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地国家公园的西邻是“水牛沟国家草原”。行前在地图上就看到它,但我并没有在意:草原嘛,不管是国家的还是私人的,就是一片草,放牛放马的,算不上特别的风景哈。没想到那天进入坏地之前,先看到“国家草原访客中心”的路牌。于是顺便拐了进去,看看它为啥叫“国家草原”。
在中国,土地都是国家的,草原当然没有私人的一说。而美国大多数的土地都是私有的,国家公园、国家森林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由政府向私人买下来的。为啥要保护呢?想来国家公园是保护独特的风景,国家森林是为了防止过多的伐木。那国家草原是为了保护草吗?什么草值得这样保护?我很好奇。
在访客中心看了小电影,才知道这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一个特大工程。
美国东部有阿普拉齐亚山脉,西部有落基山脉,两个山脉之间夹着一大片平原。这平原上靠东的是美国的粮仓,比如俄亥俄、密苏里、堪萨斯和爱欧华州。那里水源充足,气候也适宜长庄稼,可以说是种啥长啥。大平原靠西的那一块却是砂多水少,气候极端,比如从德克萨斯州一直向北到美加边境的蒙大拿、北德柯达、怀俄明州。
大平原上自古就长了草,游牧的印第安人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里买下了这一大块地,随后开始了对西部的勘察和开发。从1862年起,美国通过了几个“宅地法”,把西部的土地赠送给在那里安家落户的开发者,只要他们好好地利用土地,别让它荒着。新“地主”们把原先的草地翻了,改种庄稼。不过他们很快发现,这里种庄稼要靠老天爷:雨水多的年份没问题,遇到干旱可就没辙了。加上冬季的寒冷、平原上的风暴,并不是他们理想中的田园。
1929年美国的股市崩盘,带来了之后十年的经济萧条。在大平原上,地主们的日子也很难过。他们产出的粮食、牛羊卖不出去,减了价也卖不出去,纷纷破产。大地荒了,失去了覆盖,也没了依附。烈风卷起尘土,像黑云一样悬在7000米的高空。一阵风暴过去,天上落下的土能有三、四米深,掩埋了道路和篱笆。
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任,美国政府通过法案,出钱从地主们手里买回他们不要的土地。除了提供紧急援助让地主们搬到别处另谋生路,这也让美国有机会重新修复大平原的生态环境。1960年,在宅地法出台100年以后,美国的“国家草原”诞生了。
那年我四岁。中国刚刚经历了大跃进,“人定胜天”的信心满满。而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一场静悄悄的实验在国家草原开始了。植物学家、水利学家参与了那个实验,找到了繁殖快、能固化土壤、耐旱耐寒的草种,开辟了散佈在草原的水源,很有效地阻止了土壤的流失。如今,总面积一百五十万公顷的20个国家草原已经是水草丰盛的牧场,允许百姓在里面租牧场,收干草,开采矿物,每年的租金收入有十多亿美元。这些国家草原的经验,也带动了整个大平原的生态改良。我们这次在三个州看到的农场牧场,都从中受了益。
20个国家草原,其中17个在红框中的区域 |
看完电影,我向问讯台的姑娘打听:这一路金黄色的野花是什么?我肯定不是第一个提这问题的人:那姑娘笑说“哦,那是甜苜蓿(sweet clover)。” 说着递给我一张印好折好的“传单”,上面介绍了甜苜蓿的特性。“一般来说,你在高速公路上是看不到苜蓿花的,今年特别,让你赶上了!”
甜苜蓿,又叫三叶草,属于豆科,几百年前从欧洲引进美国。开金黄色的花,是很好的蜜源。它也是很有营养的牧草,只是牛吃多了会胀气,需要配上其它的饲料。当然,最要紧的是它繁殖很快,生命力强,耐旱耐寒,能留住土壤。如果老天高兴,多给它一点雨水,它就会在最坏的“坏地”生根开花,织出绚烂的地毯!
甜苜蓿 |
(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