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岁自驾游(8)中招新冠

小儿子的症状是1229号晚上开始的:喉咙痛+疲倦。他用公司提供的快速检测盒自测,阴性。30号他的喉咙更痛,说不出话来,体温稍稍高一点,但血氧浓度是正常的。他又做了快速自测,这次的结果是阳性。他和女友去社区中心做了更准确的核酸检测,一天以后结果回来,他的是阳性,女友的是阴性 -- 那是后话。

小儿子住在金门公园附近, 一栋四层楼房里有两个“互助组”,有些像大学的宿舍。互助组集体买菜, 每星期两次会餐,大家轮流做饭。他们互助组有13个成员,都是年轻人。其中有一个大提琴手,参加几个小乐队演出;一个女作家,正在写关于互助组的书;三个谷歌的工程师,两个博士研究生...。参加互助组需要面谈、大家批准, 有规则必须共同遵守。新冠疫情以来,还没有中招的,小儿子是第一个。

确诊以后,小儿子立刻自我隔离,关上房间,吃的喝的由女友送到他的门口;通知互助组的其他人检测、自我保护;再打电话给平时看病的医生问怎么办(医生休假去了,几天以后才回话,让他联系医院的热线);然后告诉爸妈,也就是我先生接到的那个电话。

出行之前,我也考虑过中招的风险,可没有料到现在这么复杂的情况。首先,是我们传给了小儿子,还是他从别的什么地方得的?如果是我们传给他,那我们就是无症状带病毒者,那几天里和我们接触的人就都有风险。如果他是被别人传染的,那我们2425日全家在一起,26日我们去他的住处几个小时又一起上餐馆吃晚饭,28日全家去岩館、做饭吃饭,绝对属于“密接者”, 没准已经被传染。如果我们带了病毒,那伍家来聚会的十个人也是密接者了,包括86岁的伍妈妈!虽说每个人都打了新冠疫苗加强针,但老年人的免疫功能比较弱;万一伍妈妈被我们传染上,那就太让人担心了!

再者,小儿子的症状虽然不重,但新冠病人有很多是突然由轻转重的,全无预警。他的加强针是1221号打的,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增加抗体,能顶得住吗?当妈妈的职业就是操心,这样的时候我没法放下心来。

伍先生、伍太太一起安慰我们,说不要过虑,不会有问题的,很可能是虚惊一场。伍妈妈更是信心满满:“到我们家的都是好人,不会有事的。” 我想这是她的一种信仰吧。伍妈妈80岁的时候动手术,把心脏瓣膜换成牛的心脏瓣膜。那么大的事儿,她没咨询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儿女,也没告诉老伴,怕他担心,自己就扛下来了。这样坚强的老人家真是了不起,我希望能像她那样乐观。

可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在知道结果之前,我们必须自我隔离;在小儿子好转之前,我也不会离开旧金山,接下去的行程必须修改。我们当即取消了已经预定的下面几站的住宿,在伯克利再加两天。

好在这里的旅馆并不问住客是不是“密接”或“疑似”。我们只要戴好口罩,尽量少去室内的公共场所就行。早饭可以拿到自己的房间里吃。平时多开窗让空气流通,多去户外活动,也算是隔离和预防了。

12月31号早晨,我们从度假村返回伯克利。伍家全家人下楼送我们,宽慰的话让我心暖。这是一次难忘的聚会。

————

从圣罗莎到旧金山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本希望在中途找到做核酸检测的地方。谁知沿途的检测点如药店什么的都需要在网上预约,可是去它们的网站又约不到,已经排满了。最近美国疫情大爆发,检测站忙不过来;加上那天是元旦前夕,有的关门,有的提前打烊,检测点就更少了。我们只好去小儿子推荐的一家试试,他说那儿可能不需要预约。

检测点设在旧金山市区的马克辛健康中心,在一块空地上搭着几个帐篷,外面有几十个人排着队。入口处的小伙子让我们拿手机对着牌子上的二维码扫描一下,就有一个链接跳出来,连到登记检测的网站上。登记倒也不复杂,姓名、地址、性别、出生年月日、电话号码、电邮地址、种族、检测原因、有无症状等等。登记完了,志愿者就过来给我一个小塑料袋,让我拿着去帐篷里。一位姑娘教我用棉签在两个鼻孔里各绕五圈,再把棉签给她,这就完成了,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

接下去就是等结果。平时24小时内就有报告,因为元旦休息,再加一天。结果出来后他们会用短信和电邮通知我。

做了检测,我的心也定了。至此我家除了小儿子,都没有症状。假如检测的结果是阴性,那我们就已经成功地保护了自己。假如是阳性,那我们已经打退了一次病毒的攻击,不过我还是会担心与我们相处两天的伍家人。

小儿子那天上午发烧略高于38度,吃了点退烧止痛的Advil(非处方药,到处可以买到的),到下午就降下来,喉咙也不疼了,只有点咳嗽。因为他失声不能打电话,两天来只和我们用短信联系。想去看看他,他也不让。不过知道他的病情没有加重,我也安心了些。

回到伯克利大儿子的住处,发现又停电了。和平安夜一样,不是全停,有几个插头还有电,于是父子俩又把接线板接上,铺了一地的电线。好在这次房东在家,说已经找到了原因,是配电板上进线的金属棒锈蚀了,要换。可电力公司说要等他们派人来切断进线才能换,房东只好等着。

这个阳历年的除夕,我们点着蜡烛吃了简单的晚餐,三缺一。想着小儿子喉咙不疼了,应该能吃了。问他想吃点什么妈妈做的菜?他想了想,说炖牛尾。可有牛尾卖的店已经关了门,要等2022年才能做了。

前一夜没睡好。现在心定了,在旅馆一夜睡到天亮。

——————

2022年的第一天早上,阴雨多日的旧金山终于放晴了。先去超市买牛尾和配料。

这道炖牛尾是三十多年前一位来自上海的朋友教我的,不过不是上海味儿,是意大利味儿。那时的牛尾$2一磅,现在已经涨到$15了。配菜用洋葱、西芹、胡萝卜、西红柿,都切成丁。佐料用番茄酱、黑胡椒,最重要的是意大利调料,那种混合装的 Italian seasoning。做起来并不难,牛尾干煎到黄,把配菜和佐料都加进去,再加少量的水,炖三个小时以上,把牛尾上的胶汁炖出来。最好是头天做,放一夜再吃,入味。

中午开始做。晚上大儿子开车到小儿子楼下,我和先生拎着几个菜盒和感冒药去按门铃。小儿子的女友来拿菜,我们谢谢她照顾病人,她谢谢我们做的菜。小儿子还在隔离,连房门都不出。他中招以后,互助组开会决定谢绝所有的外客,我们自然也不能例外。

小儿子的症状继续减轻,我们继续无症状,伍先生一家也继续无恙。就等检测的结果了。

伯克利北面的海湾




送菜的路上

伯克利的公园

练习攀岩的年轻人



-------

12号全是好消息:我们的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第一时间告诉了伍先生,两家人的警报解除!

大儿子的房东也修好了配电板。他等了几天,电力公司始终没派人来切断电源,他就请电工自己干了!

--------

13号, 小儿子继续康复,我们向北开车一小时去一个国家海岸(Point Reyes National Seashore)。这应该是很美的地方,只是一直下雨,云雾弥漫,没法看海。雨中的海岸与我想象的不同,大片绿色的草原上,有牧场散佈。山坡上时不时地看到鹿群,海边躺着巨大的海豹,一动不动像倒下的原木。

以后有机会再来,挑一个晴天看海。


海滩上的色彩


海边牧场






巨象海豹(因为它们个头特大,取名 Elephant Seals)



一百多年前的牧场遗址

野生马鹿


海边的树都很有个性




(待续)



跨岁自驾游(7)葡萄酒乡

1/3/2022

加州盛产葡萄酒,据说近年来已经可以跟法国竞争了。我既没酒量,也不会品,只是对那些綠油油的葡萄园心生向往,想着啥时候有机会去看看。前年从电视上看到 Napa 谷地的大片葡萄园被山火烧得很惨,新冠疫情以后很多酒庄不接待游客,我也就不再惦记它们。

没想到这次被大儿子女友的父母邀请,说要不要去那边住两天,大家认识认识。两个孩子相处得挺好,双方父母见面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啦。于是我们在1229号开车到了圣罗莎附近的一个度假村,和他们一家人聚会。

圣罗莎地处索诺玛郡(Sonoma county), 维基百科说它周围有加州最好的酒庄。第一餐是美酒配佳肴,四道菜配四种酒,每道都有说法。讲解的姑娘小伙热情得很,看得出来他们很喜欢这一行。我不懂那些评酒的道道,只觉得好吃好喝,哈!

美酒配佳肴的菜单




各种香槟

几口酒下肚,脸渐红,话渐多,两家人初次见面的生疏感不知不觉就没了。

大儿子的女友姓伍,她爸爸妈妈来自台湾, 也姓伍 - 不是妻随夫姓, 而是本姓。姓伍的人大陆就不多,更何况在台湾。当年两个人查了族谱,确定不是近亲才结婚的。伍女士的母亲伍妈妈86岁了,身体和精神都好得很,一直和我们说话。我想她是在考察我们,看能不能放心地把外孙女嫁到我们家。

前年新冠爆发之前,我曾去台湾旅行了十几天,很喜欢。那里的民风醇厚,保留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和我们同文同种,感觉十分亲切。到美国三十多年,同学、同事、邻居中都有从台湾来的,给我的印象也是温良恭俭让,我自愧不如。和伍先生一家相处,我感受到他们的真挚诚恳,大家有很多共同的兴趣和想法。孩子们相好,如果两家的家长们也融洽,我想那是很幸运的家庭。

那天下午去看了Francis Coppola (电影“教父”三部曲的导演)的酒庄,很古典。听说他正准备把酒庄押出去,用10 - 12亿美元拍一部大片讲新冠抗疫的故事。他认为应该是史诗级的、超过以往任何电影的。82岁了还有这种豪气,真的不是凡人哪!



第二天又去了一家酒庄品香槟酒,到附近的州立公园走路、找野生蘑菇,晚上是伍家的牛排大餐。大家正聊得热闹,我先生接到小儿子从旧金山打来的电话:他刚刚确诊新冠了!

一百多年的老酒庄



阿姆斯特朗红木州立公园


(待续)


跨岁自驾游(6)攀岩

 

12/28/2021

今天又是阴天下雨,原来计划去一个国家海岸溜达的,可黑压压的云、灰蒙蒙的海,也没啥看头。于是跟着孩子们去岩館攀岩。

大儿子喜欢冒险,上大学时迷上了爬墙。有一次和朋友在晚上悄悄地去爬校园里一座老建筑,不知怎么被人发现报了警。校警进去找,他们三个逃了俩,剩下一女生被警察抓住,全数招供。还好警察看他们年轻初犯,也没造成什么损失,只是训诫了一顿,没有处罚。从那以后,大儿子干脆公开地爬、合法地爬:到岩館爬,到野外爬。不爬的时候就练肌肉,练手劲,为下一次爬石头做准备。毕业工作后,除了上班就是攀岩,连女友也是攀岩的时候认识的,哈!

三年前,我们来旧金山,被孩子们带去岩館,第一次尝试。让我惊讶的是:室内攀岩其实很安全,是全身运动,有趣又挑战,也是对自己健康状况的测试。回到密西根以后,发现我平时去的健身房的岩館也不错,不用另外付钱,还有工作人员指导。于是去买了双攀岩鞋,开始每周一次的攀岩锻炼。

新冠疫情开始后,我有一年多没去健身房,攀岩的肌肉也不灵了。今年六月打了两次疫苗后,重回健身房游泳攀岩,总算恢复到疫前水平。

室内攀岩的难度是有标准的,每一条路线可以评一个级,比如5.1, 5.10。前面的“5”指垂直路线(不是向前斜的坡),  后面的数字是难度,数字越大越难。我平时去的健身房岩館不正规,没有标注难度,我也不知道能爬到几级。反正就是自己掌握,选那些有点挑战、但练练就能爬上去的路线。为啥要有挑战?因为那样爬上去才有意思、有快感嘛!

今天去的是正规的岩館,有难度级别标注。我从5.7开始,爬了5.8, 5.9,  5.10, 都上去了。附图中穿长袖的是在爬 5.9 的路径,穿短袖的是5.10。我的水平基本就在5.10。大儿子能爬5.12的,最难的好像是5.15级。

以后争取每年测一次,看看有没有进步。哪天退步了,那就真的是老了,哈!😉









(待续)






跨岁自驾游(5)探索堂

12/27/2021

几天前小儿子告诉我们,他正在申请一个新工作:到旧金山一个名叫Exploratorium的博物馆去设计展览。我知道他一直想转行,想做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艺术创造二者兼有的事儿。可宁愿放弃谷歌的饭碗去什么博物馆拿一半的工资?这孩子是不是犯傻?不过我也只是在心里嘀咕。孩子大了,想干什么不需要爸妈同意,告诉我们只是通知一下,不是咨询,我说啥也没用。孩子们看我不吭声,就提议去那博物馆看看。

来旧金山的这几天,多半落雨,今天总算出了太阳。博物馆在海边,是从1517号两个码头改装成的,离海湾大桥不远。因为新冠疫情,进馆的人数有限制,得提前买门票。成人30美元,65岁以上减5美元,小孩再减一些。门票不便宜,可买票还排队,这博物馆就那么好?

刚进门我就被墙上别致的镜框吸引住了:镜框里初看是一幅动画:几个人在扫垃圾,垃圾是两个长条,被那几个人每次扫一点,慢慢改变位置。再看,原来那两条垃圾代表时针和分针,这原来是个钟,哈!

接下来我们在博物馆里看了两小时,我是彻底折服。每一个展品都可以和参观的人互动,让人好奇,禁不住动手动脚动脑,从中学到科学知识,恍然大悟。以前也去过不少博物馆,一般也都有些互动的内容,但这个博物馆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把科技和艺术融合在一起,除了长知识,还很享受其中的美。如果有时间,我想我会沉迷其中,玩得忘记回家吧。

赞叹之余,我好奇是谁创立了Exploratorium。一看介绍,是个不平常的人物:“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弟弟, 富兰克.奥本海默。他1940年代是核物理学者,参加了他哥哥主持的曼哈顿计划。麦卡锡时期怀疑他是共产党员,禁止他再做科研,他就当了牧场主。后来又到中学、大学教课。他教课喜欢实战,让学生动手动脚,边做边学。再后来他就创立了Exploratorium。这个词前半段来自“探索”, 后半段来自“大礼堂”, 姑且译作“探索堂”吧。

探索堂晚上是大人专场,也很受欢迎。大儿子在谷歌工作的团队曾经到这里来吃晚饭,饭菜散布在展厅里,他们边走边看边吃边议论,开心得很。许多年轻人甚至晚上到这里来约会 -- 也对,在这种氛围里很容易露出真性情,哈!

孩子们说探索堂在同行中是领先的;除了自己的展厅,他们还为别的博物馆设计互动展品。看完以后,我理解了小儿子为什么想来这里工作。祝他如愿以偿。

探索堂大门外

探索堂的创始人奥本海默

光学影像实验

在叶子上生娃娃的植物

五个星期中老鼠的尸体是如何腐烂的

解剖牛眼睛

月球的表面(根据NASA照片复制)

用牙签做的雕塑



从探索堂看海湾大桥



(待续)

跨岁自驾游(4)伯克利的平安夜


 12/23/2021

二十多年前,我们开车带着孩子们和我父母旅游,从洛杉矶到旧金山走的是一号公路。一号公路是出名的观景路,沿着太平洋海岸,从美墨边境到美加边境。路的一边是冲刷着峋嶙礁石的海浪,另一边是陡峭的山崖。沿途有艺术味儿十足的小城、闻名世界的高尔夫球场、泊着各种豪华船的港湾...... 。我父亲喜欢旅行,看得不停地赞叹。

可一号公路也很险。很多地段是双向单道,上上下下,曲里拐弯,开车的人一点都不能大意,夜晚就更险一倍。我们那是第一次,不知道这条路上要么看景,要么赶路,不能两全。我们是又得赶路,又不肯走马看花,所以那趟车开得很辛苦。如今知道了,赶路就不能走一号公路,得走加州中部的南北干线。

今天走的是58号转5号高速,一上路就开始下雨,云低雾浓。又赶上节前的车流,高速上时不时要踩刹车。中间下高速上厕所,谁知排着长队。我内急十分又不好意思请人家让我加塞,硬捱着排队。想起曾经看过一段视频“憋尿舞”, 任谁看了都会忍不住笑。如今轮到我自己,更加体会到那舞蹈里动作的逼真。不过那舞是男人跳的,一般来说,女人的尿道更短,更难憋,且女厕所排的队也比男厕所更长 -- 真是不公平。如果真要男女平等,应该把女厕所造得比男厕所大三倍,哈!

开了四个小时后,雨停了,蓝天白云。今年夏天媒体一直在报加州干旱,旱得山火四起。可今天的路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山上满是新绿,间或可见一坡坡黄色的野花。沟渠水盈,倒映着蓝天。哪有一点干旱的影子!


加州政府要求旅行者入境以后,在三天内做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所以我们先去药店看能不能预约。结果跑了两处,人家都说要上网预约。我家领导在手机上折腾了半晌,没找到一家可以在一周之内做的。而且就是做了,也得2-3天以后才有结果。传说中的快速检测就根本约不到。据说是很多人家过节要聚会,先去检测了可以放心。加上测试盒缺货,就成了现在这情况。我们没辙,只好不测了。

晚上出去买了鸡翅膀、披萨,加上自己做的沙拉,吃了个饱。在旅馆的健身房锻炼一小时,就我们俩。回来洗了澡,写下这一篇。

明天上午去看孩子们,一起过平安夜。


12/25/2021

旅馆在旧金山北面的伯克利,离大儿子的住处三里路。大儿子和女友合租了房子,女友回家过节,这儿就留给我们一家相聚。从平安夜到元旦,孩子们都休假。

说到伯克利,最有名的可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了。校园就在附近,儿子开车带我们去转了一圈。估计多数学生都回家过节了,诺大的校区里没看到几个人。建筑的风格稳健,不是特别古典,也不是特别新潮,总之没什么吸眼球的;但是树多、绿地多,质朴自然。若是把旧金山南边的斯坦福大学的校区比作精英,那伯克利的就是平民了。伯克利毕竟是公立大学,建筑风格也符合它的定位吧。唯一比斯坦福更牛的,是几个停车位 -- 只有诺贝尔奖得主才能申请停车的车位!敢这么做的大学,咱还是第一次见到,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标:钟塔

化学系楼前的诺奖得主专用车位

一排都是诺奖得主的车位




在靠近校区的一家餐馆吃午饭,必须戴口罩不说,还要出示疫苗接种卡和身份证验明正身。这是我们出门一个星期以来第一次正儿八经进餐馆堂吃,我家领导没带接种卡,儿子帮他好不容易在手机上找到了接种卡的照片,我们才能点菜。湾区防疫比我们密西根严多了。在密西根靠自觉,你说你打过疫苗,人家就当你打过,没人问你查你,一般店铺里戴不戴口罩也是自己决定。这是加州的疫情控制有效的原因之一吧。

买了菜回家,孩子们说要让我们尝尝他们做的菜。几个人在厨房忙了十分钟,忽然没电了。看看邻家的圣诞彩灯还亮着,一定不是电力公司的问题。再试试,厨房烧热水的电壶还在呼呼地响,但煤气灶的电打火却没了。显然是有些线路不行,不是全部。

外面下着雨,父子俩出去查看电源接线板。奇怪的是,保险丝都是好的,看不出有什么不对劲。正纳闷,忽然屋里的灯亮了,大家松了口气,继续做晚饭。

约莫半小时以后,又没电了。这次大儿子打电话问房东:咋办?

房东是位老汉,这房子原来是他自家住的,后来重新装修一隔两,一半出租,另一半自住,中间只隔着一堵墙。老汉的妻子去世了,如今和一位老太太女友过日子。二老平时和年轻的房客相处很好,还在屋前种了些蔬菜给房客;房客有什么事找房东也很方便,就住前后门嘛。

不巧的是:房东去洛杉矶和女儿一家过圣诞了,这里只有老太太女友在家。老太太听说我们停电了,赶紧过来。她说前一天她那半边也停过电,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以后再找人查吧。这会儿能不能先接线凑乎着?当然也只能如此。于是老太太拿来了一桶电线、两根蜡烛。大家七手八脚地把冰箱接上电,又搬来立灯插上。用打火机点了煤气炉,做出一桌素菜-- 午饭吃了不少荤,这会儿都只想吃斋了。

一家人围桌坐下,斟了白葡萄酒,互道圣诞快乐!这个平安夜是在一地电线中庆祝的,这辈子也忘不了,哈!



谁知刚刚开吃,电又来了! 这次不敢高兴得太早,接的电线、立灯也没拆,怕它一不高兴又没了。

这是昨晚的事儿。到今天晚上,没有再停电。
学了一个新游戏,玩了几轮,都是我输。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