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游:灵渠古韵



从桂林出发,若沿着漓江向北几十里,就到了兴安县。兴安有条大名鼎鼎的古运河灵渠,又叫“秦国渠”。去桂林前,父亲再三推荐我去灵渠看看。
在我的印象中,四川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中国最牛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我去过两次,每次都对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灵渠的修建比都江堰只晚了十几年,从年代上来说几乎是兄弟俩;我想它们在技术上也一定大同小异。直到看过灵渠,才知道它也很牛呢!
先来“戏说”灵渠:
公元前两百多年,秦始皇要把岭南的地盘打下来,却苦于大军的粮草运不过去。那时候搞运输,不是车就是船;在山多的地区,“山不转水转”,水运就成了唯一实际的方法了。不过,秦军找来找去,北方的长江水系和南方的珠江水系却没有一个交汇的地方,无法通航。这难题好几年都解决不了,耽误了战事。
秦始皇想来想去,既然这水自己不肯相通,那就只好人工开凿运河了。在哪里开呢?他手下的“工程师”勘测下来,发现湘江和珠江的上游靠得最近的地方在兴安附近,两江相距三十多里,就在这儿啦!
不过,兴安这地方的地形很复杂,高低不平。它的中段是一块低地,叫做湘桂走廊。它的东南面,南高北低,水向北流;可到了它的西北面,又反了过来,北高南低,水向南流;像个马鞍。要在这儿把湘江向北流的水通过运河分流到漓江向南,可得要有相当精准的测量和巧妙的设计。
这就是灵渠了不起的地方了。它既实现了分流,又开通了去漓江的运河,把两大水系连接在一起,解决了水运的难题。灵渠有一块刻着“湘漓分派”的大石碑,可说是对灵渠功能的最好总结。假如从湖南的洞庭湖出发,逆水沿湘江行船到灵渠,过船闸再顺水而下,就能到桂林了。有了这条水路,秦始皇终于打下了岭南的江山;假如当年没有修灵渠,中国今天的版图很可能就不一样,阳朔山水不定是哪国的了,呵呵!

(本图转自互联网)
 
据说南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咱不知是真是假;不过在中国最古老,大概没说错。在那个时候能把灵渠修成这样,真是够天才的。和都江堰类似,灵渠有一个“铧嘴”,像箭头一样伸进湘江上游的海阳河,把水流一分为二;其中70%流向北渠最终汇入湘江,另外30%经过南渠流进漓江。分开的水流经过大小两个“滚水坝”入渠,叫做“大、小泄水天平”。 南渠北渠都是人工开凿的;南渠很长而且有一段要开山修建,在没有炸药的古代,是非常艰难的工程。

(本图转自互联网)

灵渠模型(本图转自互联网)
 
和都江堰的规模相比,灵渠是个小弟弟。它们的主要功能也不同:都江堰是为了灌溉农田,灵渠是为了沟通水运;都江堰地形平坦,灵渠的地势却很复杂;综合来看,当年修灵渠的挑战绝不亚于都江堰。据说秦始皇斩了两个“总工程师”,到第三个才成功,可见灵渠的来之不易。两千多年来,灵渠给漓江带来源源不断的清流,养育了两岸的生灵,沟通了南北的运输。每逢大水,灵渠通过众多的水闸把多余的水排进湘江,让水灾远离兴安。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灵渠至今完好无损,当年肯定是当作千秋大业来修建的。相比之下,许多现代的工程能不能活那么久,就很难说啦!
灵渠的设计和建造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我在网上找到这篇文章,讲得相当详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http://www.lingqu8.com/Seven.asp?typid=166

游览灵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坐汽车从桂林出发,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灵渠景区的大门。



这是“小天平”石坝,坝的另一头是铧嘴,水向右,流入南渠:



“南陡”是灵渠上的船闸之一。过往船只当然不能从坝上过,得经过船闸。那时候的闸是用石头做的,叫做“陡”:



游客乘着小船游渠。导游姑娘也有古筝的训练,边弹琴边讲解。两首古曲以后,有客人点“小小竹排”,倒也好听。


 




水从“小天平”坝上漫过,虽然不深,却有点急。加上石头上的青苔水藻滑溜溜,涉水还是要小心。对岸是铧嘴,小儿子从这里走过去。我当然也忍不住,去踩了一段两千多年前放进去的石头堤坝。水很清很凉很舒服:




从小天平滚水坝下来的水,从这里回到湘江故道:



靠近景区的入口,有一个“四贤祠”,里面除了供奉四个对灵渠的修建和维护有大功的人物塑像,还有一些文物,值得一看。灵渠曾是水运的要道,古代朝廷在兴安设了屯盐码头,南往北运的食盐要在这里换船、验秤,有称必有秤砣,官砣用来收购官盐。“四贤祠”里的出土的巨大的石秤砣,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有趣的是,这个秤砣上标示的重量比它的实际重量少得多,相差30%以上。可见贪官拿“回扣”古已有之,呵呵!

灵渠附近出土的古代官砣

   

在四贤祠的院子里,有一棵七百多岁的古树。它的根部卡着一块乾隆12年的古碑,叫“古树吞碑”。这件怪事如今还在继续,每三年这树会把石碑“吃”进去一公分。几百年以后,或许这石碑就拜拜啦!



灵渠附近出土的,还有埋在水下N年不烂的“阴沉木”。这一块的形状像龙,人称“华夏图腾”,不过咱不清楚华夏的汉族是不是有图腾的传统:



沿着运河,有一条保存下来的“水街”,是当地人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这里的建筑有徽式民居的风格,因为古代从徽州来的移民,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文化风俗。

精致的砖雕,刻的是兴安的人物故事,加上民间传说、神话元素。可惜太新了,是现代人的作品



从前的雕花窗,如今成了宝贝:


 
“圣旨”是一定要保留的,呵呵



假如您有时间,不妨在景区的农家餐馆用饭。鱼虾很新鲜呢!



离开桂林以后,有朋友告诉我,二次大战中美国援助中国的空军“飞虎队”的博物馆就在兴安,可惜我们在那儿的时候不知道,失之交臂了。




注:这两条河隔得相当远,总落差只有4米,在灵渠附近水的落差只有1米不到,没有一定精度的水平测量技术,还真不容易设计得如此巧妙。这选址选得太有学问了! 

我因此好奇那时候的水准仪是啥样的。谷歌了一番,居然找到了精彩的介绍:“据近人调查研究,已发现秦代的水准方位仪实物,在灵渠分水塘大、小天平的交会处,伫立着一个外形酷似竖立石辘的东西,认定它是一件水准方位仪,为 当初修筑大小天平的时候(约公元前219年)所使用的工程测量控制仪器。这应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台工程用水准方位仪。...(详见: http://economy.guoxue.com/?p=198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