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锅盖面




镇江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当年乾隆皇帝大老远地从北京坐龙船下江南六次,每次都在镇江停留,游山逛水,题联写字,吃喝玩乐。这一带流传着乾隆的不少轶事,包括他在五条街微服私访,因“骚扰”一个美女,被她打了一巴掌后,恨恨地骂着“穷山恶水,泼妇刁民”,很有点“酸葡萄心理”。不过,这个风流皇帝,也让镇江锅盖面出了名。
说的是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在西津渡穿着便服上了岸,带着一名随从来到张家面店,一迭声地催着要吃面。店主是夫妇俩,那天正好开张得晚,男的心急火燎地“跳面”、切面,女的手忙脚乱地下面、熬汁、做浇头。忙中出乱,张嫂子把小锅盖扔到了大面锅里。谁知面做出来,饥肠辘辘的乾隆吃了,直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到厨房去看那面是怎么做出来的;却见小锅盖漂在一大锅面汤里,恍然大悟,说原来是锅盖的味儿好啊!
这故事是真是假咱不知道,不过,如今在西津渡临江的路边,倒有一家“镇江锅盖面品鉴馆”。您要是想看看这面是咋整的,咋吃的,这儿是个不错的选择。


张果老也喜欢吃?

镇江锅盖面的工艺,有几个特别的地方:
第一,那面不是擀出来的,而是“跳”出来的;擀面用手,跳面却是“全身运动”:一根竹杠子,一头拴在案板上,另一头在跳面人的屁股下,面团搁在案板上被那杠子压着。跳面的人边走边跳边压面,每跳一次杠子就向前挪一点,一直到他把面都压过一遍;如此反复多次,面被压得薄薄的,然后才切;据说这么跳出来的面吃着更有咬嚼。
跳面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不是街上随便找个人来就能对付的。品鉴馆每天有跳面表演,可惜我们那天错过了时间,只看到视频。从网上找来这张,意思一下:

(本图来自bbs.lotour.com,感谢原作者!)

切面:宽窄粗细总相宜

第二,下面用大锅,锅盖却是个小个头,只盖住面汤的一半都不到。锅盖是木头的,浮在面汤上,省了开锅、盖锅的麻烦,那面汤也绝不会“濮出来”。扔一团面进去,煮一会儿再拿长长的筷子给扒拉到小竹篓子里沥过水,清清爽爽,不粘不烂。

小锅盖,大角色

第三,熬酱油汁。镇江的酱油是出了名的好(可惜在我这里的中国店里找不到),再配上葱姜、虾籽等十几种佐料,拿小火熬成汁,那就别提多好吃啦!虽然您可以选择吃白汤面,我可是绝对要红汤的!
这几样只是最基本的,您还可以选择浇头和配菜,比如“水晶崤肉”(又作肴肉)。镇江崤肉据说是“八仙”之一张果老下酒的最爱,用猪蹄膀加盐、花椒和硝粉腌制。煮熟以后,用重东西压着冷却,连皮肉之间的一层肥肉也被压得紧紧的,不再有松泡泡的油腻感。硝给咸肉加上了红色,而且有特别的香味儿。可惜它也致癌,所以现在做崤肉已经不用硝了;那肉也不如从前的好吃。
我小时候常看外婆做崤肉。每年刚进腊月,外婆会起大早去菜场肉案子买上一大块后蹄膀,回来洗净去了骨头,抹上炒得香香的花椒盐和硝粉,放在一个陶瓷盆里,再用一块平底石头压住。等过年的时候,那块肉腌入了味,外婆把它煮得烂烂的,皮朝下放在一个大盘子里,然后再用平底石头压着过夜。第二天一切盘,就是晶莹剔透、像红玛瑙似的崤肉啦!这一年吃一次的稀罕东西,成了我们儿时过年的念想。直到现在,每忆起过年,眼前就会有外婆做的崤肉,开始口舌生津了

(本图转自互联网,鸣谢!)
吃崤肉和吃螃蟹一样,得蘸醋。镇江香醋的有名咱不用说了;我敢打赌,美国的每一家中国店都有得卖。崤肉要是没有镇江醋拎着,吃起来绝对不得要领,就好像有天无云、有月无星、有花无蝶、有水无榭,缺那么点味儿。
真正的醋坛子

锅盖面妙在它可以做成“阳春白雪”,也可以做成“下里巴人”;皇上吃得,脚夫也吃得,而且老少咸宜,荤素皆可。吃一顿锅盖面,您可以品尝到咱家乡饮食的精华。假如您赶上九、十月份下江南,还可以再尝一客蟹黄汤包,那就更是吃得不想走啦!

老少咸宜







梦三则





长这么大,没断过做梦;有好梦,也有噩梦;奇怪的是,好梦都不记得了,能记着的都是不好的,特别是那些还没做完就吓醒了的;更奇怪的是,梦也会重复,或者是大同小异地重复。算来重复得最多的有三个:

第一个是小时候常做的:找厕所。无论那之前是在哪个梦乡里,忽然就要上厕所。急得到处找:穿过大街小巷,田野山洼,就是找不着。或者好不容易找着了,正要方便,忽然发现不对,厕所怎么变成了自己的床?这样折腾了N次,最后终于醒来,庆幸自己没有真的在梦里找到…

第二个是上大学以后常做的:临考试了,忽然发现没有做准备。怎么回事?老师说要考试了吗?完全没有印象啊!拿到卷子,怎么一道题也看不懂?“完了,这下当掉了!”急醒了,却还半梦着,糊里糊涂地在想考题。几分钟过后,才明白那只是梦幻世界的虚拟考试,庆幸之余又着实好笑。这是考试“烤糊了”拉下的后遗症,直到如今也还时不时地温习…

第三个是外婆过世后常做的: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外婆在骂我。骂的话语含混不清,只记得她指着我的脸,骂得我不知怎么办。醒来以后黯然神伤,脸上挂着温热的泪。

我从小是亲爱的外婆带大的;因为没有父亲,一直被她格外地宠着。外婆的家是我温暖的窝,为我遮去了风吹雨打。她从没对我说过重话,更别说骂了。我出国那年,外婆已经七十多岁。告别时,她捉着我的手,看着比她高出一截的我说:“等你下次回来,外婆不知道还见不见得到了!”

谁知那一别竟是永诀。冬天的一场重感冒转成了肺炎,她老人家不治而逝。我收到母亲寄到美国的信时,外婆的后事已经料理好了。她老人家生前最疼爱的外孙女,却隔着千重水、万重山,没能送她一程,情何以堪?

那以后,我就常梦见外婆骂我。尽管理智上知道她不会怪罪我,可潜意识中一定有着深深的内疚,让我的梦魂不安。

外婆去世多年后,我终于回国探亲,去给她老人家扫墓。母亲陪我带着孩子们,在外婆的墓前放上一束花。母亲断断续续地告诉外婆,我们去看她老人家了。我在坟前长跪不起,泪流满面,默默地念着:原谅我,外婆!

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梦见过外婆。

教育视点: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挑上这个题目,不是因为我知道它的答案,而是因为它很重要,值得讨论。中国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凡事必须付诸实施。可是在付诸实施之前,得先仔细审视一下目标;假如目标定得不对,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越走越错了。英语有句俗话: “Do the right thing ,and do it right”。 意思是说,先确定你要做的事是正确的,再考虑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做。假如用最有效的方法去做一件错事,那只会加速失败。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个显而易见、无争议的答案是培养谋生的技能,如识文断字、物理数学等。但是除此以外,教育显然还要培养人的品性;至于什么样的品性,相信朋友们会有多种答案。大家常说的培养“大写的人”,“有人格的人”,“有担当的人”,“和谐的人”,“情商高的人”,我觉得都很好,但作为定义也都过于笼统。
前阵子听一位在国内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感叹:“中国人太多,太难管了。”可是我想,任何一个社会,假如是少数人在“管”多数人,那一定是不稳定、不合理、“难管”的。人民的高度自治才是长治久安之策;而一个社会培养的人能不能自治,是考验教育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我这样的想法,听上去也许像天方夜谭。可是朋友,教育是“百年树人”的长远事业;我们今天的思维方法,反映了过去百年来中国人所受的教育;而今天的教育,当为将来的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一百年后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公民呢?咱当然不能预知,只能想象一番了,也请各位和咱一起想象。
假定一百年后,公民有了言论的自由、选举自己政府的权利、和监督自己政府的权力。法律详细而全面,无论职位、财富如何,人人必须守法。对于不合理的法律,也有合法的途径进行修改。社会建立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出身的不同,不影响人们受教育、求发展的机遇。人们尊重彼此的自由,能容忍不同的政见,会提出自己的诉求,也能协商妥协、求同存异。这样的社会并不是风平浪静的“乌托邦”,而是各种社会势力的动态平衡。
这样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民呢?咱来试试这填充题:
  • 有独立的人格;自尊,也尊重别人的权利。
无论贫富,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必须行使自己的公民权;不自卑,也不畏权势。他们能容忍不同的意见,因为他们明白,“限制思想自由”是一把双刃剑,能用来砍掉“异端”,也能用来砍掉自己的理想。人权,当然有赖于制度的保障,但是更有赖于每个公民的维护。
多年前,一些“民主人士”流亡到海外,当他们遇到海外华人的不同意见时,本能地破口大骂,希望别人都闭嘴。不禁令人感慨:“民主”,不单是对别人的诉求,也包括了对自己权利的约束啊!
  • 讲诚信,守契约,追求真理。
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社会运作的基石;没有诚信,任何社会准则都将失去衡量的尺度,也就没有了社会的进步,更不要说科学的进步。守契约,包括遵守法律。追求真理,才能逐步接近真理。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咱就不罗嗦了。
  • 独立思考、有主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听话”、“驯服”、“人云亦云”,不应是教育的目标。未来的公民要能分辨是非、监督社会的运行,没有思辨的能力会是很大的残障。
前阵子奥运会,有些运动员因为“假比赛”而受罚;很多人大呼不公,认为运动员是听了教练的指导,不该受罚。可从另一方面看,这些运动员都是成年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确实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是吗?
  • 有参与公众事务的意识和能力,有法律知识。高度自治的社会,有赖于公民的参与。暴露社会矛盾、表达民意、辩论探讨、协商解决,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众有意识的参加。一个没有公众广泛参与运作的社会,就只能退回到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了。
这样的未来社会并非空中阁楼。它不依赖于每个公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需要公民去做苦行僧。它承认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靠平衡众多个体的诉求来达到社会的公正和稳定。当然,这样的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奴性和愚昧是不能兼容的。培养高度自治社会所需要的思维的独立性和理性,在我看来应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目标。

风铃一己之见,欢迎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