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京剧(5):余音


(本图转自互联网)

对游子来说,乡音无敌。刘邦当年搞的“四面楚歌”,实在是很厉害的攻心术...
______________

 
穿越时空。

在我们“山寨”样板戏近四十年后,我的小儿子也在美国上了初三,也排了戏。这是一出歌舞剧,叫《阿依达》(不是威尔第作曲的古典版歌剧,而是2000年由艾尔顿.强作曲的现代版,但情节差不多)。《阿依达》讲的是古埃及的一个爱情故事:埃及打败了埃塞俄比亚,统领的将军得胜凯旋,战败国的国王和女儿阿依达被俘为奴。埃及的公主爱死了将军,而将军却爱死了阿依达。将军决定放走阿依达父女,却被暗中监视的公主发现。将军最终被定为叛国罪活埋,阿依达不愿苟且偷生,赶在将军之前来到墓穴,一对恋人在黑暗中相伴死去。

百老汇歌舞剧《阿依达》:殉情
这戏排了一个学期,当然都是利用课后的时间。美国学校搞这一类的活动特别擅长,学生中有的是高手。能歌善舞的孩子们踊跃报名,面试以后由老师定角色;小儿子在里面扮一个非洲奴隶。和我们的山寨戏一样,他们也是自己动手准备服装道具,而且号召家长们帮忙。那些心灵手巧的妈妈们,把家里的布啊、不穿的衣服啊找出来,帮助设计戏装,做出来还真像那么回事;有几个周末,爸爸们也去帮忙,带上家里的木匠、漆匠工具,去舞台上做布景道具。和我们当年不一样的,是他们用了现成的录音代替乐队,当然也就没有“鼓佬”啦!

学期结束前,《阿依达》公演了三场,票当然卖得很便宜,鼓励本学区的学生、家长和亲戚朋友去捧场。演阿依达的是个黑人女孩,也是个“金嗓子”,只是偶尔会走音,和张同学比起来差些。不过她演得很自然;毕竟这样的故事角色是她那年龄的女孩可以想象揣摩的,而张同学演的是个老到的党委书记,年龄、阅历和角色都差得太大了。演出很成功,孩子们也非常开心。本地一位热心公益的犹太人牙医请全体演员到他家开了个大派对,回来时每人拿了一小块布景作纪念。

那是小儿子初中参加的最大规模的集体演出了。看着他走过这一段,我常常想起我们当年的山寨京剧。相比之下,他们的自治能力更强;整个排演过程中,老师只是指导,组织工作都是学生们做。演出时的灯光、音响也都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的。不过,最大的不同,在于戏的主题,以及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的影响。《阿依达》歌颂的是超越种族、地位差别的爱情,和对强权的藐视;这个古老的故事,折射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只要人类还有爱恨情仇,这个主题就不会过时。而《海港》,则是教育年轻人要安心本职工作,警惕“阶级敌人”的破坏。这样的主题,时过境迁,还有什么能够传世于后人呢?等我们这一代人没了,“样板戏”估计也就寿终正寝了。

我对样板戏的感情是混杂的。一方面,它们是那个特定的政治环境的产物,它们的主题和剧情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在当时,它们被政治人物所利用,台前幕后都有着惨烈的权力斗争。今天,当我们知道了历史的真相以后,会觉得那些戏文和事实差得不是一般的远;唱腔虽有韵味,那唱词终究显得苍白空洞不沾地气。可另一方面,我们这代人又是唱着样板戏长大的,就像后来的一代人是唱着邓丽君长大的一样,那种烙印很深,深入骨髓,和政治无关,和青春有关。

因了这样的矛盾,我有时觉得自己很滑稽。兴致来了,捏着嗓子唱几句还能记得的李铁梅、阿庆嫂,甚至刁德一、胡传魁,可是一唱到那些“伟光正”的地方,就忍不住噗哧、莞尔,好像当年的张同学,“笑场”啦!

不唱样板戏,咱听老京剧吧。老京剧如今选择不少,除了从国内带来的DVDVCDCD,优酷一下也能点看名角的折子戏。《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打渔杀家》、《穆桂英挂帅》… 都是很有味儿的戏,一边做锻炼一边听,绝对给力。除了小生,我喜欢其它所有的唱法。当然情有独钟的还是生角,须生、老生、武生都好听。

前阵子看了《谢瑶环》,讲的是武则天时代,高官富豪欺压民众,官逼民反;武则天派女官谢瑶环去江南“维稳”,“为民作主”,却因此得罪了当朝权臣国戚,被他们陷害,酷刑致死的故事。这故事是田汉根据一出地方戏改编成京剧的,可算惊心动魄。田汉是个才子,剧本写得好;只是国人看这样的悲剧不忍心,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所以后来又让谢瑶环被武则天及时救下,死里逃生,恶官也终于被惩罚。

谢瑶环剧照:
“咬紧牙怕什么牛头马面”

看着看着,不禁有点失落:前朝尚有这些好戏,表达百姓心声;而今的社会正处于大变动的时代,戏剧的题材应该是不缺乏的;网上一看,可说是要喜剧有喜剧,要悲剧有悲剧;但是拿放大镜找一找,反映社会真实的戏剧,如今可有一出?!

民族乐器各有特色,我最喜欢的是京胡。京胡的声音极性感,极有表现力,它永远都不只是陪衬,却又能给各色人物的唱腔伴奏,而且不用和声,这也是一件奇事!上月重看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依然很感动。其中的音乐,当然是取自京剧的。张国荣演的程蝶衣自杀那段戏,用的是京胡独奏:只几个音符,一阵紧一阵地拉出来,心都被它揪住了… 有那么多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作底蕴,这京胡,它不止是一把乐器,它会哭,会笑,会娇,会爱,会骂,会唱,会呐喊哪!

朋友,您说我有“京剧情结”?“情结”是有,那是京胡情结,板鼓情结,锅盖面情结,...比“情结”更深,渗透在血液中;就像有那个痒要挠,不挠不痛快。音乐有这样的力量,能勾你的魂,摄你的梦,让你怀旧,让你感动,让你悲伤,让你快乐。

对游子来说,乡音无敌。刘邦当年搞的“四面楚歌”,实在是很厉害的攻心术,呵呵!

(本图转自互联网)

(幕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