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宋朝的王安石应召赴京第二次做宰相,船开到瓜洲时,写下的著名诗句。诗中的“京口”,就是我的家乡镇江。每年三月间,北美的密西根仍然冰天雪地,而故乡已是桃红李白,“春风又绿”了。
出国近三十年,我回国探亲多半凑在寒暑假,没有一次是在春暖花开的时节。今年也一样,到家时正是春夏之交的梅雨天。虽然难得见到蓝天白云,倒也不是太热。父亲兴致不错,陪我和小儿子去游西津渡。
镇江是个古城;旧称“南徐”、“润州”。 镇江最有名的故事,都和“三山”有关:《白蛇传》的“水漫金山”,《三国演义》“刘备招亲”的北固山,和宋将韩世忠抗金的焦山。镇江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它的古码头“西津渡”成为有价值的历史遗迹,也就不奇怪了。
“古渡”有多古?咱不太懂历史,还是摘一段“百度百科”的说明吧: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1000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 “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多米距离。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 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我小时候,“西津渡”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并没有特意地加以保护。如今,全国凡有老城的地方都建起了“古街”,西津渡自然不甘落后,经过仔细的整修,成了新老交错的游览区。
不同的砖石砌成的码头阶梯,留下了不同朝代的印记,如今被玻璃罩保护着:
壁雕上,是与京口一水相隔的金山。如今金山已经和长江南岸连接:
从当年的江边,有一条石板路上坡,直通古街。无数的独轮车在长石上辗出了深深的沟槽,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栩栩如生的船夫雕塑:
沿着石板路到坡顶,是建于元代的昭关石塔,据说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份最久的过街石塔:
石塔附近有一个“观音洞”,洞门外是一个高大的三层铜鼎:
穿过这右边的门洞,是古代救助遇险船只的“救生会”。这里地势高,救生会常年有人值班了望;看到有船遇难,立刻派人救援:
曾经繁荣的西津古街,如今改建成商铺:
这雅静的巷子里,据说是私人会所:
帐房先生和外国人讨价还价:
骑驴上金山:(咱小时候去金山是坐马车,呵呵!)
新版老戏台;不知演过什么戏?
新建的餐馆,很有“背景”:
镇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对外开放”;这里曾是英租界:
山上,是英国领事馆旧址,如今的镇江博物馆:
在馆里看到这套唐代行酒令的银签,可以为《红楼梦》的酒令做注解。出土于镇江丁卯桥,在唐代是官员的“别墅区”;银签上刻的是《论语》摘录。一道出土的共有一千多件物品。
我父亲不是镇江人,对镇江传统的锅盖面却是情有独钟。恰好西津渡有一家锅盖面的展示餐厅,他执意要在那里请吃一顿。吃得如何,待咱下次接着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