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4)宣叙调,咏叹调




早期的意大利歌剧如蒙特维尔第的《奥菲欧》,把台词配上音乐唱起来,用的是现在时态,表达人物当时当地的想法和行动,叫做“宣叙调”(recitative)。和牧歌一样,那时宣叙调的音乐得跟着歌词走:词是“地狱”,就唱成低音;词是“太阳”,就唱成高音;词是“长”,就拖一个长调;词是鸟叫,就甩一个花腔专家们把这叫做“描词(word painting)”。在我看来,这和江青“指导”京剧改革,让人唱到“毛主席”的时候就用“东方红”的调子差不多;江青的水平大概不超过早期意大利歌剧的水平吧。宣叙调所表达的是歌词表面的意思,没有什么反思内容,没法表达人物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
大约在1640 年,出现了“咏叹调”(aria)。戏演到一定的时候,某个人物要发一点感想,剧作家就把时间停下来,让她(他)唱一大段咏叹调,抒发胸臆。这样一来,作曲家就有了更大的空间用音乐来描述人物的情绪。这情绪可能很复杂,很矛盾,很开朗,或者很隐晦,可以用多层次的音乐来表达、渲染、和暗示。有了咏叹调,音乐就可以表达歌词以外的东西,变得和词一样地重要。
咏叹调也给演员们一个展示歌喉的机会,就像中国的京剧有大段唱腔一样。演员们花了那么多的心血练出了好嗓子,巴不得作曲家为他们量身订做地写出漂亮的咏叹调,唱的时候再加上“花腔”和即兴的“华彩”段,博得一片叫好声,唱的人和看的人才都满意。
有了咏叹调,宣叙调的作用就降级了,成了咏叹调之间的衔接过渡。咏叹调有全乐队伴奏,而宣叙调往往只用竖琴轻轻地拨一下,就算伴奏了。有了咏叹调,宣叙调更象对话,再也没有蒙特维尔第的宣叙调那么好听,那么优美。宣叙调在蒙特维尔第的歌剧里达到顶峰,真的是“后无来者”。
本文第一节中介绍的几段经典唱腔都是咏叹调。音乐会上演唱的歌剧选段,一般也是咏叹调。可以说没有咏叹调也就没有了西洋歌剧。

最近在国内网站上找到了相应的视频,链接如下。
《杜兰朵》今夜无眠,帕瓦罗蒂演唱: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xMTU1ODA4.html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费加罗咏叹调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UzMjYwMjg=.html

《卡门》全剧,有中文字幕: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0NTY3NTM2.html


(本文根据Robert Greenberg 教授的讲座《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翻译写成。)
 (未完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