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游:七色芦笛


第三天大早,雨停了,太阳像捉迷藏似的忽隐忽现。按计划,我们要乘船去阳朔。一切准备就绪,却接到旅游公司的电话,说漓江水位超过了警戒线,所有的游船都停了航;什么时候恢复还不知道。
好在我们可以等。既然不能“玩水”,那就去“游山”吧。桂林周边的岩洞多多,都从广告册子上向我们招手。芦笛岩,七星岩,冠岩,…各有各的特色;最终选了芦笛岩。它在1200年前的唐代就被人发现了,可算是溶洞的经典。就像去北京一定要去长城,来桂林不去芦笛岩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我看过一些不同的溶洞,包括号称世界最长的猛犸溶洞(Mammoth Cave,美国肯塔基州)和挂满仍在生长的紫水晶的卢瑞溶洞(Luray Caverns,美国佛吉尼亚州)。有趣的是,中、外在如何展示溶洞上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来说,美国的溶洞里尽量用接近自然的照明光,以显示岩石的本色,好比素面朝天、不加修饰的农家闺女;而中国的溶洞,则大都用多色彩光来营造缤纷的景象,像是浓妆重彩、衣着鲜艳的京剧花旦。一个是写实主义,另一个是浪漫主义,哪一种效果好呢?大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人各爱吧。我想,用彩光更能显示想象出的一些形象,更有戏剧性,但是对灯光设计的艺术性也要求更高。况且每一处的景色都要根据那里的岩石形状来定,别需匠心,不能千篇一律。配色也很重要,比如大红配大绿未免太乡气,而且有眼花缭乱的感觉;配得恰到好处并非易事。
芦笛岩的灯光配色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尤其是那些以蓝色为主调的场景,比较柔和。随着导游的讲解,不同的灯依次亮起来,然后又熄灭了。咱拍照片的速度跟不上导游的讲解,拍着拍着就黑了。好在我们是“散客”,不必跟着大部队赶路;原地等下一拨的游客过来,就又可以拍一轮照片。
咱不是行家;这里用自己看着是否“顺眼”为标准,贴几张照片让大家评头品足:
沿着走道是浅浅的地下湖,让游人置身于梦幻之中:

向下游的金鱼唯妙唯俏,尽显彩色灯光的妙用:

倒挂的莲花座,全靠灯光来定义:

数丈高的石幔,打上大红的色彩,像舞台的帷幕,很有戏剧性:

蓝色的主调,柔和养眼:

顶天立地的“龙柱”,像是雕满了故事的图腾:

如果打成深深浅浅的绿色,也许更像桂林的山水?



这倒是接近原色的,更利于欣赏钟乳石的质地:

这样的大红大绿,看多了必定视觉疲劳;还好绿色用得简约,不至于眼花缭乱:

结束以前,有雄狮送客;假如是单色,就不太容易看出形状了:

出了溶洞,是洗净铅华的青山绿水:



附:贴两张美国溶洞的照片作对比:

猛犸溶洞一景(转自互联网)



卢瑞溶洞一景(转自互联网)


(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