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岁自驾游(3)火焰谷

 


12/22/2021

如果说胡佛水坝是工程史上的壮举,那么拉斯维加斯这个在沙漠里依着一个人的狂热打造出来的“赌城”也毫不逊色 -- 都是敢想敢干、又干成功了的典型,哈!

上次来拉斯维加斯是2016年的平安夜。孩子们飞来和我们会合,一道过了圣诞节。随后开车玩了“死亡谷”和“耶和华树”两个国家公园(我都很喜欢),又去洛杉矶拜访了“苏北利亚”的作者江宇老先生,再到旧金山过元旦。一晃五年了,江老先生已经故世,不知道他的“苏北利亚”的英译本有没有出版?

此番只是远远地看着拉斯维加斯市中心的繁华灯火,并没有进去。新冠疫情开始以后,那些宏大的娱乐中心从萧条关闭,到小心重启,再到现在接近全开放,大起大落。看昨晚上进城时高速公路堵车的模样,想必本地的经济已经从冰窖子里爬出来,跳进了三温暖,哈!

我们住的旅店,周围的店铺,甚至公交车上,都要求顾客戴口罩,否则不给服务。这倒让我有点意外 - 原以为中西部的民众比较牛仔,不怕病毒,不在乎防疫,但我们所到之处,商家对戴口罩的要求比密西根州的更严。看来是我想错了,要么他们不都是牛仔,要么牛仔也不都不信科学,哈!

今天去玩一个内华达州立公园 -- Valley of Fire, 暂且译为“火焰谷”吧。这火焰谷并不出名,我原先从没听说过,是前阵子在计划旅行的时候,一位学长推荐的。我想想赶了三天的路,该停下看看风景,就加了这一站。

火焰谷在拉斯维加斯的东北方向,车程一个半小时。我们上午九点半进公园西门,下午三点离开,在里面逗留了五个半小时,走了16000步,爬坡N层,玩得累且开心。

火焰谷地处两大地质板块的交接处:科罗拉多高原与大盆地。它们互相挤压,把地下深层的红黄岩石给挤破了,翻腾出地表,成了奇形怪状的山脉,又被风雨打磨了亿万年,成了我们看到的火焰谷。它没有任何修饰,完全是天然的奇观。州立公园修了车路和步道,通向各个景点。老实说,以火焰谷的姿色,作为州立公园确实是委屈它了。不过周围有那么多的国家公园,相比之下它就是袖珍版的小妹,只好屈居,哈。

想到几年前我和大学同学们组团去新疆旅游,经过吐鲁番的火焰山。和它相比,这火焰谷有类似的地质。不同的是,火焰谷可以开车进去,有步道可走,没步道的地方也随意攀爬,游人可以和那些赤红橙黄、千奇百怪的石头亲密接触;而火焰山只能从路上看看,不能进去探索,至少我们普通游客是没资格进去看的。

老天帮忙,一直在少云和多云间变幻。手机也很忙乎,拍了几百张照片。我这会儿真不知该选哪些与大家分享。

从火焰谷出来,开车200英里,入加州。今晚住在洛杉矶东北的一个小镇。明天直奔旧金山!























































印第安人留下的岩画




迎面而来的车灯像瀑布



(待续)




跨岁自驾游(2)胡佛水坝



12/21/2021

今天从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魁开车,穿过亚利桑那州,到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行程近600英里,差不多1000公里。

新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三穷州,地貌风情却丰富多彩。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七月我们带着孩子们来玩过,陶村的印第安土坯房(adobe)和手艺人的陶器,建在平顶山上的“天空城”,曾经的火山熔岩和灰烬, 都给我们留下了特别的印象。这次赶路,就没有停留。

早上出门,路上的画风就和前两天明显不同: 平顶山一座座在荒野里拔起,像被冻结的海浪。斜射的阳光勾勒出山的皱褶,成了立体的画。沙漠上的小小灌木顶着枯掉的花丛,被阳光映得发亮。这不毛之地的大直路,开车时可以左顾右盼,一点也不乏味。

出门之前我问我家领导要不要去订卫星无线电台XM radio, 他问为啥要订? 我说在西部荒野里收不到当地的电台,想听音乐只能收卫星转播的。他说算了,收不到就不听好了。可今天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荒原里,居然收到了调频电台,还不止一个!只是大多在播圣诞歌曲,“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 照这样听下去,今晚大概要梦见圣诞老人啦!

进入亚利桑那州,地貌就更有趣了。路左是背阴的山,山上残雪片片。路右向阳,时不时有印第安人的村庄。远处有货运的列车开过,几十上百的车厢,漆成黄色铁锈色,和山的颜色十分相配。车头不是一节,而是三节、四节,估计爬坡更得力。记得几年前读过一篇报道,说美国的铁路运输通过技术改造,现在的效率很高,可以和卡车货运竞争了。那技术改进,主要是控制工程的功劳,让我这个控制专业的人很开心。

快到拉斯维加斯的时候,忽然看到路牌说胡佛水坝就在附近。这水坝世界闻名,我们却没去过。选日子不如撞日子,既然路过,不可错过,咱就拐过去看了一遍,果然壮观。介绍说当年建坝由六个公司联手,雇了3500个工人,三班倒,五年建成。工人每天的工资四美元,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已经是不错的薪水了。我不知道如果放在今天,还能不能招到那么多愿意吃苦的工人?政府还有没有能力组织那么大的工程?


整天都在低低的云层下开车,临近傍晚又见蓝天。晚霞如火,渐渐落入拉斯维加斯的灯海中。

(待续)

跨岁自驾游 (1) 启程

 

西去的路

12/18/2021

今天开车去加州,和孩子们一道过圣诞节。

昨晚下雪,雪珠子沙沙沙地在窗上敲了一夜,早起看地上却只有薄薄的一层白。洒了盐的大路上,车轮把雪碾成了水,倒也不怎么滑。因为是冬天,这次我们走南线。第一天从底特律到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歇脚,行程五百多英里,合八百多公里吧,开了八个多小时。

最初的20分钟下雪,然后下雨,到中午连雨也停了,偶尔有些雾。这里是中部平原,一马平川,路边都是农田,夹杂着片片树丛。树叶早就落了,田野里也只剩庄稼茬子。天阴着,西北风刮得路上的车子时不时地摇摆。但这一望无际的田野却让我有了自由放飞的心情:宅家快两年了,终于出门远行,好比从农耕返回游牧,哈!虽然知道这也不是真正的游牧,只是被线拉着的风筝,不久还要回来。但那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如今且先飞着。

到圣路易斯的时候赶上了夕阳和晚霞。1983年我来美求学,在圣路易斯待了六年,算起来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这次赶路,来不及访旧,但老城的拱门是不会错过的。车过密西西比河上的大桥,拱门就在对岸矗立着。用这样雄伟的地标来纪念一百多年前开发西部的壮举,确实很相称。

圣路易斯的拱门

订的旅馆在圣路易斯的西南郊区,住客不多,房间很干净。因为疫情,我们尽量自己做饭。今晚是沙拉、浓汤、火腿、茶叶蛋。旅馆没有健身设施,吃完了出去黑灯瞎火地转了一圈,回来又上下楼梯N次,然后做瑜伽,勉强算是完成了今天的功课。

出门得多吃蔬菜

12/19/2021

一早起来,晴空万里,所有的云都被昨天的西北风给吹走了,好不清亮!想起一首歌:“美丽的早晨” --

What a beautiful morning,

What a beautiful day!

What a beautiful feeling,

Everything is going my way…

这首歌是音乐剧 Oklahoma!里的,牛仔男主角唱着去见他心爱的姑娘。Oklahoma! 是美国戏剧艺术史的一个里程碑,唱红了百老汇。为它写词作曲的两个人, 接下去又创作了很多音乐剧,包括“窈窕淑女”和在中国也很受欢迎的“音乐之声”。

第一次听这歌时,我正在圣路易斯读书。房东是一家美国人,我帮他们做点杂活代替食宿费。记得在他们家的黑白电视上看了Oklahoma! 以后的几天里,耳朵里总响着这首歌的旋律。年轻的我,在那乐观、浪漫的歌声中找到了共鸣。

而今天的目的地正是 Oklahoma 州的Oklahoma 市。在油管上找到这首歌的原唱,又听了几遍。依稀还有点当年的共鸣,但更多的已是回望的况味了。

从圣路易斯到Oklahoma市, 中间经过密苏里州的Springfield, 姑且译为“泉地”。有泉又有地,应该是好风水,滋养人和牲口的地方,一百五十年前来这里的人和大概就是这么想的。如今的泉地,也算一方的经济中心。不过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周日的多数店铺都关门,街上没几个人。只在一家卖特色茶叶、调料的铺子里挑了一罐隔着太平洋的日本产的抹茶。

在市中心看到一间很不起眼的门面,贴着“联邦参议员”的标志。我知道联邦参议员们除了在国会山有办公室,每年也必须回自己的选区一段时间。但没有想到这位参议员的“还乡办公室”这么低调,从外面看上去,不但没一点排场,甚至够得上寒酸二字了。

联办参议院的还乡办公室

看网上的资料,泉地人口的88%是白人,黑人只有4%。但是犯罪率却高得进了全美前十名。这里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想想那参议员的“简朴”也就很自然了。

在高速上遇到辉煌的日落,看得入神,半晌无语。

旅馆就在高速边,很空。前台的姑娘说昨天住满了,今天却只有零星的客人。很好。疫情当前,人越少越好,哈!

晚饭做了一锅杂烩:蔬菜+荤菜+刀削面,吃饱了又去健身房锻炼一小时,等于没吃。😀




12/20/2021

我们这次西行的路线是用谷歌地图策划的,有州际高速,也有州内高速,一程一程地接上,取最便捷的路走。不过从圣路易斯到洛杉矶的这一长段,却是有祖宗、有渊源的,那就是美国的66号公路。

66号公路在美国的知名度,恐怕要超过丝绸之路在中国的知名度。当然了,这两条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没有交集:前者诞生于95年前的北美,后者两千年前就开始在欧亚之间形成了。要说有共性的话,那就是它们都给沿途的民众带来了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方便。66号公路从芝加哥到洛杉矶,全长近四千公里,是美国最早的东西干道。尽管后来陆续建成了高速公路网络,66号公路对运输已不再重要,但作为历史的见证,它一直被保留、修缮,如今还在使用。我们从圣路易斯一路开过来,常常看到66号公路傍着高速公路,时而平行,时而重合,像瘦小的母亲依着健壮的儿子,显示着儿子的血缘。在这样的路上旅行,自然也有了一种历史感。

可巧的是,1926年为66号公路正式命名的地方,就在我们昨天经过的密苏里州“泉地(Springfield)”市中心。只是我们事前的功课做得不够,没去找那第一块路碑。

今天的旅程540英里,从早到晚天上都没有一丝云彩。中午起进入德州,土地开始变黄、变红,牧场变得更大。开到新墨西哥州境内,太阳把沙漠晒得热热,我们从密西根穿来的冬衣就全脱了。我喜欢汽车旅行,可以体验细微的环境变化。

到了旅馆正要做晚饭,却找不到电锅的电源线,估计是拉在昨天的旅馆里了。两个人随便填了肚子,又出去买电源线。看到本地人进店差不多都戴着口罩,顿时增加了安全感,哈!

今天折腾了不老少,没劲儿再做锻炼了。🥱


 






(待续)



 


出版了!



两年前开始翻译的中篇散文《窀穸(zhun xi)何处》, 1223日在亚马逊出版了英文电子版, Where the Tombs Lie。其实译稿去年就有了,请人设计的封面也在今年三月拿到,本来上半年就准备出版的。谁知先是中国的疫情,接着是美国的疫情、抗议、大选,整年都乱糟糟,一直没有心思做完这件事。现在到了年底,再拖就是明年了,如今终于完成,了却一件心事。

《窀穸何处》的作者金学种先生,差不多十一年前和我在新浪博客相遇。我是新手上路,丢了二十多年的中文刚刚捡起来,写的也多是对陈年旧事的回忆,加上一些杂感。金作家对我非常鼓励,在评论栏里也常有思想的交流。几年过后,我们成了知交。

我读过金作家的主要作品,偏爱他的纪实散文,他自己称之为“文化散文”。《窀穸何处》是其中的一篇,也是我觉得适合介绍给英语读者的一篇。“窀穸”这两个字有点生僻,大白话就是坟墓或者阴宅的意思。作者把他个人和家族的故事编织进了中国的大历史中:屈原为什么对楚国的命运绝望,得胜的朝廷为什么要毁坏或者保护前朝的皇陵,蒋介石老家的墓葬经历了怎样的盛衰,毛泽东如何下令把西湖景区的名人墓清除;作者幼年经过坟场看到的散落尸骨发出的荧光,大跃进时大规模毁坟的坟砖如何去修造食堂、垫猪圈,文革中他曾祖的墓地被毁后他怎么去捡遗骨重埋,他的家乡如何禁止土葬如何发明了底板可抽去的重复使用的“棺材”,他年迈的祖母如何硬挺着熬过了“裸埋”的恐怖…。 触目惊心,揭示了人性被扭曲的丑恶和悲哀。这是一部兼有文学性、思想性、可读性的作品。

封面是我小儿子找人设计的,画的是书中的一个场景:作者从被毁掉的墓地扒出四个先祖的遗骨,装进旧木箱,在崎岖的山路上用自行车运到自家的后山,重新入土。设计者Kyla Smith是个年轻姑娘,还在上大学四年级。她根据我给的初步设想,从草图到终稿,修改了八次,直到我们都满意。感谢她的敬业和付出!

希望这本书给英语读者们一个了解中国过去的窗口。(本书通过亚马逊网站在十几个国家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