国殃民的灾难!可见,“善解人意”和现代科技一样,也是把双刃剑。
人们说如今情妇们是反贪的主力军;除了货真价实的情妇,还有钓鱼的、敲诈勒索的,比如据说让重庆高官们集体中枪的那一位。不过那是她们自己“反水”才有的反贪机会。假如反贪局也有尼克的特异功能,能听到女人们的念头,一定能抓到更多的贪官,而且一抓一个准,不带冤枉的。
不过且慢,这就又扯上了隐私权。在前苏联、东欧,政府秘密监听、监视公民那是很普遍的事儿。你在明处,它在暗处;你无防备,它设陷阱;你有口难辩,它横竖都是理;你人微言轻,它权力无边。虽说做人该问心无愧,“无事不可对人言”,但在一个可以凭思想治罪的地方,普通人被心怀恶意的人窥探心机,是极其恐怖的事!
那么,没有了隐私权,是利大,还是弊大?这是个挺有趣的问题,咱还没想明白,呵呵!



圣约翰岛纪行(6). 云之上, 水之下


离开小岛的旅程很顺利:从Cruze湾坐上轮渡,20分钟后就到了圣汤姆斯岛的“红钩”码头。又坐了30分钟的出租车到机场。

汽车轮渡;能看到上面载着的卡车

出租车司机大叔爱极了贝壳,整天置身其中。

维京群岛虽是美国的领地,从那里回美国却要先入海关,再被安检折腾一场。等到终于坐上了飞机,正好是日落时分。有幸临窗而坐,贪婪地在云之上看了日落的全程,真正是辉煌灿烂

刚起飞不久见到的海岛,也许是巴哈马斯群岛?


 

在这几千米的上空,澄净的夕照映出云海,浩瀚无疆,给我们的旅途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  *  *  *

回到家,还念念不忘那美丽的珊瑚海岸。在图书馆意外地找到一本《夜晚的珊瑚礁》(“The Coral Reef at Nightby J.S. Levine and J. Rotman),才知道我们见到的只是它的一面;从黄昏后到黎明前,珊瑚礁和白天“判若两人”,有着另一种美丽。
原来,珊瑚礁有植物部分和动物部分(珊瑚虫),它们共生一体,息息相关。白天,动物部分的珊瑚虫缩进了自己的小屋,只露出植物部分吸收阳光;太阳下山以后,珊瑚虫们伸展出来吃水里的微生物,像一朵朵美丽的小花开放在礁石上。白天活跃的鱼这会儿藏进了岩缝,躲开专在夜里出猎的肉食鱼。而那些白天睡觉的肉食鱼,这会儿出来吃晚饭了,小鱼、小虾都是它们的美味。夜晚,还有会发荧光的鱼,那就更迷人了!
夜晚,红色黄色的珊瑚虫像花一样开放:
(转拍自《夜晚的珊瑚礁》)

这片“软珊瑚”,白天看上去是长着“鸡皮疙瘩”的礁石;夜晚才伸出顶着小球的“手指”:
(转拍自《夜晚的珊瑚礁》)

看着这些图片,想象着夜晚的珊瑚礁,遗憾我们没有看到那一幕。当然,要想夜里去看,除了得有更娴熟的浮潜功夫,还得配上潜水用的手电筒,相当专业了。在实现那个梦以前,咱还是看看照片和视频过瘾吧,呵呵!

我们的地球,真是充满了神奇。不论你相信她是神造的还是自然造的,都会由衷地臣服于她的美丽和威力。云之上、海之下,是我们平时看不到的地方;而要让空气洁净、大海澄清,让云水之间的万物生生不息,我们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能把这一切的美丽留给后代吗?

(完)

* * * * *


前几集中,有朋友提了一些问题,在此一并作答:

问:不会游泳可以浮潜吗

答:不会游泳,要想独立浮潜比较困难,也不安全。不过浮潜并不要求游泳技术如何高。只要能浮起、会踩水,会前进、后退,又有老手在旁保驾就可以了;至于游得快不快、姿势如何,都不在乎的

问:那些漂亮的鱼是怎么拍的?是防水相机吗
答:市场上有水下可用的相机,但价格不菲;虽然也有200多美元的机型,但是评论不太好,说会漏水,我没敢用。佳能D10可以在水下10米使用,网上评论不错,三百多美元。
另一个选择是给现有的相机配个防水罩。我有佳能 S90的小卡片机,佳能厂家也专门为它设计了防水罩,我就买了一个。相机放进防水罩,密封关上,然后就能下水用了。相机上所有的控制按钮旋钮,在防水罩的外面都有对应的操作机构,比较合适全面使用相机的功能。但是像我这样的新手,多数的功能并没有用到。
佳能S90的防水罩
更省钱的办法是买一个水下密封袋,几十美元就可以买到了。在网上找到这几张照片,在Amazon.com 就能网购;不过有人说从潜水设备的店里卖的更便宜:

声明一下,这些产品我都没用过,也无意为它们做广告;只是让大家知道一下有哪些选择。
问:真能拍到漂亮的图吗?
答:这个期望不能太高。我们看到的网上的漂亮的照片,是人家花了很多钱用完备的摄影装备拍出来的,而且不知道潜了多少次水、等了多长时间、拍了多少张才拍到的,得来不易。我们难得去一次,照相设备也很简陋,技术更是菜鸟,能拍上鱼就不错啦,哈哈!不过,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个体验还是很值得的!
问:你们拍到的是什么鱼啊?
答:咱也不知道呢!在岛上的一家小店花几块钱买了张“看鱼指南”,是一张塑料纸板,上面有各种热带鱼的“名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鱼”:



问:我拍的水下照片颜色不好,而且混混沌沌地不清楚。有什么办法吗?

答:我拍的也有这个问题。专家们建议用RAW格式拍下来,便于后处理。我这次没用RAW,用了JPEG格式,后处理用的是免费下载的软件Picasa。只需点击I am feeling lucky”,就可以还原色彩、改进清晰度,很方便的。

圣约翰岛纪行(5). 港湾风情



圣约翰岛的“门户”在Cruze湾;除了码头,还有各种小店、餐馆、和租车租船的铺子。这里是游客和本地人交汇的地方,轮渡每小时一班,岸上总有能坐二十个人的“开放式”出租车等客,几个警察在那狭窄的道路上疏散着交通。码头对面是一个迷你广场,中间站着挂了彩灯的圣诞树;您要是有兴趣在那里长坐,或许能等来大蜥蜴呢。
海边有一溜小店,从外面看都有着厚重的木头门,据说是用来防御飓风的。可那木门的里面却能让你惊艳:精致的首饰,设计或时尚或古典;美丽的裙衫,让人摸一下就爱不释手;各色贝壳、珊瑚做成的纪念品,琳琅满目,不过大多数都不是当地加工的。饭店、酒吧到了傍晚生意特好,无论是玩了一天的游客还是累了一天的船长,都会去喝点什么,借着月光在海滩上听音乐、聊天 —— 这是个忙碌而又悠闲的港湾。

穿梭海峡的渡船

迎来送往的码头
婀娜
望海楼台
水边酒家
Bones蓝姆酒,用一个海盗电影的人物命名。
男人爱酒,女人爱衣,
酒店楼上是衣店
即便在室内,店铺也有厚重的木门。
红配绿是圣诞的装束
依山而建的小铺子
贝壳做的风铃
华灯初上
码头也有闲的时候
收船了
闻乐起舞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