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使我们有人性》(3): 马、牛、猪


(续): 我们赞赏马的健壮、牛的奉献、猪的美味,可我们对这些动物的心理了解吗?在大规模畜牧业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善待它们,让它们更好地为人类所用?坦普.葛兰丁回答了这些问题。有兴趣的朋友,请听我接着译介。(本文照片均转自互联网。)


一般来说,被猎食的动物有两类:一类会群居以求安全,比如牛羊;另一类遇到危险就逃,比如马、羚羊和鹿。马的本能是非常警觉、擅长逃跑;但如果无处可逃,情急之下,它也会转过身去用后腿踢它的对手。

在自然界,一般只有少量的野马生活在一起。这是因为它们跑得快,不需要依赖群居来保护自己。小马驹几乎是一出世就能跑。(如果人也是这样,爸爸妈妈就要省力多了,哈哈!)


马和狗有点类似,也想讨人喜欢;骑手和他心爱的马之间是情深意厚的。但马不是生来就驯服的,而且它们的戒备和恐惧心理很强。对马的训练,得从它一出生就开始。2005年有一个研究结果说,驯服小马最好的方法是拿刷子给母马刷毛,每天十五分钟,连续六天,让新生的小马在旁边看着。见到妈妈被刷得舒舒服服,小马也会对人产生信任,以后给它钉脚掌、上鞍子就都容易得多啦。

马最容易出的问题是受惊。遇到让它害怕的东西,无论你怎么强迫,它不干就是不干。而且,出过事的马也会“一朝经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它还会受惊。有趣的是,马的记忆非常具体、详细;比如它可能会怕黑色的牛仔帽,但是不怕白色的牛仔帽,也不怕黑色的棒球帽;有匹马习惯了让人从它的左边上货,但是换到右边上货它就不让了;一般来说,这是因为那马曾经在特定的情况下出过事故,让它心有余悸。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也比较迟缓,换马嚼口、马鞍,看到色彩鲜艳的气球、旗帜,等等,都有可能让它们受惊。所以养马人应该逐步地让马习惯新事物,消除它的疑虑。

马不是生下来就会干活的,必须经过训练,才能打仗、拉车、载人。如果驯马人不注意马的情绪,很可能造成它的心理障碍,使它不能胜任派给它的工作,甚至会伤人。因为养马的花费比较大,假如它不能干活了,主人不会白养它,很可能就被处死了。根据法国的统计资料,在3000匹非比赛用马中,有66% 死于2-7岁之间,其中多数是因为它们有“行为问题”而被处死的。在美国,这个比例估计也不低。所以,学会解读马的情绪,用不伤害它们的方法训练它们干活,对人对马都有好处。

传统的驯马方法是“负面鼓动法”。比如说,骑手用腿夹马肚子,马感到不舒服想摆脱被夹的压力,就向前跑;它跑的动力是想减少不舒服的感觉,而不是到前面去找好东西。负面鼓动的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让马和人“憋上劲”,搞僵了。比如一匹胆小的马,不愿意领头,驯马人拉它的嚼口,如果拉得太厉害,马就更害怕,更不肯出来。那驯马人一看马不听话,上了火,拉得更凶,马更疼,更不愿意出来,最后发火踹人一脚这样的恶性循环,很容易出事故。还有的马虽然暂时忍辱负重,可是那怨气却在它的胸中积成块垒,不定啥时候有机会就会爆发,酿成事故。

驯马和教育孩子一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专家们主张要诱发马的正面的情绪,给它一点好处,让它尝到甜头,愿意做让它做的事,就可以使马快乐地“为人民服务”。当然,有分寸的负面鼓动可以和正面鼓励相辅相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驯马师成为“Horse Whisperers”(“轻语”驯马人);他们对马的观察非常仔细,能从细微动作中推测出它的心理,对马的情绪也非常照顾,不体罚,不喝斥,用抚摸来奖赏马。他们不会把马的恐惧心理推到极限,不容易出事故,所以马也信任他们,听他们指挥。这种“轻语法”比传统的方法要快得多,效果也好得多。有一部故事片《驯马人(The Horse Whisperer)》,我很喜欢;那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轻语”驯马人,他治好了曾经受惊的马,也治好了一个骑马出事的女孩的心病。假如所有的驯马人都能这样“轻语”,马的行为问题就会少得多,为之而死的马也就会少得多了。


牛的恐惧心理不像马那么强,可它们也是时刻警惕着外来的危险。牛的视野很广,对任何快速移动的东西都很敏感。不过,马遇到危险是“三十六策走为上”,而牛遇到危险会聚集到一起,不惜用自己的角来抵抗。

牛喜欢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住在一起,姐妹之间和母女之间尤其和睦,连吃草都要一道走。牛妈妈对自己的孩子们保护心很强。为了护犊会勇敢地和野兽作战。如今,公牛和母牛一般是分开养,公牛通常是肉牛。


牛群在草地和水源间往返时,总是排成一长队。领头的牛并不是这一群牛的“首领”,真正的首领在队伍的中间最安全的地方,而领头的一般是胆大而又好奇的牛,它并不带路。牛群很民主,它们的起、动不是由一头牛领导,而是“少数服从多数”:一群牛中假如有60%开始走动,那么剩下的也就会加入队伍。科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弄清楚他们是怎么协调的。

当“首领”的牛其实也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首领。它的特权就是吃食的时候可以把别的牛挤走,自己先吃;而“下层”的牛只好晚一点吃。而且这种服从关系也很怪:B牛服气A牛,C牛服气B牛,但是可能A牛又服气C牛;所以牛群里没有绝对的权威。

说到牛,人人都知道“犟牛脾气”;其实那个“犟”来自牛的恐惧心理。尽管已经和人类相处了许多许多年,牛其实并不驯服,只是它们已经习惯了见到人,但不等于他们不怕人。最不利于牛的“精神健康”的,是人对它们粗暴的虐待:吼叫、鞭打、用电棒触它们,都会让牛产生极度的恐惧。科学家们做过一个实验,比较牛在听到人的吼叫声和金属碰撞声后的反应。相比之下,牛听到人的吼叫时,心跳更快,不安的动作更多。人对牛发火,它们是很懂的;它们喜欢温和安静的主人。
牛的心理有两大机制:好奇和害怕,它通常就在这两者之间转换。 牛有“恐高症”,害怕快速的移动,也害怕人们强加于它的陌生物体;但如果人不勉强它,让它自己决定要不要试试新东西,那它反而不那么害怕,乐意尝试了。“牛不喝水强按头”,成功的可能性极小。
动物有个“逃跑区”;一旦危险进入了“逃跑区”,它们就要采取避险行动。对牛群来说,最高的防御形式是紧紧地围成一团,牛角“一致对外”,相当于红色警戒了;但这也是最容易发生牛群踩踏事件的时候。
美国的畜牧业规模很大。我们平常所说的“牛仔”,就是在美国中西部纵横南北的大牧场上放牛的人。传统上,牛仔们骑着马,赶着几千头牛,从一个草场到另一个草场,季节变换时往往要长途迁徙。“赶牛”的技术很重要,这么多牛,跋山涉水,赶得不好会死几百头。传统的牛仔们,用鞭子暴力赶牛,往往引起混乱、踩踏,得不偿失。

(历史图片)
而现代的赶牛术,是从牛群后面和两侧接近它们的“逃跑区”,施压,再稍稍让开,防止压力太大造成牛群进入防御状态。这样一张一弛,反复几次,就能让牛群乖乖地“走上正道”。


奶牛也需要善待;因为被虐待的奶牛,精神总处在紧张状态,就会减少产奶、怀孕。这点上它们和人类一样呢!
让牛高兴,养牛的人也会丰收,双赢,呵呵!

除了牛和马,和咱们最有关的家畜就是猪了。猪喜欢“拱”,那是因为它在寻找、在“探索”;野猪有50%以上的时间都在“探索”周围的环境。猪吃东西不讲究,荤素皆可,胃口极大,西方人形容自己吃多了会说“像猪一样”。但我们用来骂人的“猪脑子”并不公正;猪其实很聪明,稍加练习,还能玩电子游戏呢。丘吉尔说过,“我喜欢猪。狗眼看人高,猫眼看人低,但猪和我们平等相对。”(不过那也许是英国的猪,哈哈!)
猪的好奇心强,闲不住,总要有点什么在嘴里咬着嚼着才行。在养猪“工业化”以后,猪被密集地关在水泥砌成的猪圈里,地上没啥可拱,它们就去咬同伴的尾巴;结果许多猪的尾巴被咬得只剩寸把长,惨不忍睹。为了防止这种事,科学家做了研究,发现给猪圈里撒一些紫色的麦秸很有用;这麦秸不是用来垫猪圈的,也不是喂猪的,而是给它们当玩具的。猪会很有兴趣地啃麦秸,全都啃成两寸长的一截,就没兴趣了;这时再给它们一些新鲜麦秸,它们就又会接着玩几个小时,乐此不疲。
和牛、马一样,让猪高兴也能让人高兴;猪的精神状态好,就会少生病、多长肉、多产仔、多贡献,何乐而不为呢?

(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