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的招

我所在的研究生学友群里有一位华大医学院毕业的朋友,在生物制药公司任职多年。大约一个月前,全美还没几个确诊病例的时候,他就开始在群里分享如何作准备,包括用什么消毒,穿什么戴什么,家里怎么预备一间房专门隔离病人。我那时觉得有点奇怪,用得着那么紧张吗?中国已经严格地封城封小区,看上去肯定能控制住的,美国难道不能把疫情堵住吗?但朋友说得斩钉截铁:肯定会蔓延到全球,作好准备。

半信半疑中,咱也去买了点战备干粮和罐头、酒精、消毒纸巾。口罩是早就买不到了,都被华人买去支援中国,但一次性手套还有。网购了带袖子的旅游雨衣,实在需要时可以穿上当防护服,用不上的话留着以后旅行用也不错,不会浪费。

疾控中心的网站上有指南,说每个家庭要讨论一下,定个计划:如果有人需要在家隔离怎么办?病人在哪儿吃喝拉撒睡?谁帮忙照顾?如何打扫、消毒屋子?事前有了计划,真来了不至于措手不及。这主意挺好,至少让我在脑子里预演了一下战时状况该怎么做。前些天我先生上班的大楼出了三个确诊的,虽然和他没有近距离接触,我们也还是稍稍隔离了一些,各人有专用的空间,尽量减少共用。

朋友们各有各的招,在群里分享。他们大多和我一样已过六十岁,推荐的也是比较保守的方法。比如下面的采购流程

  1.      带手套、消毒纸巾,尽量去有自助付账的商店(货物和卡不经收银员的手)。
  2.      下车之后戴上手套,进店前擦购物车的把手。
  3.      买完货装完车后,扔掉手套,放垃圾袋里。
  4.      回家到车库后,有包装的表面处理一下,不容易处理的在车库放几天,扔掉包装袋。
  5.      用酒精喷车门把手、方向盘、屋门里外把手、冰箱把手、钱包、信用卡、手机、车钥匙。洗手。
  6.     不吃生食。外面买的饭菜热透。生的菜下了锅,马上把刀,案板,容器,你的手用洗手液洗干净。 

还有一个取邮件的:别每天拿邮件,没啥紧急的。两三天取一次就可以了。拿到车库再放两天,然后喷酒精消毒,过30分钟再看信。不过本来已是蜗牛信件,这下该成蜗牛的孙子邮件了,哈!
美国的策略和中国不一样,不可能速战速决,而将是持久战。前天有学长发了他的研究成果:
“昨天我对亚马逊可能买到的东西和消毒要求做些研究。买个紫外线(UV)臭氧消毒盒。
首先,UV只有波长185-254 nm的才能消毒,185的还能产生臭氧,360度无死角双重消毒。更大波长的UV,只是看猫狗尿和游戏用,不能消毒。
现在的疫病长期做太严的防护代价太大,也难长期坚持。衣服物品沾染的不过极少量病毒,空气飘过都可能有,防不胜防。我的打算是车库进来靠近有个卫生间,很小的密闭空间。下车鞋留车库,衣服放这卫生间。现在不常出去,放几天病毒也就失活了。以后如果要加严,在这里装个UV灯和臭氧泵也就可以了。
要严格常消毒的是经常要摸的手机眼镜口罩钱包手套这些小物品。贴的这个UV臭氧盒消毒比较好用。
回家肥皂洗手,在外用消毒手胶,大约不必用大量消毒剂了。”
刚才去亚马逊看,他推荐的这款UV消毒盒已经卖完了。
今早有从前的邻居转来的帖子,说为了防止自己习惯性地摸脸传染病毒,可以改用你不常用的那只手开门、开车门、按抽水马桶。就是说,假如你是右撇子,平时摸脸也是用右手摸。如果换成用左手去开门什么的,就能减少把病毒摸到脸上的机会。反过来,假如你是左撇子,那就用右手去开门啥的。那帖子说南韩的人就是用这个法子减少了传染。这倒不错,也不用花银子,咱今天就开始培养新习惯。即使疫情消失了,这也是个好习惯,值得保留。

3/24于密州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