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9)莫扎特:《伊多美纽》(1780)



莫扎特的天才没人比得上。无论是哪种音乐体裁,经由他的手,都会点石成金。他短暂的一生,除了大量的器乐作品外,还给我们留下了22部歌剧,其中包括意大利正歌剧、喜歌剧,德国民族歌剧等等。正歌剧中,以《伊多美纽(Idomeneo)》、《唐·乔望尼(Don Giovanni)》、和《狄托的仁慈(La Clemenza Tito)》最为出色。


莫扎特(1756-1791

《伊多美纽》被称为“超越正歌剧”(opera seria transcendent ),它不但在艺术水平上超越了其它的正歌剧,剧中人物的深度也超出了他们的生活原型;它对人性的理解和刻画都是独特的。莫扎特当时24岁,不过正如青峰教授所说,我们得把莫扎特的年龄加上20岁才合乎常理。他以不可思议的才华,用六个星期写完了这部歌剧。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一个人就是抄谱子也抄不完,更不用说创作全新的乐谱了。


莫扎特《伊多美纽》的乐谱手稿,可见删除部分。

《伊多美纽》的剧情取材于古希腊荷马史中的一个故事。背景是希腊的克里特岛,在希腊攻下特洛伊十年以后。伊多美纽是克里特岛国的国王,他在从特洛伊回去的海上遇上了风暴;为了求生,他向海神许下诺言,要把上岸以后看到的第一个人作为祭品献给海神。海神答应了,把他送上克里特的沙滩。谁知,当伊多美纽从的沙滩上站起来,第一眼看到的竟是自己离别多年的儿子伊达曼泰(Idamante)。父子相认后,国王深怕自己会杀了儿子,要他远离自己。王子不懂自己哪里冒犯了父亲,以为父亲厌恶自己,内心很痛苦。而父亲一面深爱着儿子,另一面又时刻担心海神要他杀子祭海,受着煎熬。这是父子之间的一条主线。

故事的另一条主线是“三角恋”,而且又是“敌我恋”:特洛伊国的公主伊莉娅(Ilia),战败后沦为奴隶,被运到克里特岛。她途中翻了船,被年轻的王子伊达曼泰救活,俩人坠入情网。她知道希腊是她的敌国,王子是她的仇人,爱上王子就对不起被希腊人杀掉的父母、灭掉的祖国;可是感情上又不能自制地爱着王子;这让伊莉娅十分矛盾,充满了负罪感,不肯接受王子的爱。

而带领希腊灭掉特洛伊的阿伽门农(Agamemnon),有一个女儿伊莱克特拉(Electra)正在克里特避难。阿伽门农征服特洛伊以后回到家,却被他的妻子、海伦的姐姐给杀了;而后伊莱克特拉的哥哥又把母亲杀死,自己也疯掉了。伊莱克特拉也不可救药地热爱着王子伊达曼泰,却得不到王子的回应,差不多也快发狂了。她嫉恨着伊莉娅;得不到王子,她宁愿去死!

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心理和感情,面对着事与愿违的形势。这给莫扎特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他灵活地运用独唱、重唱、合唱,调动交响乐队,以多层次的音乐表现剧情和人物的内心活动。《伊多美纽》里重要的片段都是一气呵成,音乐连贯跌宕,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不再有间隙。如青峰教授所说,只有交响乐大师才能写出这样声乐、器乐水乳交融的歌剧。

《伊多美纽》共有三幕,青峰教授着重介绍了第二幕。为了解除国王的忧虑,他的谋臣建议他派王子坐船护送伊莱克特拉去希腊本土,帮助伊莱克特拉恢复王位;这样一来,王子就可以远离克里特,躲过海神要他偿命的灾难。国王听从了谋臣的计策,命令王子照办;伊莱克特拉高兴极了,以为自己有机会把王子从伊莉娅那里夺过来,但王子却不愿离开伊莉娅,只是父命不得不从。他们在码头告别、众人相送时,忽然海上风云突变,海神派了怪物来兴风作浪,索要命债。众人问“是谁冒犯了海神?”国王挺身承认是他没有履行诺言,也不能履行这诺言;一人做事一人当,宁愿让海神惩罚他。


海边送行


海怪来讨债


多明戈饰演国王伊多美纽
(男星中,多明戈的扮相是数一数二的!)

如前所述,王子在这出戏里是“小生”的角色,由女高音演唱,女扮男装。

请各位欣赏这两段:
三人道别时的重唱,“各表其情”:国王内疚,催王子快走;王子留恋伊莉娅,伊莱克特拉则满怀希望。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3MKciy7nug


国内链接:《伊多美纽》全剧(1983年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实况,帕瓦罗蒂演国王伊多美纽):
第二幕从第59分钟开始。三重唱:93-98分钟,风云突变98-101分钟。

(本文根据Robert Greenberg 教授的讲座《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翻译写成。图片均转自互联网,鸣谢!)

(未完待续)

歌剧欣赏(8)黄金时代,黑暗时代



早期的意大利歌剧都是在宫廷里为贵族演出的;从1630年代开始,歌剧走出了宫廷,开始成为大众娱乐的一种形式。

1747年罗马Teatro Argentina歌剧院场景(现藏于巴黎罗浮宫博物馆)

1640年到1760年,在欧洲是巴洛克(baroque)文化时代。这期间科学、哲学、文学、建筑、美术、音乐等各领域都有重大的发展。器乐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大大提升了音乐的表现力,钢琴就是这时发明的。著名的作曲家有巴赫、维尔瓦底(Vivaldi),亨德尔(Handel),都是古典音乐的大师。

120年内,意大利歌剧经历了她的黄金时代。在大城市如威尼斯、弗罗伦萨、罗马,每年有三个歌剧演季,剧目层出不穷。仅在威尼斯,1640-1700年就出了四百多出歌剧。老百姓花点小钱看歌剧,就像现代人看电影。歌剧院越造越堂皇,布景服装越做越精致,道具机关越做越巧妙,演员们的唱功也越来越高超。有钱人订好一年的包厢,边看戏边请客;没钱的边看戏边聊天;那情景大概和老北京的天桥剧场里磕瓜子扔手巾把子是差不多的。到意大利的游客,怎么着也得去看场歌剧,不然就算白游了。

当时的歌剧,叫做“正歌剧”或“严肃歌剧”(Opera Seria),题材大多是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和历代的帝王将相、英雄美人。在1720年代,有一个名作家梅达斯塔修(Metastasio)把正歌剧作了规范化:开头是三个乐章的序曲,从快到慢再回到快;然后是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进行。主要人物每一幕必有一到两首咏叹调,次要人物全剧有一到两首咏叹调。偶尔有一首二重唱,合唱几乎不用了。咏叹调有5种形式,每一种有其特定的用处。歌剧一般有三幕,接着是尾声高潮,全体演员谢幕,梅达斯塔修自己写的剧本也都严格地遵守这个程式。

这样规范化了的正歌剧,很快就落入陈套。写的人照章办理,观众也预知下文,不会有意外;题材陈旧,和老百姓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因为写得太多太快,剧本越来越粗制滥造,丧失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交替,被人比作“放炮”: 宣叙调装炮弹,装满了让咏叹调来开炮。台上演员耍尽花腔,哗众取宠;台下观众喝酒聊天,拿音乐当背景。所以说正歌剧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歌剧艺术的黑暗时代;这120年间没有一部传世之作就是证明。

这种多而滥的正歌剧,直到1762年才被一个杰出的作曲家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加以改革。在他的歌剧《奥菲欧与尤莉迪琪》中,格鲁克打破常规,经常采用连贯的音乐,又重新启用了合唱,增加了重唱,使正歌剧的面目焕然一新。

格鲁克的这一创新,被莫扎特继承发扬,写出了《伊多美纽(Idomeneo)》那样的巨作。


(本文根据Robert Greenberg 教授的讲座《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翻译写成。图片均转自互联网,鸣谢!)

(未完待续)

歌剧欣赏(7)男高音:成败在此一音




男高音帕瓦罗蒂(1935-2007

和女高音一样,男高音(tenor)也有抒情与戏剧之分。在西欧的歌剧中,一般由男高音领衔男主角;但是在俄国和东欧,男主角通常派给更受青睐的男中音;男高音则退居其次,往往是演反派配角。

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Otello)》,是根据莎士比亚的话剧改编的。其中男主角奥赛罗的唱段是典型的戏剧男高音曲目。戏一开幕,这个孔武有力的部落首领刚刚战胜了土耳其舰队的敌人和海上的风暴,凯旋而归,受到民众的欢迎。奥赛罗唱道:

欢乐吧!土耳其人的骄傲已经葬身海底;
荣耀归于我们,归于天国!
我们的武器和海上的风暴令他们毙命。

短短几句,宣示了奥赛罗的身份、威力、和骄傲。
请欣赏第一幕奥赛罗出场亮相的一段
国内链接《奥赛罗》全剧,本段在第七分半钟至第八分钟: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yODM5NDY0.html

这段唱腔里,男主角有力地唱出了他在全剧的最高音。一般来说,作曲家不会让男高音唱高于C5的音符。C5是比钢琴上的中央Cmiddle C)高八度的音,也叫“高音C”;更高的话,那种振动有可能造成演员内脏受伤,成了“撕心裂肺”的呐喊。但是也有极少数的男高音,能够唱到F5, C5 还要高几个音阶。

帕瓦罗蒂被人称为“高音C之王”,因为他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出这个音符。多数的男高音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每天能够聚集全力唱出的高音C是有限的,所以他们不会拿高音C唱着玩。

20世纪曾经有一位名指挥排演歌剧时,男主角逢到高音就总是轻轻带过;指挥想知道他到底能不能唱好,就一再要他唱出来。最后演员走到乐池对指挥说:“我今天总共还能再唱两个高音 C,您是要我现在用掉呢,还是留到晚上演出的时候再用?”这么一来,指挥哑口无言,只好任由男主角随意了。

唐尼采蒂的歌剧《军中女郎(Fille du Régiment)》有一曲咏叹调“快乐的一天(Ah! mes amis)”,其中有九次唱到高音C,有人称之为男高音的“珠穆朗玛峰”。1972年,帕瓦罗蒂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时,毫不费力就拿下这九个高音;可到了1995年再唱的时候,尽管预先降了半个调,还是唱破了,结果让他的徒弟代演。据说曾有一个歌唱家因为唱不上高音C 、竞争不过年轻演员而自杀了。

对男高音们来说, 高音C既是敲门砖,也是绊脚石,成败在此一音。


《军中女郎》1840年首演

请欣赏这首男高音的试金石

传奇男高音帕瓦罗蒂1972年因演唱快乐的一天而一举成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SXYB_TQjpc

1973年出生的秘鲁男高音弗洛雷兹(Juan Diego Flórez 更厉害他不但在剧中唱下这一段,而且在观众的热烈要求下又唱了一遍,连唱18个高音C登了两次珠峰啊!这段视频精彩,不可错过!

您看完了,能不喜爱这个帅锅男高音吗?

附歌词:

啊,朋友们,多么快乐的一天!
我将在你们的旗下行进。
爱情,它让我晕头转向,
从今却要让我成为英雄。
啊,我是多么幸福,朋友们,
我将在你们的旗下行进。
是的,我为她而呼吸,
她对我的愿望赐予微笑。
这甜蜜的幸福之愿望
震颤了我的心。
啊,朋友们,多么快乐的一天!
我将在你们的旗下行进。
为了我的灵魂,这是什么样的命运!
我得到了她的爱和她的手!
多么幸运的日子!
我成了丈夫和士兵!
(合唱:但是,她爱你吗?)
当然爱,我发誓!
(合唱:你说的当真?)

(本文根据Robert Greenberg 教授的讲座《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翻译写成。图片均转自互联网,鸣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