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刚进公司不久,部门的主管请了外面的人来给大家做培训,内容是“了解自己”。那会儿在美国大公司里,这是个挺流行的培训项目。
我们每人拿到一份问卷,有几十个问题,说是不要思索太多,按你的第一反应去回答。问的都是个人喜好方面的问题,比如说,你是否喜欢:
安慰受害或者不安的人?
把别人组织得井井有条?
有了事情马上处理掉?
等等。答完了以后算分,最后会有四个方面的评估:
- 你的能量主要从哪里来?是从与很多人的互动获得(比如你是个“人来疯”),还是从自己独处获得?
- 你如何接受信息?是需要详细的数据来形成看法,还是依据直觉来形成?
- 你根据什么做决定?是理智,还是情感?
- 你如何组织自己的生活?是松散随意、不受时限,还是计划处理、有条不紊?
我答完了,算好了,自己挺满意。四个方面我都不极端;特别是第三条,恰恰坐在中间,很平衡。我心里有点得意,把结果拿去给培训师解读;没想到她说“你会活得很辛苦。”
见到我诧异的样子,她解释说:我在做决定的时候,一定会既考虑感情,又想遵循理智;如果感情和理智相矛盾,我的内心会很挣扎,这也不是,那也不好,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你是不是这样呢?” 我一想,还真是。可咱们的祖宗就是这么教导的,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冷漠无情不是?假如我不是个善感的人,那没问题;再假如我不是很理性,也没问题;恰恰我两者都是,可不是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吗?
部门的大老板问我有何感想。我说看到了自己的短处,以后还要完善自己。他笑着说:“很有意思。是完善自己呢,还是发挥自己的长处?”问得我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回答,因为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思维角度。
接下去的培训课,是仔细分析每一类性格的人有什么特点,擅长做什么样的工作,和他/她合作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才能发挥这人的长处。比如,与内向的人合作,别指望他在会上积极发言,得单独向他征求意见。对于不喜欢限期完成任务的人,最好让他去做时间范围比较宽的工作。整个培训过程中,对所有的性格类型都没有任何负面的评论;只有“特点”,没有“缺点”。到最后,每个人向大家公布自己的性格类型,互相了解,学习如何更好地合作。
那次培训,对我的影响很大。它教我如何不去“裁判”别人,而是了解别人。人没有绝对的长处或短处;同样一个特点,用对了地方就是长处,用错了地方就是短处。不要老想着改变别人,而要多考虑怎么发挥别人的特长。人也要接纳自己的短处,不要追求面面俱到的完美,而要学会与别人合作,用自己的长处,也用别人的长处。
孩子们进了中学以后,有很多选修课要他们自己定。学校会让学生回答类似的问卷,然后根据他们的特点,推荐适合他们将来从事的各种职业。孩子们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可以为自己设计未来,选择相关的课程。尽管他们还在成长还会变,每个人深层的性格大概是基因决定的吧,不易改变。
和我们中华文化强调完善个人的传统相比,美国文化更注重完善团队和制度。前阵子读了《乔布斯传》,乔布斯的个性是有很大缺陷的。他冷酷无情、固执己见、翻云覆雨、抢功饰过,但是他为什么能成功地创立和发展了苹果公司?那是因为他的团队对他的了解、补充、和约束,让他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冷酷,造成的伤害有人替他补窟窿;他固执,错了的时候有人和他顶着干;他动辄改变主意,有人学会了不理他太快的变卦;他抢功劳,又有人不计功名地与他合作… 我想,如果没有一群死心塌地跟着他、取他之长、补他之短的骨干,他一个人是成不了大事的。乔布斯死后,很多人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乔布斯?”其实,中国不缺乔布斯那样的人,缺的是对他的容忍和让他发挥长处、与他配合、必要时也能约束他的环境。
“中庸之道”,固然是中国文化的精华;社会需要一些实行中庸的人,才有稳定性和延续性。然而,“中庸”=“不偏不倚”+“平常”;如果一个社会全是中庸之人,四平八稳,瞻前顾后,容不下标新立异,“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那么创新何来?进步何来?“乔布斯”之流何来?我们太要求个人的完善,对性格“极端”的人指责摒弃,岂不是社会的用人不当? —— 扯远了,呵呵。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鼓励“知人善任”;但那是对统治者、领导者的要求。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性格特点,学习“知人善用”。在工作中,可以与同事合作得更好;在家里,可以和家人相处得更好;为人父母导师,对孩子们的教育引导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就是对自己,也要“知己善用”,免去过分追求完善的挣扎,做喜欢做的事,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人生更有成效、更快乐。
曾经看过一个“美国相声”,讲笑话的是个女演员。“结婚的时候,我妈告诉我,‘别指望改变你的男人;用他的长处吧。你看你爸会梦游,我就没叫他改;他梦游的时候啊,我就把吸尘器塞到他手里’…”这可是大智慧啊!可惜咱学得不好,哈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