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治乳癌而走


十月,在美国是“乳癌认知月”。一些慈善机构、乳癌病人和医护人员的组织、医学研究机构联手,向大众宣传乳癌的防治知识,募捐研究和防治乳癌的经费。其中最广泛的一项活动叫做“为治乳癌而走”。
您别误会,乳癌可不是走走路就能走没的,这只是一次募捐活动。我所在的公司,每年都会赞助。提前几个月,各部门就开始组织“小分队”。有兴趣的员工会报名参加自己喜欢的队;除了自掏腰包,也在周围的同事、亲友中募捐,钱数不限,从几块到几十块的都有,当然都是自发自愿,钱直接给美国癌症协会。家里有亲友得乳癌的,对这事就更热心啦。我的一位美国同事曾经得过乳癌,去年她一个人就拉了上千美元的捐款。男士们也不例外:为了身边女性的乳房健康,他们当仁不让地出钱出力呢!
去年,我参加了公司华人协会小队,和大家一起去走路。那天一大早,天还黑着就出了门,开车去机场附近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场地是主人赞助的,各路人马都在那里集合,热闹得很。赞助的各公司搭了棚子,有的给大家准备了热腾腾的咖啡,有的在发放乳癌防治的宣传品,有的组织了乳癌幸存者的演讲,还有的在发各种零食,让大家走路的时候不至于饿着除了我们这样的“团体队”,还有很多“家庭队”,亲戚朋友约好在那儿见面一块儿走,从老人到孩子都有。

十月的密西根,秋色迷人。太阳刚出一会儿,晨雾轻轻升起,远处有条河在阳光下闪亮,“波上寒烟翠”。草地上是一层薄薄的霜,泛着青蓝色,在晨光中星星点点。原野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没想到这么好看,我只带了小相机,匆匆忙忙地边走边拍。贴几张在这儿和大家分享:








我们的小队,集合在公司捐助的汽车旁。粉红色的“结”,是防治乳癌的标志:



在这样的画图中和朋友们聊着天走着路拍着照片,心旷神怡。8公里的行程,一会儿就走完了,还有点意犹未尽。暗想假如再走,要选距离更长一些的。
说起来,不得不佩服组织者的能耐,他让你出钱出得心甘情愿,还享受其中!高尔夫球场的主人出场子出力,展示了他美丽的球场,又可以减税;我们公司捐了汽车,也为它的公众形象加了分;咱们捐了款,看了风景,做了锻炼,还联谊了朋友;没能出席的捐款人,也觉着是为身边的女人们尽了心,值得。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都相信这钱会用到正经地方,不会被贪污。这等善事,何乐而不为?

————————

“为治乳癌而走”(Making Strides Against Breast Cancer)的发起人名叫玛姬.拉斯(Margery Gould Rath,是波士顿的一位乳癌患者。1984年,她想出了这个办法,和其他志愿者一起为美国癌症协会募捐,以支持乳癌的防治研究。1993年,这活动正式被癌症协会“收养”。 如今,“为治乳癌而走”的活动遍布全美国,有数百万人参加,走路的距离从5英里到100英里不等,有单人的,也有接力的。迄今已经筹集了4.6亿美元的善款。玛姬为这件慈善事业尽心尽力,在1991年因癌症复发逝世,享年56岁。


盲人过街的官司



我每天锻炼一小时,跑走交替,间或也骑骑自行车。常去的地方,包括七里外的公共图书馆,顺便借书还书。
出了小区向西,有一个转盘式的交通路口。这段路不算热闹,四面都是双向、单车道,只在路口加上了转弯道,宽一些。白色的横道线连接着人行道,中间有安全岛,两头和安全岛上都竖着用太阳能供电的信号灯。杆上齐腰的地方有醒目且凸出的感应器,只要用手摸它一下,黄色的警示灯就一闪一闪地亮了,扩音器里说着“黄灯在闪!黄灯在闪!”过往的车辆于是停下来,让我从容地走到安全岛,再摸一下感应器,接着过另一半马路。


这段程序让我想象:假如我是个眼神不济、手脚不灵的老人,过这马路也不必紧张。假如我年迈的父母在此,我也不需为他们散步过马路而担心。这是多么体贴行人的设计啊,我不由得感谢两年前的一场官司。

住在本地已经十多年了。原先,这里只是一个常规的四叉路口。虽然不算热闹,一早一晚上下班的车流却很繁忙,常常堵塞。几年前,郡府交通局决定把路口改建成转盘,据说比常规的四叉路口更能疏通车流。郡府公布规划征求民众意见时,本地的小报上说有一个盲人反对,理由是盲人过转盘式路口不安全。过了一阵,读到郡府的最后决定,说那盲人的理由不成立;因为按照交通规则,所有的车过转盘的时候都要让行人先走,没啥不安全的。而且之前美国交通部也曾做过实验研究,结论是转盘对行人的安全更有利,不需要另装信号灯。工程于是按计划开工,我们捱过了施工期的不便。开通前,家家都收到了提醒函,教人如何安全开车过转盘。那以后,交通确实畅通多了,上下班也不再堵塞。
可是转盘开通不久,小报上又说那盲人不服,把郡政府告上了法庭,要求在转盘上加装信号系统,保护盲人过街。我原来只是看看热闹,这会儿不免觉得那盲人太难缠了。修都修好了,难不成扒开再重修?为他一个人,要让我们大家再出钱、再忍受一次工程的不便?他是不是太过分了?换了我,绝不会为了自己的方便这么大动干戈的;心里暗暗地希望那盲人败诉。
没想到败诉的却是郡府!一年前,郡府又出了五十万美元,在三个路口重新施工,加装了信号系统,也就是我现在享用的那套设备。
其实,即便有了那套设备,还是时不时地有急性子的开车人,对黄灯闪闪视而不见,连我过街都要稍等片刻。联想到盲人过街,确实有点危险,更不要说没这套设备的情况了。回想起来,我不得不佩服那个盲人的维权意识。同时又觉得好奇:他到底是个什么人物?
因为写这篇博文,我上网查了相关资料,才知道原告是两个盲人和一个坐轮椅的人。他们的律师叫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 Hernstain, 也是个盲人,开了个律师事务所,专为盲人说话。我们这三个转盘路口的案子,是全美国的第一例。伯恩斯坦援引的主要论据是:盲人过马路时,按照惯例,听到与他平行方向的车启动了,就表示与他交叉方向的车停着,可以安全过马路;但是在转盘路口,这个惯例完全行不通,让他们没法自己过马路。假如不装信号系统,那么郡府就违反了保护视残疾人权益的相关法律。
美国的司法制度很注重以往的判例;可以推断,今后其它地方的转盘路口,也可能不得不使用方便盲人的设计。尽管我常见到诉讼的滥用,但这个案例会迫使政府部门将来作决定时,更多地考虑残疾行人的需要,权衡转盘路口的利弊和成本,未尝不是件好事。
这是个人改变社会的一个例子。虽然不算大的改变,可是积少成多,社会的进步就是这么来的。我自己的观念,不也被改变了吗?

乡思


你墨绿的山岗上,月圆了吗?
你蜿蜒的小径旁,桂香了吗?
你盈盈的河流里,酒醇了吗?
你轻轻的雾幔下,情浓了吗?

你在我的梦中,像久别的情人;
我举起夜光杯,让思念流进你的唇。
今夜,我与你共舞同醉,
今夜,明月与云锦相拥。


(本图转自互联网)

家乡的锅盖面




镇江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当年乾隆皇帝大老远地从北京坐龙船下江南六次,每次都在镇江停留,游山逛水,题联写字,吃喝玩乐。这一带流传着乾隆的不少轶事,包括他在五条街微服私访,因“骚扰”一个美女,被她打了一巴掌后,恨恨地骂着“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很有点“酸葡萄心理”。不过,这个风流皇帝,也让镇江锅盖面出了名。
说的是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在西津渡穿着便服上了岸,带着一名随从来到张家面店,一迭声地催着要吃面。店主是夫妇俩,那天正好开张得晚,男的心急火燎地“跳面”、切面,女的手忙脚乱地下面、熬汁、做浇头。忙中出乱,张嫂子把小锅盖扔到了大面锅里。谁知面做出来,饥肠辘辘的乾隆吃了,直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到厨房去看那面是怎么做出来的;却见小锅盖漂在一大锅面汤里,恍然大悟,说原来是锅盖的味儿好啊!
这故事是真是假咱不知道,不过,如今在西津渡临江的路边,倒有一家“镇江锅盖面品鉴馆”。您要是想看看这面是咋整的,咋吃的,这儿是个不错的选择。


张果老也喜欢吃?

镇江锅盖面的工艺,有几个特别的地方:
第一,那面不是擀出来的,而是“跳”出来的;擀面用手,跳面却是“全身运动”:一根竹杠子,一头拴在案板上,另一头在跳面人的屁股下,面团搁在案板上被那杠子压着。跳面的人边走边跳边压面,每跳一次杠子就向前挪一点,一直到他把面都压过一遍;如此反复多次,面被压得薄薄的,然后才切;据说这么跳出来的面吃着更有咬嚼。
跳面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不是街上随便找个人来就能对付的。品鉴馆每天有跳面表演,可惜我们那天错过了时间,只看到视频。从网上找来这张,意思一下:

(本图来自bbs.lotour.com,感谢原作者!)

切面:宽窄粗细总相宜

第二,下面用大锅,锅盖却是个小个头,只盖住面汤的一半都不到。锅盖是木头的,浮在面汤上,省了开锅、盖锅的麻烦,那面汤也绝不会“濮出来”。扔一团面进去,煮一会儿再拿长长的筷子给扒拉到小竹篓子里沥过水,清清爽爽,不粘不烂。

小锅盖,大角色

第三,熬酱油汁。镇江的酱油是出了名的好(可惜在我这里的中国店里找不到),再配上葱姜、虾籽等十几种佐料,拿小火熬成汁,那就别提多好吃啦!虽然您可以选择吃白汤面,我可是绝对要红汤的!
这几样只是最基本的,您还可以选择浇头和配菜,比如“水晶崤肉”(又作肴肉)。镇江崤肉据说是“八仙”之一张果老下酒的最爱,用猪蹄膀加盐、花椒和硝粉腌制。煮熟以后,用重东西压着冷却,连皮肉之间的一层肥肉也被压得紧紧的,不再有松泡泡的油腻感。硝给咸肉加上了红色,而且有特别的香味儿。可惜它也致癌,所以现在做崤肉已经不用硝了;那肉也不如从前的好吃。
我小时候常看外婆做崤肉。每年刚进腊月,外婆会起大早去菜场肉案子买上一大块后蹄膀,回来洗净去了骨头,抹上炒得香香的花椒盐和硝粉,放在一个陶瓷盆里,再用一块平底石头压住。等过年的时候,那块肉腌入了味,外婆把它煮得烂烂的,皮朝下放在一个大盘子里,然后再用平底石头压着过夜。第二天一切盘,就是晶莹剔透、像红玛瑙似的崤肉啦!这一年吃一次的稀罕东西,成了我们儿时过年的念想。直到现在,每忆起过年,眼前就会有外婆做的崤肉,开始口舌生津了

(本图转自互联网,鸣谢!)
吃崤肉和吃螃蟹一样,得蘸醋。镇江香醋的有名咱不用说了;我敢打赌,美国的每一家中国店都有得卖。崤肉要是没有镇江醋拎着,吃起来绝对不得要领,就好像有天无云、有月无星、有花无蝶、有水无榭,缺那么点味儿。
真正的醋坛子

锅盖面妙在它可以做成“阳春白雪”,也可以做成“下里巴人”;皇上吃得,脚夫也吃得,而且老少咸宜,荤素皆可。吃一顿锅盖面,您可以品尝到咱家乡饮食的精华。假如您赶上九、十月份下江南,还可以再尝一客蟹黄汤包,那就更是吃得不想走啦!

老少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