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学中文



(本图转自互联网)


读了加拿大博友“爱城悟空”写她辅导两个女儿学中文的故事,真让我汗颜。她咋那么有办法,让孩子们学得乐呵呵的;文学妈妈的才华,被两个文学丫丫继承,多美多浪漫!

对比之下,我对孩子们学中文简直是“放羊”啦:鼓励当然有,强迫从来无;爱学我帮助,不学自承受。有的华人家庭要求孩子在家必须说中文,可我一直狠不下心来立这条规矩;因为我相信“亲子交流”重于“说中文”;假如一定要他们用中文和父母说话,孩子说不出来,干脆不和我们交流了,如何是好?比较下来,我宁愿他们和我“无障碍”地交流;中文说不了,咱退而求其次,用英语也成啊。虽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此失望,可也只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啦。

本地有几个中文学校,一个台湾移民办的、教繁体字,两个大陆移民办的、教简体字。我家两个小子,从小就送去学简体字;每个周末上半天课,用的是国内专为外国人学中文出版的教材,老师也是从本地华人中聘请的,大多有教书的经验。若干年下来,放弃了多少周六的懒觉,孩子们的中文还是说得荒腔走调,斗大的字不识几箩筐,而且“狗熊掰棒子”,边学边丢。进了高二,大儿子就不肯再去中文学校,说是浪费时间。好吧,那可是你自己的决定,咱不勉强,也勉强不来。

谁知上了大学以后,大儿子倒是对学中文有了兴趣。我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那时学了,还可以省点学费!”他笑说:“妈妈,你知道的,我总要自己经历过才会得到教训。”命中注定有这样的儿子,还说什么呢?

今年大四,儿子选了中文课。大学课程毕竟比那中文学校的正规、严格,看他花了很多时间,也有了点儿进步。上星期儿子寄来了一篇作文草稿,让我帮他看看有没有语法错误。我一看,忍不住大笑。改了几个错别字,照抄如下:

宝玉和黛玉的故事虽然很老,可是它跟现在的情侣仍然有关。这个故事有三个重要的典型:宝玉,黛玉,和宝钗。宝玉或者要选一个他很爱的女孩(黛玉),或者要选一个社会更接受的女孩(宝钗)。很多现代的爱情故事也有差不多的前提,比如很多好莱坞的电影。这个故事也跟我自己的生活有关,因为我觉得我女朋友有一点像黛玉。她不但很聪明和漂亮,而且也很敏感。她跟黛玉还有一点相似:她们都不爱钱,觉得人生有更重要的东西。

可是她跟黛玉也有区别。我觉得黛玉有点无用。在故事里面,黛玉看到宝玉被打的时候,她没办法帮助他,只在他床边哭。再对比,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女朋友更像宝钗,因为她很会想办法帮助我。比如说,有时候我想不到怎么写一封电子邮件,她很会选择恰当的字让我表达自己。
我的女朋友也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她不但不需要我的帮助完成她自己的任务,而且她经常能帮助我。比如说,我们在一起做编程的项目的时候,有很多次我不懂的东西,她可以教我。这也是她像宝钗的一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像宝钗的女孩比像黛玉的女孩是越来越多了。



我问儿子能不能发到我的博客上?

“哈哈!可以啊,不过写得不太好,只得了85分。”

儿子,写得不好没关系,我开心的是看到你居然知道《红楼梦》,还有一个在你心目中既是黛玉、又是宝钗的女朋友,哈哈!

“冷火鸡式”戒烟


(本图转自互联网)

“假眠者”是我敬重的博友、作家,写出来的文章特耐看。哪怕是记事的散文,也像小说一样峰迴路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前阵子读了他的《戒烟23周年记》,忍俊不住。假眠兄说他有天在朋友家吃饭,那朋友介绍起戒烟的心得:“什么诀窍?真想戒还不是最容易的事?又不需要求别人。你只消想一想,一个连烟都戒不掉的人,还有什么用?”假眠兄一听,和自己赌了气,立马戒烟,一支也不再抽,“除了梦中”。真男子汉也!
这样决断的戒,英语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quit cold turkey;意思是冷火鸡式的戒。据说是因为感恩节的第二天,有现成的冷火鸡可吃,不用下厨,立马可以入口,被拿来比喻不做准备、立竿见影的行动。平常,要是说谁谁谁冷火鸡戒了瘾,人人都知道那是对意志和毅力的挑战。

我念研究生时的导师,是个美籍华人,祖籍四川,后来举家去了台湾,再后来到了美国,再后来当了我的导师。他的个子不高,军人风度,剃了极短的平头,说中文或者说英语都带着四川口音。他的太太是典雅的贤妻良母。每年过圣诞节,他们都要请学生到他家吃火锅。导师喜欢喝酒,我的学长中也有几位海量,陪他尽兴。喝到“眉毛伸”的时候,导师一反平时的严谨,开始天南地北地侃大山。有次侃到他戒烟,那是典型的“冷火鸡”:他不但说戒就戒,而且特地放一包烟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再放一盒在家中书房,随手可取,却就是不取,以证明自己经得起诱惑,让我的一位烟瘾极大、屡戒屡败的学长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的公公在大学教书,年轻时也抽烟。听婆婆说,有次他的实验室失火,究其原因,却是他丢的烟头闷出来的。这次惊吓非同小可,从此再无烟瘾;他的“冷火鸡”是被那场火意外地烤熟的。
我父亲到我这里来过三次,每次半年、一年不等。一来美国,他就冷火鸡戒了烟;一回国,火鸡又热了。他笑说戒烟不难,我都戒过好多次了!最后一次彻底戒掉,是我从美国带了戒烟贴片给他;他一问价钱,说不能辜负女儿的心意,下了决心再也不抽烟。从那以后,他的哮喘得到控制,听力也比从前好多了;虽然不能确认这“老化逆转”和“冷火鸡戒烟”的因果关系,至少是有了让他坚持戒下去的动力。

我弟弟抽烟二十多年,这次来美,也冷火鸡戒了
。他带了一包烟从中国上飞机,到现在还是一包;一开始还时不时地拿出来,隔着烟盒闻闻味儿过过瘾,现在已经彻底断了那个念想。
咱没吸过烟,对“瘾君子”们戒烟的痛苦没有感同身受。要说我有点瘾的,倒是吃零食。每天下班,边做晚饭边找点什么先垫垫肚子;晚上坐在计算机前,无论是读别人的文字还是自己码字,又会有口无心地吃点甜食,曲奇、巧克力,干果、冰激凌。久而久之,体重上升;升到衣服嫌小了,再赶紧节食减肥;减到衣服能穿进去了,就又开始吃零食;周而复始,像悠悠球。如今正处在衣服一半嫌小、一半正好的阶段。
假眠兄说,戒烟也有“形而上”:通过戒烟“获得一种因自我人格的实现而产生的自信。”咱要来试试把他的“戒烟形而上”推广到戒甜食,看看能不能不再做“悠悠球”。按他的经验,我只消想一想,“一个连甜食都戒不掉的人,还有什么用?”那冰激凌立马就会从我的欲望中消失,哈哈!

(本图转自互联网)

公司破产的那些天



(本图转自互联网)
   

看了新出的DVD《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感触良多。影片以纪实的方法,重现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雷曼兄弟”的倒闭,AIG、两房债卷的贬值,议会围绕是否救市的斗争,信用的冻结,实体经济濒于瘫痪…,连锁反应,一损俱损,像是比桑迪更大的飓风,排山倒海地冲击着全美以至全球的经济;又像一列列多米诺骨牌,从华尔街向寻常百姓的家里推进。 

那场飓风中的一波,那些骨牌中的一张,冲倒了我所在的汽车公司。一方面,失业的和害怕失业的民众不再买车,美国汽车市场的年销售量从2007年的一千六百多万辆下降到2008年的九百万辆,公司的收入砍去了一半;另一方面,汽车工业需要大量资金运作,而银行收紧银根,公司贷不到款,每天现金大出血,眼看着财政就要维持不下去了。公司管理高层一直采取鸵鸟政策,相信政府会贷款给公司,帮助度过这个难关,没想到布什政府和议会不肯轻易贷款。等到弹尽粮绝了,才不得已申请破产重组。而那时奥巴马已经上台;派了几个精明人组成了一个“特派队”进驻公司,主持破产重组。 

所谓“破产重组”,说到底就是合法“赖账”。一旦进入破产程序,股东们手上的股票就成了废纸一张;公司欠别人的钱就可以暂时不还,要和债主们协商是还一部分,推迟还,还是彻底不认账。工厂可以关闭,品牌可以卖掉,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可以削减,董事和高管可以重新任命,白领可以裁员…,如此等等。目的是“金蝉脱壳”,减少负债和结构性开支,让重组后的公司有可能生存下去。这是起死回生的唯一途径。

从字面上看,破产重组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可是它的每一步,都面临着各方利益的尖锐冲突。代表债主的投资银行,代表蓝领的工会,代表纳税人的“特派队”,各自要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谈了一轮又一轮,进两步退一步或是进一步退两步;局内人打得针锋相对,局外人看着七嘴八舌。

在这漩涡中最无能为力的,是白领技术人员。我们既没有工会代言,也没有合同保障。一旦被裁,我们领几个月的失业救济,另找职业。那段时间,我们白领人心惶惶,等待着“另一只鞋掉下来”。如今翻看三年前的笔记,公司破产的情景历历在目,贴出来作个纪念吧。 


吉姆

我工作部门的主任是个美国人,名叫吉姆,2009年他刚满55岁。吉姆大学本科毕业,在公司做了多年的主管。我和他认识,是在1993年。那时我在另一个部门,但是分管他的部门的产品可靠性,所以也去出席他的“干部会”,为他做事。后来他做副总工程师的时候,又让我去给他解决一个生产线上的紧急问题。2000年,他来我们部门做主管。 

吉姆对员工很好,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有了成绩他倍加赞扬,另一方面又常常向我们提出挑战,鼓励我们去解决难题。他平易近人,从来没有架子。有时间他会到我们的办公室看看孩子们的照片,问问家人的情况,也谈谈他的女儿们。我们有什么工作上的问题找他,给他发个“伊妹儿”,他总是亲自来找我们,谈清楚了为止。多年来,我们也习惯了他的关心。 

这次公司裁员,我们部门要减员40%,也包括一些主管。 在这种形势下,吉姆选择了提前退休。但在退休之前,他竭尽全力为手下的员工想办法,看能不能在公司内部找到要人的部门调过去,尽量减少失业的人数。他为我们大家所做的努力,使我们深受感动。 

吉姆临走前,和我聊了一会。他说他的感觉是泰坦尼号快要沉了,他有幸坐上了救生船,却把妇女和小孩留在了泰坦尼号上,不安于心... 


老吕

公司有一位中国来的同事老吕,裁员时也选择了退休。他是吉林大学毕业的,在国内汽车行业工作了20年,又在美国工作了30年。他说已经在南方一个大学里注了册,退休以后去修音乐和传教的课程。这两件都是他的热情所在,不过我是到了他退休的时候才知道的。 

老吕走后的一个月,每天在我们的“咖啡站”都能见到一盒点心或是一罐果汁,让大家享用。旁边放着一张纸,写着他的名字。原来是他托了另一位同事,每天替他买一样礼物给大家,意思是说他惦记着我们。 

他的真诚,使我们感到温暖,特别是在那样严酷的情势下。回想起来,我们同在一个部门几年,也就是那一年才对他有所了解。可惜刚交了朋友,就分手了。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想我们一定会成为更好的朋友。 


老印 

同组有个印度同事,一直让我头疼。他参加我负责的一个课题,可干活总是拖拖拉拉,从来没有按时完成过。我想了各种办法鼓励、帮助、督促,也毫无效果。他最擅长的是聊天:印度的宗教、哲学、风俗,他都侃得一套一套的;假如在咖啡站碰到他,非得被他拉住聊到我不得不告辞为止。也许他生来就是喜欢“形而上”的,对于“形而下”的事既不上心,也不着急,悠哉游哉,真让人觉得他选错了行当! 

公司裁员40%的消息一出,我们心里都在想:他这次大概逃不掉了。可第一波裁员的名单里并没有他,我们也为他松了口气,因为他太太当时正怀孕待产,假如他在这个节骨眼上失业,那就比较严重了。可是过了两天,他却来和我告别,说他选择辞职了,而且满脸的轻松快乐。他说太太要生孩子,他正好在家照料;孩子生出来,太太有工作,他可以在家当“奶爸”。“工作嘛,等经济好一些再找吧,没问题的。”

我惊讶之余,不得不佩服他的潇洒。凡事放得下的人,又何尝不是有福的? 


君子 

20094月底,是公司的“黑色周”。 

整个一星期,公司不同部门都在裁人。我们部门不知什么缘故,这次损失惨重,尤其是技术人员。裁的裁,降级的降级,但是管理层安然无恙。 

走掉的四个人,全是技术级别最高的人才。升到那个级别不容易,说让走,老板谈几分钟套话,签个字,再给几分钟收拾东西,就被保安送出门。我那天不在公司,第二天才知道,实在寒心。看着那么优秀的人这样离开公司,咱也免不了“兔死狐悲”。刚退休的主任就曾经评论:若干年以后,也许商学院的教材会把这个教训写进去:“该汽车公司之败,败在不会用人。” 

四个人中有一个来自台湾的华人,和我的工作关系最近。这位先生真正是有涵养的君子,脾气极好,待人宽容,处理事情也很冷静。他走后,我和他通过两次电话,他毫无怨言,反而鼓励我不要因为他的结局而泄气;这让我很感慨。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保存,我信。 

人的风骨,是在逆境中显示的。 

———————————————————— 

三年多过去了。吉姆退休后被一家汽车部件公司聘做顾问,做得很开心,前不久还见过他,除了胖了些,没什么变化;老吕一直没有消息,想来学音乐、学传教忙得不亦乐乎;潇洒的老印不知有没有过足“奶爸瘾”;“君子”后来去加州的Tesla参加研制高档电动车,当了撞车安全方面的主管,胜任愉快。


《大而不倒》的视频链接:http://v.pps.tv/play_31H48P.html

扫地的“质量控制”



西方有句谚语:“假如你手上只有榔头,那你看啥都像是钉子。”(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这谚语深层的意思咱先不谈,那字面上是说:一个人擅长做什么,就总看到做什么的机会。比如牙医总看到人家的牙齿不整齐,园丁总看到人家花园里的杂草没拔干净,检查官总看到人家博文里的“敏感词”欠删,, 就都属于这类“职业病”吧?

(本图转自互联网)

咱的工作和提高汽车质量有关,您可以猜想到我的职业病是什么。昨儿个,十二岁的小侄子洋洋一时高兴,要帮我打扫厨房。咱家厨房地上铺的是白瓷砖,用拖把前先得把“固体垃圾”扫干净。洋洋拿着扫帚,左一撇,右一捺,跟“散财童子”似的舞来舞去,很带劲。我一看,忍不住犯了职业病,要教他“质量控制”:
“洋洋,你知道扫地的目的是什么啊?”
“啊?”洋洋瞪着眼睛看我。
“扫地啊,是为了把脏东西扫到垃圾桶里。”
“噢!”明白了。
“你先得看得到脏东西在哪儿。找找看,哪里脏?”
“我看不见。”洋洋的眼睛有点散光,没戴着眼镜。
“那你去戴上眼镜再来扫地吧。”蹬蹬蹬,把小眼镜找出来戴上。
“看到了吗?”
“看到了。这儿脏。”洋洋踩了一块瓷砖。
“那好。再看看怎么样才叫干净了。你说哪里干净?”
洋洋找到一块还算干净的瓷砖。
“好。扫地啊,就要把脏东西扫到一堆或者两堆 你自己决定要多少堆,然后用箕装到垃圾桶里。姑姑不管你怎么扫,不过扫完了要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干净了。不干净的话,还要再扫,一直扫到干净为止,好不好?
“好。”姑姑忙别的去了,洋洋接着扫地。
我很得意:咱这是用了质量控制的理念:首先定了质量标准,怎么样是干净;其次用了测量仪器(眼镜)和手段(视觉辨别);再加上技术培训,还让他自己时不时地按样本检验,应该不成问题了,呵呵!
晚饭前问了洋洋的妈:
“洋洋的地扫得怎么样?”等着听好消息。
“嗨,他扫完了我又扫了一遍。”—— 哈哈!
看来“检验”这道工序,洋洋还没学会。不过这“自我检验”的能力,是要经过培养练习的。咱们大人尚且不一定能做到呢,所以才需要独立的监察部门,像美国的联邦调查局之类的,可以去检验中情局的局长。(两天前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因为他的婚外情被联邦调查局发现,正在接受调查呢。)
又扯远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