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转自互联网 |
植物的生长,是需要空间的。在石缝中受着挤压而艰难生长的树,也许合适供人观赏,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材。人和植物一样,也需要成长的空间。
去年读过美国一个机构所作的调查报告,跟踪高中生们日后在社会上是否“成功”。调查的结果很有意思:在高中非常亮眼、出人头地的学生,到了社会上虽然不乏出类拔萃者,但其总体的表现却是平平;另一方面,被人看不起、受到同学歧视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一般也处于劣势,无所作为;反倒是平平常常、不起眼的孩子们,
到了社会上能够发挥潜能,颇有成就。这个结果令人跌破眼镜,值得教育者和家长们深思。【注】
主持调查的专家们认为,是宽松的环境给了“中不溜”的孩子们特殊的成长优势。
为什么在学校很亮眼的孩子们到了社会上常常不能保持他们的优势呢?其中的原因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也许是太顺利的孩子经不起现实中的挫折,或是他们感到更高的期待而压力太大,或是经历了被人追捧以后觉得不过如此、不再有动力... 外界对他们的期许成了约束他们成长的无形的“石缝”。
而在中学被同学歧视的孩子,自尊心、自信心都受到严重的伤害,容易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也很难得到自由发展。这些孩子的负面经历,同样给他们筑起了心墙,限制了他们的成长空间。
“中不溜”的孩子们,没人时时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没人苛求他们,来自外界的压力最小。他们的缺点往往得到宽容,优点则可能受到鼓励,因而有更多的空间追求自己的理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更会选择探索和实验,不怕犯些小错误,从中得到了锻炼。他们到了社会上,反而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后发制人”,或者说是“有后劲”。
当然,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必须提供各种发展机会,使各种人才都可能成功。在这样的社会里,“输在起跑线上”不一定意味着“输在终点”。
为什么选择高中生来作跟踪,而不是更早呢?我的看法是高中阶段是绝大多数孩子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段,高中的经历会影响他们的立志与自我定位。
由此看来,孩子在中学优秀与否,并不能“定终身”。作为家长,要看长远一些,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假以时日和栽培,不起眼的“中不溜”是能长成栋梁之材的。
【注】此文发出以后,有几位朋友指出中国几年前也有类似的调查,结论是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群体更成功。如果这是真的,那就更有意思了。国内的调查,是看学习成绩的,以分数来划分,不包括学生的其他素质如领导能力、“情 商”等。而美国高中亮眼的学生,一般是很活跃、高“情商”的,也大都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即使是这样的学生,走上社会后的表现也不如“中不溜”的学生,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