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9)莫扎特:《伊多美纽》(1780)



莫扎特的天才没人比得上。无论是哪种音乐体裁,经由他的手,都会点石成金。他短暂的一生,除了大量的器乐作品外,还给我们留下了22部歌剧,其中包括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德国民族歌剧等等。正歌剧中,以《伊多美纽(Idomeneo)》、《唐·乔望尼(Don Giovanni)》、和《狄托的仁慈(La Clemenza Tito)》最为出色。


莫扎特(1756-1791

《伊多美纽》被称为“超越正歌剧”(opera seria transcendent ),它不但在艺术水平上超越了其它的正歌剧,剧中人物的深度也超出了他们的生活原型;它对人性的理解和刻画都是独特的。莫扎特当时24岁,不过正如青峰教授所说,我们得把莫扎特的年龄加上20岁才合乎常理。他以不可思议的才华,用六个星期写完了这部歌剧。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一个人就是抄谱子也抄不完,更不用说创作全新的乐谱了。


莫扎特《伊多美纽》的乐谱手稿,可见删除部分。

《伊多美纽》的剧情取材于古希腊荷马史中的一个故事。背景是希腊的克里特岛,在希腊攻下特洛伊十年以后。伊多美纽是克里特岛国的国王,他在从特洛伊回去的海上遇上了风暴;为了求生,他向海神许下诺言,要把上岸以后看到的第一个人作为祭品献给海神。海神答应了,把他送上克里特的沙滩。谁知,当伊多美纽从的沙滩上站起来,第一眼看到的竟是自己离别多年的儿子伊达曼泰(Idamante)。父子相认后,国王深怕自己会杀了儿子,要他远离自己。王子不懂自己哪里冒犯了父亲,以为父亲厌恶自己,内心很痛苦。而父亲一面深爱着儿子,另一面又时刻担心海神要他杀子祭海,受着煎熬。这是父子之间的一条主线。

故事的另一条主线是“三角恋”,而且又是“敌我恋”:特洛伊国的公主伊莉娅(Ilia),战败后沦为奴隶,被运到克里特岛。她途中翻了船,被年轻的王子伊达曼泰救活,俩人坠入情网。她知道希腊是她的敌国,王子是她的仇人,爱上王子就对不起被希腊人杀掉的父母、灭掉的祖国;可是感情上又不能自制地爱着王子;这让伊莉娅十分矛盾,充满了负罪感,不肯接受王子的爱。

而带领希腊灭掉特洛伊的阿伽门农(Agamemnon),有一个女儿伊莱克特拉(Electra)正在克里特避难。阿伽门农征服特洛伊以后回到家,却被他的妻子、海伦的姐姐给杀了;而后伊莱克特拉的哥哥又把母亲杀死,自己也疯掉了。伊莱克特拉也不可救药地热爱着王子伊达曼泰,却得不到王子的回应,差不多也快发狂了。她嫉恨着伊莉娅;得不到王子,她宁愿去死!

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心理和感情,面对着事与愿违的形势。这给莫扎特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他灵活地运用独唱、重唱、合唱,调动交响乐队,以多层次的音乐表现剧情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伊多美纽》里重要的片段都是一气呵成,音乐连贯跌宕,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不再有间隙。如青峰教授所说,只有交响乐大师才能写出这样声乐、器乐水乳交融的歌剧。

《伊多美纽》共有三幕,青峰教授着重介绍了第二幕。为了解除国王的忧虑,他的谋臣建议他派王子坐船护送伊莱克特拉去希腊本土,帮助伊莱克特拉恢复王位;这样一来,王子就可以远离克里特,躲过海神要他偿命的灾难。国王听从了谋臣的计策,命令王子照办;伊莱克特拉高兴极了,以为自己有机会把王子从伊莉娅那里夺过来,但王子却不愿离开伊莉娅,只是父命不得不从。他们在码头告别、众人相送时,忽然海上风云突变,海神派了怪物来兴风作浪,索要命债。众人问“是谁冒犯了海神?”国王挺身承认是他没有履行诺言,也不能履行这诺言;一人做事一人当,宁愿让海神惩罚他。


海边送行


海怪来讨债


多明戈饰演国王伊多美纽
(男星中,多明戈的扮相是数一数二的!)

如前所述,王子在这出戏里是“小生”的角色,由女高音演唱,女扮男装。

请各位欣赏这两段:
三人道别时的重唱,“各表其情”:国王内疚,催王子快走;王子留恋伊莉娅,伊莱克特拉则满怀希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3MKciy7nug


国内链接:《伊多美纽》全剧(1983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实况,帕瓦罗蒂演国王伊多美纽):
第二幕从第59分钟开始。三重唱:93-98分钟,风云突变98-101分钟。

(本文根据Robert Greenberg 教授的讲座《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翻译写成。图片均转自互联网,鸣谢!)

(未完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