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的日子,每天早晨盼着的第一件事,是和书的“约会”。吃了简单的早餐,冲一杯咖啡带着上车,打开音响,就开始放我的CD书。无论是人物传记、回忆录、科普知识,还是历史小说、音乐讲座,我都听得津津有味;心情像轻车熟路上迎面而来的朝阳,明亮舒展。
不由得想到“道听途说”的成语 —— 讲书的是“途说”,我是“道听”,十分贴切;中文真是一种非常柔性的语言,时时可以拿来赋予新意。
开始这种样的“约会”,是源于我的性急。本地居住分散,我每天要花一个半小时在上下班的路上,总觉得这时间太浪费了;如果遇到塞车,就更加耐不住。后来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去公共图书馆借CD书(books on CD)来“道听”。从此不太在意塞车,而且一年年下来,居然听了许多书。
我的读书听书,和吃饭一样,属于“广谱杂食”。内容大多与自己的专业无关,只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文笔不错就行。也许上一本是癌症研究的进展,下一本是金融危机的解读,再下一本是罗马亚历山大大帝的传记。年轻时喜欢小说散文;随着年龄渐长,对虚构的故事兴趣大减,倒是写实性、知识性的书,对我很有吸引力。我觉得《纽约时报》优秀书籍排行榜上的,都值得一读;不过要找到CD版。
幸好,我住的城市有很不错的公共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印刷出版物,还收藏了大量的音响书、电子书和DVD。许多经典文学名著都有CD版;还有著名学者教课的音响CD,包括音乐、历史、文学、经济学、社会学、数学、哲学、宗教、生物学等等,包罗万象。只要不是冷门的书,一般都能找到。即便图书馆没有的,也可以从别的图书馆调来。图书馆的经费,是本市居民缴纳的房产税的一部分。这么好的资源,不用岂不可惜?
选择CD书,不但要写得好,而且要说得好,听着才带劲。幸运的是,绝大多数的朗读者都是高手。他们对原著的理解透彻,又善于表达,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类似中国的“说书”。听他们“途说”,实在是一种享受。况且 “近朱者赤”,我暗地里还抱着一线希望,想让自己的英语能跟着受惠,少一点荒腔走调。
书海无涯,正如人类智慧的无涯。想到还有不知多少书没有读过,令我感叹人生的有限。而这有限的人生,也因为有了书而更加丰富多彩。
——————————
读了好书,自然想和朋友们分享。一直想在博客里介绍我喜欢的书,不过评介英文书籍不免要作一些翻译,比较费时;所以只能挑一些大家很想了解的来介绍。 对于已经或即将有中译本的好书如《乔布斯传》,我这里就跳过了。下面是我觉得值得介绍、且没有中文版的几本,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您对哪些更有兴趣:
- 《回旋镖:在“新第三世界”旅行》(Boomerang : travels in the new Third World / Michael Lewis )作者对金融投资系统的运作有深刻的了解。这本书以游记的形式写成,帮助读者了解欧洲目前的金融危机的成因、美国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危机以及应对策略,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书中提供了冰岛、希腊、爱尔兰、德国、及美国加州几面镜子,值得中国也照一照自己。
- 《家:回忆我的早年》(Home : a memoir of my early years / Julie Andrews)作者是电影《音乐之声》女主角的扮演者朱莉.安德鲁斯。这是一本很感人的回忆录,记叙了她坎坷的成长经历和不寻常的家,且从侧面写了百老汇歌舞剧的历史。
- 《你在乎别人怎么想?》(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further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 Richard P. Feynman )作者是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已故的理查德.费曼教授。本书包括他的半自传式的回忆文章,和他对科学、教育的看法。
- 《永生的细胞》(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 Rebecca Skloot)本书介绍的是癌症研究史上一位鲜为人知、但又做出了很大贡献的黑人女性。她的癌症细胞在试管内成为“不朽”,为全世界无数的实验室提供了试验样品。但是她的后人,居然对此一无所知,直到一位坚持不懈的女作者解开了谜底。这个曲折的故事,折射了美国种族矛盾的历史,和近年来医学伦理的发展。
- 《坚不可摧:二次大战中幸存、坚韧、和救赎的故事》 (Unbroken: a World War II story of survival, resilience, and redemption / Laura Hillenbrand)这是一本非常感人的传记。主人公曾经被看好能在奥运会夺冠;美国参战时,他成了飞行员。在一次任务中,飞机失事,他和同伴靠着简陋的救生艇,在海上幸存了两个月,居然从夏威夷漂到日本;被日军俘虏后,他经受了更加非人的残酷待遇。战后,他经过种种挫折,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宽恕了他的仇敌,参加了慈善事业。
- 《发明同义词/反义词词典的人》(The man who made lists: love, death, madness, and the creation of Roget's Thesaurus / Joshua Kendall)。罗杰(1779-1869)是个多才多艺的英国人,一生有许多发明创造。不过影响最深远的,是他的英文同义词/反义词词典。如果您用英文写作,就会知道这样的词典多么实用。如今,这词典已经被微软放到了WORD软件里。罗杰的生平,读来很有意思。
- 《精神病的诊断问卷:审视“疯狂业”》 (The psychopath test: a journey through the madness industry / Jon Ronson)作者是一个记者,对如何诊断精神病很有兴趣。精神病不像其它疾病,不是验血、拍片子就能确诊的,基本上 没有客观的指标可以衡量。尤其是有一些“反社会”的精神病人,平时很正常,发病的时候却能杀人。目前的诊断方法,是由权威机构列出几十条症状,根据对病人 的观察或病人的言行,看这几十条症状中有多少符合。若总数超过一定的比例就算确诊。作者认识了一些自认没病的精神病人,发现这种诊断工具容易误诊。记者又 找到了一些符合多条症状的“正常人”,他们可能在掌管着大公司,或是在华尔街做投资。这些人的冷酷无情,几近于“反社会”精神病人。“正常”与“疯狂”的 界限,真的可以用这些“诊断问卷”来确定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