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之梦(三)



我一直有个疑问:“人人生而平等”,这伟大的理想是从哪里来的?

有人说,这是基督教的教义。但是仔细查一下,并非如此,或者说历史上并非如此。《圣经》并没有明确地这么说,《圣经》故事中的人物,是有等级之分的。再看欧洲中世纪的国家,等级更是森严了;教会和神职人员的权力远远高于普通人,社会的黑暗并不亚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而且那时基督教对于“异端邪说”的排斥和不容忍,也很残酷;动不动就把“巫婆”烧死,就是一个例子。基督教接受“人人生而平等”,只是最近两、三百年的事。

追根寻源,“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始于1600年开始的欧洲思想革命。而那场革命,则始于英国哲人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对于权威思想体系的挑战。



弗朗西斯.培根 (本图转自互联网)

培根(1561-1626)出身名门,他的父亲曾经是为英王保管印章的大臣。13岁时,培根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做一番大事业的理想进了英国剑桥大学。可他很快就对那里的教育产生了质疑。那个年代,占权威地位的是把基督教和古希腊哲学结合起来的“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学校只教这一家之言,不许学生接触或者研究其它的理论。人们只能接受“经院哲学”为绝对真理,言必亚里士多德;能做的学问就是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为依据,再从那个依据作出推论,不可越雷池半步。这就好像现代人说的:

    “伟大的xxx教导我们说,‘xxxxxxxxxx。’因为某人的言论和xxx的伟大理论背道而驰,所以是完全错误的。”

培根对这一套不买账,不肯当“凡是派”。他通过钻研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撰文向传统思想体系进攻。他的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极大,十七世纪英国的知识分子,包括牛顿,都得益于培根建立的认知方法学说。

人的知识从哪里来?“经院哲学”说:是从古代的圣贤那里来,因为他们的话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培根说:人的知识从经验而来;有了经验的积累,人们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知识,再到实际中去验证它对不对;这是检验知识的方法,而不是以传统思想、权威者的话来检验。培根提出的是一个了不起的理论,那时候谁敢说亚里士多德是错的?

这种“归纳法”,被用在对自然哲学(包括文理学科)的探索上,将英国导向工业革命的道路。培根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认知方法的重要性:人的天分就像速度,聪明人跑得快;而方法就像路径,决定那人跑的方向。方法错了,就像跑错了路;跑得越快,离目标反而越远。所以“用对方法”比“拥有天分”更重要。

这和“人人生而平等”有什么关联呢?

“生而平等”,是说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这点上是平等的。这个观念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观察上的。培根以后的一些学者,用他的认知理论对人类的行为作研究,认识到 “是人,就会趋利避害,寻求快乐。”另一方面,从基督教的教义来看,上帝是完美的,不会犯错;他既然把人类造成了趋利避害的生灵,就说明这种追求幸福的本性是上帝所赞成的,是堂堂正正的。每个人都有上帝所给的同样的权利去追求幸福,就这么简单。

这个思想,到了1776年,就被美国《独立宣言》引用为“不言而喻的真理”了。

17世纪英国的思想革命,在18世纪传入了法国,也就是法国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先驱是伏尔泰(1694-1778)。要说伏尔泰的平等精神,得从他的名字说起。

伏尔泰出身不高贵,原来也不姓“伏尔泰”。当时的法国,贵族们都有自己的响当当的姓氏,人家一看你姓什么,就知道你是不是贵族出身了。在他成为小有名气的诗人后,伏尔泰给自己改了个贵族的姓。这事被货真价实的贵族们知道了,当然看不起他;其中有一个皇家子弟叫“罗汉”的(Rohan)就在公众场合取笑他,说“能给自己改姓,真有意思,真方便呀!”伏尔泰是出了名的伶牙俐齿,当即回敬他:“与其玷辱自己的老姓,还不如给自己换个新姓呢!”“罗汉”大怒,第二天晚上派手下人当街把伏尔泰打了一顿。伏尔泰不服气,要和“罗汉”决斗;“罗汉”不但不理他,还让国王把他抓进巴黎的巴士底监狱关了几个月。直到伏尔泰同意被流放英国几年,他才被放出来。


伏尔泰 (本图转自互联网)

这一流放英国,反而让伏尔泰接触到英国的新思潮,将它介绍到法国。从此以后,伏尔泰以笔为武器,争取社会的平等、宗教的宽容,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尤其在他六十岁到八十多岁去世前,他的战斗力极强。除了写文章、戏剧、诗歌,他还帮助被冤枉的平民打官司,伸张正义。他呼吁知识分子“眼睛向下”,关心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态。他的文风犀利而幽默,极富影响力。法国的皇家和天主教会对他恨之入骨,禁止他去巴黎,判他流放;以他的成就和声望,死了却不许入葬巴黎,直到三年之后才被移葬先贤寺。伏尔泰用文章和行动,为“人人生而平等”作了诠释,是法国人的骄傲。


启蒙运动以后的欧洲,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领域不断进步,和中国拉开了距离。

回顾这段历史,不禁感慨人类思想的力量之大。相信阴阳五行,就会导致算卦;相信元素周期表,就会发展化工;相信暴力革命,成就了列宁、斯大林;相信和平诉求,则成就了甘地、昂山苏姬;相信不平等是合理的,就会巩固等级社会;而相信“人人生而平等”,最终将进入能让更多人追求自己幸福的社会。

社会的集体“信仰”,最终能决定社会的状态。

(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