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使我们有人性》(1): 不寻常的作者



几天前美国东部的一个小学遭到袭击,二十名儿童、六名教师被冷血的凶手枪杀,震惊了全美国。虽然对这个血案的调查还在进行中,目前已经知道:二十岁的凶手从小患有自闭型智障,英语叫做autism;他很聪明,但是没有和人交往的能力,也不具有正常人的情感。上中学时,他是学校关注的对象;不是因为他可能伤害别人,而是因为他可能被别人欺负、成为受害者。不幸的是,这种病人的行为很难预测;更不幸的是,他有一个喜欢收藏枪支、喜欢射击的母亲,常常带他去打靶。精准的枪法加上智障的大脑,是个致命的组合啊!

我要介绍的,是另一位智障患者,一位不寻常的女性。她叫坦普.葛兰丁(Temple Grandin),1947年出生在美国的波士顿,四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因为她那时还不会说话,也不要任何人触碰她。医生断言:这孩子可能一辈子也不会说话,更不能像正常的儿童那样成长;开出的处方是“永久性居住精神病院”。

坦普的母亲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她不相信女儿的病不能治好,费尽了心血教女儿说话,送女儿上学。因为和人相处会让她神经紧张以致失控,坦普不知在学校里经受过多少次冲突和挫折。在高中寄宿学习时,教科学课的老师发现坦普有着惊人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她的记忆是“照相式”的,看一眼就永远不忘。在老师的引导下,坦普爱上了科学。她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喜欢动手做实验,对任何问题都要执着地追根寻源。老师对她说:“坦普,你可以去上大学。去学你热爱的动物科学吧!别怕,每一扇门都通向一个新的世界!”

上大学前的暑假,坦普去了西部姨妈家的牧场。她在牧场干活,和牛、马朝夕相处,感到安心、平静。她发现自己和牛很像:每逢神经紧张、快要失控的时候,只要把自己关在一种关牛的“栅栏”里,四周紧紧地围着木框,仿佛被拥抱住,就会镇定下来,然后又可以去面对人类。她给自己做了一个“拥抱器”,靠着它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又接着做了硕士、博士的科研。她去牧场、斗牛场、屠宰场,观察动物的习性、研究动物和人类的互动;她发现在美国的畜牧业、屠宰业中,有很多不懂动物习性、非人道的行为,不但给动物带来了恐惧和痛苦,而且造成不必要的事故、伤害和经济损失。她说:“大自然是残酷的,但是我们人类不必残酷地对待动物。人类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饲养动物,那么,尊重动物吧”,因为那也是尊重人类自己。

坦普设计的将牛引向屠宰场的通道
窄窄的弯道使牛镇静、放松,避免了事故。
(本图转自互联网)

坦普是美国畜牧业人道化饲养动物的推动者。她设计了屠宰场,让牛不受惊吓地走完最后一段路;她研究牛的心理,让牧牛人用不带威胁性的方法放牛,减少了牛群的踩踏事故;她写文章、写书,讲解动物的行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动物性”,每本书都受到读者好评。她设计的“拥抱器”,帮助其他的自闭症患者找到内心的平静…。坦普如今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教授,经常在各地演讲,帮助人们了解动物,也用她自己的经历帮助人们了解自闭症患者。


坦普.葛兰丁2010年在TED讲坛演讲
(本图转自互联网)
她在2010TED讲坛演讲的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MzNjM4NDEy.html?f=17933691

坦普是一位超人的女性。天生的智障,成了她理解动物心理的天赋,让我这没有残障的人敬佩!

(本图转自互联网)

2009年,坦普.葛兰丁出版了她的《Animals Make Us Human》(姑且译为“动物使我们有人性”)。这本书进了《纽约时报》最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名,让我很是好奇:一个智残的人写的畅销书是什么样的?好在哪里?

假如您和我一样好奇,请听我在这里略作译介吧。

**********************

1994年以前,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里,很少有金钱豹能产仔的。养豹的人绞尽脑汁,想了各种办法让雌豹和雄豹交配,都是“强扭的瓜不甜”,两公母就是不干。 直到1994年,有人发表了一篇在非洲研究野生金钱豹的报告,说在自然环境中,雌豹和雄豹是不“同居”的。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受到启发,也让它们分居,这才使雌豹和雄豹之间产生了吸引力,成功地生儿育女。

《动物让我们有人性》这本书, 写的是许多鲜为人知的动物的情感和习性。原来,动物和人类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作者的目的,是让人们对于动物的“精神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从而知道如何善待动物,包括动物园的动物,农场的动物,以及家养的宠物。

动物和人类的大脑有着同样的基本情感系统,这个系统在大脑的最下方。这些基本情感是什么呢?

1. 寻找、探索: 找食,找“敌人”,找原因,好奇,都属于这一类;
2. 愤怒:从被捕捉后想要挣脱的本能进化而来;
3. 恐惧:肉体的,精神的,社交往来的恐惧;
4. 惊慌:婴儿离开母亲时的恐慌和幼兽离开母兽时的惊慌是一样的;
5. 活力:性欲;
6. 母爱
7. 玩耍

这“七情”,在动物和人类的大脑中都由同样的部位控制着。假如把治疗人的忧郁症的药给动物吃,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1960年,英国政府出钱找专家们就“Intensive Animal Production”写了一个报告。“Intensive Animal Production”的意思是大规模地在非自然环境中饲养动物,供肉食、蛋食之用。这个报告提出了5条动物应有的待遇:

1. 不饥不渴;
2. 没有不舒服的感觉;
3. 没有疼痛,不受伤,不生病;
4. 可以自由地表达正常的行为;
5. 没有恐惧,不紧张。

(我看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连人类的待遇还没有达到这几条呢。)

这五条当中,前三条是生理的,后两条是精神的。生理的比较直截了当,精神的就复杂了。比如,什么是“正常的行为”呢?什么因素会让动物紧张呢?如果人类不了解动物,那就没法做到了。

比如母鸡生蛋时,为什么要躲到一个窝里?在热热闹闹的地方给她一个窝生蛋是不是就满足她的需求了?研究表明,母鸡生蛋的时候,怕她的天敌把蛋抢走,所以要躲起来。因此,要想让母鸡安心生蛋,就要给她一个清静的地方悄悄地生。这样不但是善待了母鸡,也让养鸡人的收获更多;何乐而不为呢?

(未完待续)

少坐一小时,多活21分钟


(本图转自互联网)

电脑一族,上班总是坐的时候多;在美国更是如此:上班坐着,开车也是坐着,加起来还不得每天坐十个小时以上?近来常有医学研究的新闻,说坐多了对健康不好,而且即使每天锻炼也无济于事。今年十月发表的一篇澳洲的研究论文,甚至把久坐的坏处和吸烟相比,说人到25岁以后,每坐一小时,寿命平均减少21.8分钟;而每吸一支烟,寿命平均只减少11分钟(英语报道原文: 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2/10/17/get-up-get-out-dont-sit/)。

这也许有点危言耸听,不过俗话说:“人老腿先衰”,也是有道理的哦!说实话,我倒并不在乎寿命减少些,可是不喜欢老年得病。我的理想是健健康康地度过老年,能旅行,能思考,还能写博。是不是有点贪?

既然有这理想,咱总得为它贡献一点力量哈!所以从年初开始,我每天上班都会站几个小时。公司的电脑桌子是可升降的;调到最高,我就能站在桌前打键盘了。站累了,再坐一会儿。一开始是每次站个把小时,现在每次可以站两三个小时,讲两节课或是站半天柜台应该没问题了。这样算下来,每天比坐着办公多消耗了三、四百个大卡的能量!
周末和晚上,却是另一回事儿,经常在电脑前一坐两三个小时呢。看来家里也需要一张可以站着用的电脑桌。买吧,至少200美元,不值;万一过些日子又有研究说坐着健康,那岂不白花银子了。还是自己动手做一个吧。
风铃做菜不咋地,做工还行。多年前和老公一起自己装修地下室,木工电工泥瓦匠管道工的活都是我俩自己来,家里的工具也是一应俱全。今天休假,咱说干就干。
从半成品开始:花10美元从宜家买了个小方桌;太高了点,得改装一下,桌面最好改成斜的,前后高度差得有5寸。

IKEA Lack Side Table401.042.70 本图来自宜家网站)

量身定做,得锯掉这么多:
前腿
后腿
 桌腿的材料不太皮实,不能用电锯,还是手锯吧。这个锯子可以设定斜角:

把桌腿固定好,一会儿就锯断了:
拿砂纸磨光:

四条腿都锯好了,装到桌面上。锯下来的废料,咱做两个小木片:
用双面胶粘到桌面上,防止计算机下滑:
双面胶

都做好了,架到普通的桌面上:
一个小时以后,我有了站立电脑桌,比我写这篇码字的时间还短! 
朋友,每天少坐一小时,寿命延长21分钟。祝您健康!

注:台式电脑,屏幕和键盘是分开的,尺寸可以参考下图:
(本图转自互联网)



儿子学中文



(本图转自互联网)


读了加拿大博友“爱城悟空”写她辅导两个女儿学中文的故事,真让我汗颜。她咋那么有办法,让孩子们学得乐呵呵的;文学妈妈的才华,被两个文学丫丫继承,多美多浪漫!

对比之下,我对孩子们学中文简直是“放羊”啦:鼓励当然有,强迫从来无;爱学我帮助,不学自承受。有的华人家庭要求孩子在家必须说中文,可我一直狠不下心来立这条规矩;因为我相信“亲子交流”重于“说中文”;假如一定要他们用中文和父母说话,孩子说不出来,干脆不和我们交流了,如何是好?比较下来,我宁愿他们和我“无障碍”地交流;中文说不了,咱退而求其次,用英语也成啊。虽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此失望,可也只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啦。

本地有几个中文学校,一个台湾移民办的、教繁体字,两个大陆移民办的、教简体字。我家两个小子,从小就送去学简体字;每个周末上半天课,用的是国内专为外国人学中文出版的教材,老师也是从本地华人中聘请的,大多有教书的经验。若干年下来,放弃了多少周六的懒觉,孩子们的中文还是说得荒腔走调,斗大的字不识几箩筐,而且“狗熊掰棒子”,边学边丢。进了高二,大儿子就不肯再去中文学校,说是浪费时间。好吧,那可是你自己的决定,咱不勉强,也勉强不来。

谁知上了大学以后,大儿子倒是对学中文有了兴趣。我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时学了,还可以省点学费!”他笑说:“妈妈,你知道的,我总要自己经历过才会得到教训。”命中注定有这样的儿子,还说什么呢?

今年大四,儿子选了中文课。大学课程毕竟比那中文学校的正规、严格,看他花了很多时间,也有了点儿进步。上星期儿子寄来了一篇作文草稿,让我帮他看看有没有语法错误。我一看,忍不住大笑。改了几个错别字,照抄如下:

宝玉和黛玉的故事虽然很老,可是它跟现在的情侣仍然有关。这个故事有三个重要的典型:宝玉,黛玉,和宝钗。宝玉或者要选一个他很爱的女孩(黛玉),或者要选一个社会更接受的女孩(宝钗)。很多现代的爱情故事也有差不多的前提,比如很多好莱坞的电影。这个故事也跟我自己的生活有关,因为我觉得我女朋友有一点像黛玉。她不但很聪明和漂亮,而且也很敏感。她跟黛玉还有一点相似:她们都不爱钱,觉得人生有更重要的东西。

可是她跟黛玉也有区别。我觉得黛玉有点无用。在故事里面,黛玉看到宝玉被打的时候,她没办法帮助他,只在他床边哭。再对比,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女朋友更像宝钗,因为她很会想办法帮助我。比如说,有时候我想不到怎么写一封电子邮件,她很会选择恰当的字让我表达自己。
我的女朋友也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她不但不需要我的帮助完成她自己的任务,而且她经常能帮助我。比如说,我们在一起做编程的项目的时候,有很多次我不懂的东西,她可以教我。这也是她像宝钗的一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像宝钗的女孩比像黛玉的女孩是越来越多了。



我问儿子能不能发到我的博客上?

“哈哈!可以啊,不过写得不太好,只得了85分。”

儿子,写得不好没关系,我开心的是看到你居然知道《红楼梦》,还有一个在你心目中既是黛玉、又是宝钗的女朋友,哈哈!

“冷火鸡式”戒烟


(本图转自互联网)

“假眠者”是我敬重的博友、作家,写出来的文章特耐看。哪怕是记事的散文,也像小说一样峰迴路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前阵子读了他的《戒烟23周年记》,忍俊不住。假眠兄说他有天在朋友家吃饭,那朋友介绍起戒烟的心得:“什么诀窍?真想戒还不是最容易的事?又不需要求别人。你只消想一想,一个连烟都戒不掉的人,还有什么用?”假眠兄一听,和自己赌了气,立马戒烟,一支也不再抽,“除了梦中”。真男子汉也!
这样决断的戒,英语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quit cold turkey;意思是冷火鸡式的戒。据说是因为感恩节的第二天,有现成的冷火鸡可吃,不用下厨,立马可以入口,被拿来比喻不做准备、立竿见影的行动。平常,要是说谁谁谁冷火鸡戒了瘾,人人都知道那是对意志和毅力的挑战。

我念研究生时的导师,是个美籍华人,祖籍四川,后来举家去了台湾,再后来到了美国,再后来当了我的导师。他的个子不高,军人风度,剃了极短的平头,说中文或者说英语都带着四川口音。他的太太是典雅的贤妻良母。每年过圣诞节,他们都要请学生到他家吃火锅。导师喜欢喝酒,我的学长中也有几位海量,陪他尽兴。喝到“眉毛伸”的时候,导师一反平时的严谨,开始天南地北地侃大山。有次侃到他戒烟,那是典型的“冷火鸡”:他不但说戒就戒,而且特地放一包烟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再放一盒在家中书房,随手可取,却就是不取,以证明自己经得起诱惑,让我的一位烟瘾极大、屡戒屡败的学长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的公公在大学教书,年轻时也抽烟。听婆婆说,有次他的实验室失火,究其原因,却是他丢的烟头闷出来的。这次惊吓非同小可,从此再无烟瘾;他的“冷火鸡”是被那场火意外地烤熟的。
我父亲到我这里来过三次,每次半年、一年不等。一来美国,他就冷火鸡戒了烟;一回国,火鸡又热了。他笑说戒烟不难,我都戒过好多次了!最后一次彻底戒掉,是我从美国带了戒烟贴片给他;他一问价钱,说不能辜负女儿的心意,下了决心再也不抽烟。从那以后,他的哮喘得到控制,听力也比从前好多了;虽然不能确认这“老化逆转”和“冷火鸡戒烟”的因果关系,至少是有了让他坚持戒下去的动力。

我弟弟抽烟二十多年,这次来美,也冷火鸡戒了
。他带了一包烟从中国上飞机,到现在还是一包;一开始还时不时地拿出来,隔着烟盒闻闻味儿过过瘾,现在已经彻底断了那个念想。
咱没吸过烟,对“瘾君子”们戒烟的痛苦没有感同身受。要说我有点瘾的,倒是吃零食。每天下班,边做晚饭边找点什么先垫垫肚子;晚上坐在计算机前,无论是读别人的文字还是自己码字,又会有口无心地吃点甜食,曲奇、巧克力,干果、冰激凌。久而久之,体重上升;升到衣服嫌小了,再赶紧节食减肥;减到衣服能穿进去了,就又开始吃零食;周而复始,像悠悠球。如今正处在衣服一半嫌小、一半正好的阶段。
假眠兄说,戒烟也有“形而上”:通过戒烟“获得一种因自我人格的实现而产生的自信。”咱要来试试把他的“戒烟形而上”推广到戒甜食,看看能不能不再做“悠悠球”。按他的经验,我只消想一想,“一个连甜食都戒不掉的人,还有什么用?”那冰激凌立马就会从我的欲望中消失,哈哈!

(本图转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