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最重视教育的族群是犹太裔、华裔和印度裔。撇开犹太裔不谈(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咱的不同),印度和中国这两个东方古国的教育理念是挺相近的。咱老中鼓励孩子在功课上“争上游”,那老印家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乘法口诀,咱们教孩子背到9乘9,而老印是背到20乘20。咱们的孩子去课后的数学“加强班”,老印送孩子去“超加强班”还不够,据说在家开派对也让孩子们比赛做算术。凡是华裔和印裔学生多的学校,课业上名列前茅的大多是他们。美国的老师们,本来就以鼓励为主;这些学业不错的孩子们,当然更是信心满满。
我的一个印度同事有次和我聊天,谈起孩子的教育。他说,“我儿子自以为他什么都能做,真让我担心。”他儿子当时在上高中。
我说,“好啊,有自信是好事啊!”
他摇摇头,苦笑一下:“嗨,那是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美国老师给他太多的鼓励;可我知道他的真实能力。”
我听他讲完,笑说:“你不用担心,现实会修正他对自己的估计。他将来走进社会工作的时候就知道了。气可鼓而不可泄啊!”同事莞尔。
自信,是对自己能力的相信。我认为,人有了自信才可能成功。无论做什么,假如没有自信,那是未战先败,更不用说“愈挫愈勇”了。
不信的话,看一看得了忧郁症的人就知道了。我曾经亲眼见到能力很强的人,因为得了忧郁症,对自己顿生怀疑;昨天还能做得很好的事,今天忽然觉得做不了;因为觉得做不了,就不去做,也就真的做不了啦。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是朋友,在您自己的经历中,是否曾经因为信心不足而放弃机会?或是因为信心不足而功亏一篑?
我认为,我们家长要做孩子的后盾,支持他们的理想,鼓励他们的自信。如果他们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到了实践中会碰钉子,会遇到外界的压力;他们也许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在挫折下丧失勇气。这时,我们更是他们的城堡,是他们疗伤的地方,恢复信心的地方,修改计划、重整旗鼓的地方。他们需要理解和鼓励,需要睿智的顾问,而不是泼冷水、吹冷风的父母。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我那位印度同事类似。父母总怕孩子过分自信,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将来遇到现实会受到挫折。这个担心当然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原因,总是给孩子泼冷水,使他们失去自信,不敢去尝试没做过的事,那是对他们人生的极大限制。
其实,“有自信”和“过分自信”是两码事。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强项和弱点,找到克服的方法或是扬长避短的策略。这要求我们了解孩子,看到他们的潜力,做他们的朋友和老师,引导他们不断挑战自己,一步一步地增强自信心。我们对孩子的鼓励,不应该停留在空泛的“你是个好孩子”上,而应该具体、实事求是、有分寸。比如肯定孩子说的某句话,做的某件事,具备的某种能力,并且告诉他们好在哪里。
“有自信”和“自大”也是两回事。前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后者是不相信别人也有能力。一个成熟的人,应该自信却不自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不卑不亢”。想让孩子避免“自大”,就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别人也有能力,有长处,甚至有可以弥补自己短处的长处。不过,我相信“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家长首先要尊重别人的孩子,指出他们的优点,鼓励孩子们互相学习。假如我们这样做了,孩子们也会互相尊重的。反过来,处处拿自己孩子炫耀的家长,其实是在助长孩子的“自大”。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许您的孩子在学校不出色、没人注意,但这不应妨碍您对孩子的爱和信心。相信他,他也就会相信自己。这世界上让孩子们失去信心的因素很多,但不应该是身为家长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