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在红区


    

    今早在新浪博客收到姚老师的留言:“将近一个月没有写博文了,快快下一篇,让我们知道您的境况!”心里很感动。不仅是姚老师,还有几位亲近的博友最近都来我的小小园地看望,有的留下评论,有的送了纸条,叮嘱我和家人多多保重。“患难见真情”—— 这是句老话,也是被证明了无数次的至理。尤其在国内国外疫情两重天的日子里,来自大洋彼岸这些从没见过面的朋友们的关心,让我的眼眶湿润。咱先报个平安:至此我的家人和朋友中都没有新冠确诊者,谢谢大家的心意!
   上一篇写于324号,确实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中发生的事,相信每个人都从那些惊心的数字中看到了它的惨烈。在美国,疫情从东西两岸爆发,蔓延到每一个州和海外领地。按疫情轻重涂了色的地图上,纽约州是紫红的一大块,被几块鲜红围着,一直伸到我们密西根州。密州迄今累计33966人确诊,2813人死亡,死亡数是全美第三高的。不知怎的,这里成了重疫区,血红色的区。
   当然,并不是整个密州都中招,四分之三的病人集中在东南角的大底特律地区,也就是底特律老城周边的三个郡。我所在的邮编区属于其中的一个郡。邮编区东西10公里,南北3.5公里,住着32748个居民,迄今已有342人确诊新冠,占人口的百分之一;32人死亡,占人口的千分之一。再近些,我们小区到上星期为止有五个病例,都在离我家不到一里路的范围内,其中一人住院,其他的在家隔离,没有死亡。我怎么知道的?州政府、郡政府都有公布数字的网站,而且我相信他们不会有意隐瞒。
   一个多月前,先是州政府发了劝告性的居家令,一周后变成强制性的:没有要紧的事儿别出门,别扎堆,扎堆了会被罚款,餐馆只能外卖,非绝对必要的商铺别开门。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比如出门买吃的、买药、修车、加油、在人少的地方遛弯都可以。本地邮局有员工感染了,改成每两天送一次信。快递没以前快了,但也还是及时的。我先生去买过一次披萨,披萨店保证从出炉到顾客取货“无接触”,就是说没有人碰过披萨和装披萨的盒子。修路的工程没有停,开车出去常常看到穿着荧光背心的工人在不紧不慢地干活。超市都开始送货到家,或者事先订货、到店门口取货。很多店家专门为60岁以上的人和残疾人提前开门一小时,让这些“高危人群”比较安心地采购。垃圾照常每周收一次,开车的和收垃圾的年轻人连口罩也不戴。出太阳的日子里,小区的人三三两两出来散步,孩子们骑车嬉闹,戴不戴口罩的都有。我的右邻是一家黑人,和我家一样有个九十多岁的老太太,入冬后就没过见她。左邻租给了一家德国人,男的在本地的德企做主管,妻子和一对儿女在家,常见他家的车子开进开出。
   我家在重疫区的边缘:向东、南、北都是“红区”,但只要向西开车30分钟,就进入了轻度感染的“粉红区”,那里有一家“好事多”大超市。上周冰箱快空了,我怕附近的“好事多”不太安全,就决定在一大早的“老人专用时”去粉红区的那家。进门不需要排队,推车的把手都已经被消过毒。仓库一样的店里,顾客不超过三十个,戴着各种各样的口罩。大家都很客气礼让,保持着“六英尺社交距离”。窄一些的冷库地上画了箭头,让人靠右走,免得面对面地撞上。付款也没排队,收银员站在透明塑料隔板的后面,把我装得满满的推车接过去,都办好了再把车还给我。看来他们不放心我的手,当然我也不放心他们的手,谁的手都有可能传播那些看不见的病毒。收款也是无接触式的,用扫描枪对着信用卡瞄一瞄就成了。就连出门验发票的人也站在隔离板的那一边,略略看一眼我的发票,挥手放行。离我前一次去好事多才不过两个星期,店里就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俨然是新规则新秩序了。
   这是一种非常不真实的感觉。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坏消息,医院告急、失业剧增、股市一泻千点、企业破产、石油期货价降到零下……。这一切,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但这个改变又是有序的,仿佛从一个车道切换进了另一个车道,用减慢了的速度接着走。我知道,能在这样的灾难中过着依然有序的日子,是天大的幸运,但也让我感到幸存者的愧疚和不安。
   本地企业尽量让员工在家上班,没法在家上班的岗位只好停薪休假。三大汽车公司,除了少数转产抗疫需要的呼吸机、口罩和面罩,其它的厂都停工了。员工们有的被临时裁员,有的工资减少10-20%。虽然有联邦政府的救济和州政府的失业金,这种情况也不能坚持太久。近来各州有民众等不及了要求取消居家令,要求复工,也可以理解。只是他们上街抗议这么一闹,不是更加传播了病毒,反而可能延缓复工吗?密西根州的确诊病例好不容易降到了单日新增六、七百,昨天和今天又回升到上千人,我怀疑就是几天前那些上街聚集抗议的人传播的。当然了,我没有证据。不过那些人自己应该知道,这就是代价。
   说到美国的民众,什么样的人都有,这个不奇怪。不过我来美国37年,这是第一次真正见识到他们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民族精神。这么说并没有褒贬的意思,只是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政府的抗疫政策的解释。在局外人看来,欧美的疫情都大爆发了,政府还迟迟不封城,就是后来发了居家令,也是半开半闭的,根本谈不上,这还怎么抗疫?但我想,别说川大爷自己不信科学、不想封城,即使他想早封,也是封不住的,因为没有民意的支持。一直到纽约州每天大几百人死亡,医生护士们束手无策,他们才意识到新冠病毒的厉害,才有了各级政府下居家令的民意基础。这种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精神是欧美的国情,所以他们注定了只能用半开半闭的防疫策略和病毒周旋。
   这种周旋,每时每日都在公众面前展开。中午有纽约州长的新闻简报会,这个我天天看。纽约是最重的灾区,是美国抗疫的风向标。他们遇到的危机,我们底特律也接着遇到:防护用品短缺,病床不够,呼吸机不够,医生护士不够,测试不够,黑人死亡率超高,等等。纽约的危机一个个解决,我们密州也跟着缓解。库莫州长每天如实向媒体汇报疫情,困难在哪里,他准备怎么解决,他需要什么帮助。他的镇静和信心传给了观众,抚慰了人们的焦虑。什么是正能量?我觉得这就是。
   傍晚是白宫的新闻简报会,通常是川大爷主持。老实说,我以前从来不听他的演讲,对他的声音有点过敏。这次是太重要了,硬着头皮听。我想了解的是对疫情的预测、抗疫措施的进展、财政救助的方案,尤其是抗疫领导组两位医生的意见。一般说,每天都有些好消息,比如新的测试方法批准了,N95口罩能消毒反复用了,呼吸机有厂家扩产了,某某药物、疫苗开始临床试验了,有负压的临时医院建了N个了。在排山倒海的疫情中,这些消息就像远远开来的救生船,让溺水的人生出希望。
   如今谁都知道这个病毒是人传人的。不但有症状的病人能传,没症状的“好人”也能传。最近在美国、德国疫区做抗体抽查的结果就更惊人了:无症状的病人居然比有症状的多出好多倍!也就是说,每一个确诊的病人背后,隐藏着十个、二十个、甚至八十个没症状的人,而且那些人都曾经或者正在传播病毒,自己却一点感觉也没有。这就是新冠病毒的杀手锏。有那么多的隐形传播者,它哪里去不了?毕竟人类不能永远居家隔离啊!
   这样看来,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半开半闭也是一种策略,能让社会一瘸一拐地运行,只是失去的生命太多了。希望很快就能出有效的药物,将人类从新冠病毒的荆棘丛中解救出来!
4/22/2020 于密州

各有各的招

我所在的研究生学友群里有一位华大医学院毕业的朋友,在生物制药公司任职多年。大约一个月前,全美还没几个确诊病例的时候,他就开始在群里分享如何作准备,包括用什么消毒,穿什么戴什么,家里怎么预备一间房专门隔离病人。我那时觉得有点奇怪,用得着那么紧张吗?中国已经严格地封城封小区,看上去肯定能控制住的,美国难道不能把疫情堵住吗?但朋友说得斩钉截铁:肯定会蔓延到全球,作好准备。

半信半疑中,咱也去买了点战备干粮和罐头、酒精、消毒纸巾。口罩是早就买不到了,都被华人买去支援中国,但一次性手套还有。网购了带袖子的旅游雨衣,实在需要时可以穿上当防护服,用不上的话留着以后旅行用也不错,不会浪费。

疾控中心的网站上有指南,说每个家庭要讨论一下,定个计划:如果有人需要在家隔离怎么办?病人在哪儿吃喝拉撒睡?谁帮忙照顾?如何打扫、消毒屋子?事前有了计划,真来了不至于措手不及。这主意挺好,至少让我在脑子里预演了一下战时状况该怎么做。前些天我先生上班的大楼出了三个确诊的,虽然和他没有近距离接触,我们也还是稍稍隔离了一些,各人有专用的空间,尽量减少共用。

朋友们各有各的招,在群里分享。他们大多和我一样已过六十岁,推荐的也是比较保守的方法。比如下面的采购流程

  1.      带手套、消毒纸巾,尽量去有自助付账的商店(货物和卡不经收银员的手)。
  2.      下车之后戴上手套,进店前擦购物车的把手。
  3.      买完货装完车后,扔掉手套,放垃圾袋里。
  4.      回家到车库后,有包装的表面处理一下,不容易处理的在车库放几天,扔掉包装袋。
  5.      用酒精喷车门把手、方向盘、屋门里外把手、冰箱把手、钱包、信用卡、手机、车钥匙。洗手。
  6.     不吃生食。外面买的饭菜热透。生的菜下了锅,马上把刀,案板,容器,你的手用洗手液洗干净。 

还有一个取邮件的:别每天拿邮件,没啥紧急的。两三天取一次就可以了。拿到车库再放两天,然后喷酒精消毒,过30分钟再看信。不过本来已是蜗牛信件,这下该成蜗牛的孙子邮件了,哈!
美国的策略和中国不一样,不可能速战速决,而将是持久战。前天有学长发了他的研究成果:
“昨天我对亚马逊可能买到的东西和消毒要求做些研究。买个紫外线(UV)臭氧消毒盒。
首先,UV只有波长185-254 nm的才能消毒,185的还能产生臭氧,360度无死角双重消毒。更大波长的UV,只是看猫狗尿和游戏用,不能消毒。
现在的疫病长期做太严的防护代价太大,也难长期坚持。衣服物品沾染的不过极少量病毒,空气飘过都可能有,防不胜防。我的打算是车库进来靠近有个卫生间,很小的密闭空间。下车鞋留车库,衣服放这卫生间。现在不常出去,放几天病毒也就失活了。以后如果要加严,在这里装个UV灯和臭氧泵也就可以了。
要严格常消毒的是经常要摸的手机眼镜口罩钱包手套这些小物品。贴的这个UV臭氧盒消毒比较好用。
回家肥皂洗手,在外用消毒手胶,大约不必用大量消毒剂了。”
刚才去亚马逊看,他推荐的这款UV消毒盒已经卖完了。
今早有从前的邻居转来的帖子,说为了防止自己习惯性地摸脸传染病毒,可以改用你不常用的那只手开门、开车门、按抽水马桶。就是说,假如你是右撇子,平时摸脸也是用右手摸。如果换成用左手去开门什么的,就能减少把病毒摸到脸上的机会。反过来,假如你是左撇子,那就用右手去开门啥的。那帖子说南韩的人就是用这个法子减少了传染。这倒不错,也不用花银子,咱今天就开始培养新习惯。即使疫情消失了,这也是个好习惯,值得保留。

3/24于密州

宅家第九天




夜里下了一寸雪,原本无声的小区又添了视觉的安静。这雪待不长久,天气预报说下午就会升温到摄氏零上8度 —— 毕竟是早春了。

上一次出门是九天前,去中国店。那天密西根州只有零星的新冠确诊者,大家忙着买粮草,准备应付接下来的疫情。从年初武汉疫情大爆发以后,本地的中国店生意就减了,现在更是清淡。诺大的超市,顾客不超过二十个。曾经推车碰推车的过道,这会儿畅通无阻。货物充足,新鲜的蔬菜水果鱼肉鸡鸭,冷冻的汤团包子烧卖,各种豆制品、醬小菜、调料、餐具、米面杂粮、中药补品, 堆满了货架。只是超市里的小排挡餐馆没了生意。

九天后,密西根的确诊人数已经升到一千多,这是谁也没想到的。咱这儿不是旅游区,估计从国内来的很少会把脚放到密西根。人口密度也低,多数居民住的是独门独户的屋子。假如按美国专家们推荐的拉大社交距离,咱这儿有的是距离,足够拉的。怎么会传染得这么厉害呢?不过看看日历,好像是找到了原因之一:310号是密西根初选,在那前后,我们大底特律地区有频繁的竞选活动,民主党两大佬来此发动选民,加上投票、计票、媒体采访等等,这得有多少人近距离接触啊!几天以后就蔓延开了。估计这也不是我们一州;就在华盛顿州、加州、纽约州的数字直升以后,还有几个州坚持按原来定的日子初选投票。他们是不知道这个病毒的厉害啊。

但我知道。之前两个月发生在武汉和湖北的悲剧,谁看了都会恐惧。我们一家预订了313-16号去科罗拉多州滑雪,在我的担心下取消了。孩子们当时虽没说,心里未免觉得我反应过度。接下去,科州确诊上升,滑雪度假村关闭,证明我不是过分紧张。原订五月去希腊旅行,也只能推迟了。还好旅行社让客户改签,退款75% 或者用全款改订一年半以内的其它旅程。

我和弟弟两家八口人分在四处。儿子们在旧金山,公司让他们在家上班。我家那位也在家上班。弟弟弟媳离我40分钟车程,还在工厂没歇工。上大二的侄子也离我40分钟车程,学校改上网课,他还在宿舍待着,要等考完试再回家。年过九旬的母亲和我住,她身体挺好,每天自己做各种锻炼和按摩,忙着用ipad 上网,给亲戚朋友转信息。

最让我担心的是远在加州的孩子们 - 尽管已是大人,在我眼里他们还是孩子。年轻人生命旺盛,比较不在乎生病。我给他们发的各种指南,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去读,只好继续恐吓他们,见到有病人录的视频就转过去:看看,这病有多痛苦,千万当心!希望这种恐吓有点效果。就像英国首相吓唬国民的策略一样,哈! 旧金山封城后,小儿子的女友搬去与他同住,方便见面。这令我想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此次疫情,会催生多少封城之恋

我们是幸运的:独门独户住着,不缺吃的,又不用出去上班,基本安全。可是很多人还在外面工作,医护,电厂,水厂,食品厂,军队,警察,邮差,车行……,他们保障着我们的安全,我们才能宅在家里。这是一种身在后方的感觉。很想为前方的人做点什么,却不知道怎么做。不给他们添乱是最基本的,可总觉得心里愧疚。

今天密西根州长将宣布强制宅家令,这以前是建议宅家,没强制。除了维持民生必需的商家,都必须回家。那么我弟弟弟媳应该也不必上班了。餐馆可以外卖,居民除了必要的外出,得在家待着。“必要的外出”包括出门采购、散步、照顾家人等等。发廊早就关了,咱准备留“野人发”,哈。

股市继续大幅振荡。像密西根的早春,落雪化雪。

3/23/2020 于密州

印象”两颗牙“(4)人骨礼拜堂


   


   依佛拉(Evora)是葡萄牙南部一省的省会,从里斯本坐大巴两三个小时就到了。这个满是白墙红瓦的城虽然不大,却拥有古罗马戴安娜神庙的遗迹和12世纪建造的歌德式大教堂。不过,最惊世骇俗的还是城中的“人骨礼拜堂”(Chapel of Bones, 葡语是Capela dos Ossos)。

   如今在西方,墓地是很受人尊敬的地方,尤其是教堂里外的墓地。无论是有主的还是无主的,墓地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种着花草,挖坟这种事儿是想也不要想的。但是16世纪的依佛拉有43处墓地,占去了大块精贵的地盘。迁坟吧,又怕死者的魂灵不得安宁,咋办呢?

   当地圣弗朗西斯教堂的三名天主教士想出了一个主意:把旧坟里的遗骨收藏到一个礼拜堂,砌到墙上、柱子上、屋顶上,供人们拜谒,也为那些死灵魂祈祷。这就是如今的人骨礼拜堂,里面有5000多具尸骨。

   礼拜堂的门额上刻着一行字,意思是我们的尸骨在此等待着你们的尸骨。导游说这是要参观者记住人生的终极是什么。如果您觉得这太悲惨绝望,在礼拜堂的另一端,神坛的上方又写着:我们在光中死去”“我死去的时候比我诞生的时候更好
我想,这不但是宗教的信仰,也是一种深厚的人生哲学。死者能教给活人的最后的道理,应该是向死而生吧?

   挂在人骨礼拜堂一根柱子上的诗,诠释了它的意义。其中的最后一句,我觉得尤其意味深长:

Where are you going in such a hurry traveler?
Stop … do not proceed;
You have no greater concern,
Than this one: that on which you focus your sight.

Recall how many have passed from this world,
Reflect on your similar end,
There is good reason to reflect
If only all did the same.

Ponder, you so influenced by fate,
Among the many concerns of the world,
So little do you reflect on death;

If by chance you glance at this place,
Stop … for the sake of your journey,
The more you pause, the more you will progress.
—— by Fr. António da Ascenção (translation by Fr. Carlos A. Martins, CC)



礼拜堂的门额上刻着一行字,意思是我们的尸骨在此等待着你们的尸骨







拱门上镶着头骨:

石棺中是创始人之一:

人骨礼拜堂出口的瓷砖画:认识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人骨礼拜堂是圣弗朗西斯教堂的一部分:



圣弗朗西斯教堂正门:

依佛拉天主大教堂,左右两钟楼不对称:

从市中心沿着石路上山,就看到古罗马神庙的残墙。联合国世界遗产景点:


这楼在16世纪是宗教裁判所办公的地方:

俯瞰:


不知是不是合掌祈祷?

这个看不出是啥意思:

这家的点心好吃极了,也不贵。就是客人太多,等了半小时:


又见软木纪念品:

原料是软木树的皮:






依佛拉的老城墙:

葡萄牙的河流少,高架水渠多:


(待续)

印象”两颗牙“(3)瓷砖艺术



   
“楚王好蜂腰,宫中多饿死”;皇上喜欢啥臣民们就追求啥,这大概是中外通吃的规则。葡萄牙能把瓷砖搞成第一装饰品,就因为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在1503年带着他的王后访问西班牙的瓷都塞尔维亚时,王后爱上了那里的瓷砖。接着国王派人从西班牙学了技术,回国把大大小小的瓷砖贴在了他宫殿的墙上、地上、天花板上、花园里。开始是手绘单色的几何图案,后来越做越精美复杂,飞禽走兽人物昆虫山水神话,啥都能上瓷砖。这风尚从王宫蔓延到贵族豪门,最终进入市井商家和黎民百姓的庭院。工业化以后,瓷砖的生产从手工变成机械化,不再是奢侈品,连外墙上也被它们搞得满壁生辉。瓷砖在葡萄牙装饰艺术中的角色,远超过在它的母国西班牙,真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今的里斯本,还保留着许许多多的瓷砖艺术范本,给这个城市添了色彩和故事。车站的墙,公园的长凳,教堂的神坛,喷泉的水池,商铺的标志,…,几乎随处可见瓷砖装饰。就像意大利艺术以壁画出名,葡萄牙艺术以瓷砖出名。

   因为好奇,我们这次去里斯本郊区的国家瓷砖博物馆(National Azulejo Museum)看了半天,浏览了葡萄牙瓷砖艺术的历史,又跟着导游去里斯本西边山区的度假镇Sintra 看了曼努埃尔一世的夏季行宫。这行宫可算是另一个瓷砖博物馆,一看便知那位王后对瓷砖痴迷到什么程度。除了这两处,还在海边老城区的小巷子里转了转,看老百姓是怎么用瓷砖的。最后,在离开之前,也不能免俗地买了块瓷砖,带回家做餐桌上放热锅的垫子。


   葡萄牙国家瓷砖博物馆在里斯本郊区的海边,原先是一座修道院。环境优雅,游人也很少。在这里度过安静的半天,浏览瓷砖艺术的长廊,非常享受:


早期的手绘瓷砖:



制作过程

耶诞场景:

阿拉伯风格的几何图形:







宫廷场景:




少不了战争片:



1700年创作的23米宽的瓷砖画,记录了大地震之前的里斯本:

细部

细部

楼梯扶手:

想象修道院的旧时光:

这里展出现代的作品:










博物馆洗手间的标志:

   Sintra 小山城,从前是贵族避暑的地方。很有味儿,值得在这里转一天:

十六世纪初国王的行宫:

行宫的原址是摩尔人建筑,所以有阿拉伯风格:


王后最爱的天花板:

看不出来吧?这是烟囱,三十多米高:

墙上快铺满了:

一睁眼就看到瓷砖:

中式青花瓷配西式织毯:

从行宫看山上的城堡,和长城差不多的味道:

还有从中国进口的金箔屏风:



瓷砖铺满祈祷室:




厨房更是瓷砖的天下:



烤猪的铁架子:





还有许多其它的古代宫殿:





里斯本老城区的小街:

公寓的瓷砖墙:


曾经的铁匠铺子,招牌很艺术:

众鱼聆听:

我看上的纪念品:不忘里斯本的鱼和瓷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