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拍密大植物园(三)东方盆景




如果您在前两集中看到从未见过的植物,这集的盆景您一定熟悉。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虽起源于中国,却传到了日本,又被日本人介绍给西方世界——就像中国的豆腐、茶道一样。盆景的英文翻译一般用“Banzai”(盆栽),是日语的翻版。而密大的盆景园,正经用的是汉语拼音:Penjing 

盆景,在我看来有两个特点:微型和奇相。微型是营养不良的结果。大抵这些植物并不是天生矮小,而是在缺水少土的环境下不得不省吃俭用,减少生长。奇相在于树干的扭曲、与自然对着干:该向上的让它向下,该直立的让它拐弯,该茂密的让它稀疏,该连续的让它生出层次。培植盆景的人,大概整天想着怎么去折腾那些树,让它们按主人的意志去表现病态的美。

当然,说它病态只是我的感觉。您也可以用艺术的名义为这病态开脱。盆景被人赞美为活雕塑,虽扭曲却又平衡,虽微型却成比例。况且自然界中本有奇形怪状的树:黄山的迎客松、梦笔生花,不就是放大了的盆景吗?人为地塑造这些奇树,把它们缩小成袖珍版,让我们在庭院里就能欣赏,是艺术啊! 

我曾在美国旧金山的海边看到许多畸形的松树。它们被海风吹得倒向一边,不但枝干,就连针叶也是。矮小的树凝固着和风搏斗的姿态,让人想象着那海风的力道,深感植物在那里生存的不易;对于它们的畸形,也就生出了美的赞叹。

据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盆景大师,他专去高山峻岭寻找完美的原材:长在悬崖上的,石头缝里生根的,成年累月被大风吹得没机会站直的。找到一株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微型树,他会欣喜若狂,挖出来带回家,种进古朴的浅盆,从此成为珍贵的盆景。这种做艺术的精神我很佩服;与自然合二而一的艺术,在我看来是最高超的了。

但如果这种生存的挣扎是人造的,就像如今大多数艺术盆景的栽培,硬让树木忍饥受渴、曲身扭腰,半死不半活地长成畸形,那我不免会联想到中国女人的小脚,而无心欣赏它们的。或许,热爱自然的人也热爱自由,讨厌绑缚吧。 

不过,在美国这崇尚自然美的地方见到树龄几十年的盆景,我还是感到很亲切。密大盆景园最初的收藏是药学院院长Maurice Seevers博士在1977年捐献的。他曾经去过日本,爱上了盆栽艺术,于是开始在家中收集。如今,密大植物园已经有70株盆景,得到各方的赞助,包括一个匿名者捐献的三十万美元。 

整个盆景园的陈设朴素简洁,有禅意。盆景都比较大,既有美国的树种,也有外来的。树形有七样不同的风格:古典和现代、直立和阶梯,正式和随意。我感觉它们的姿态不那么扭曲,也许栽培者的心不太“狠”,没舍得太多地折腾这些植物吧?呵呵!

还是看照片吧:


















盆景工作室:
   (未完待续)

   


 

闲拍密大植物园(二)沙漠奇珍


 
第一次亲见沙漠植物是在长途汽车上。那时我还在圣路易斯念书,暑假回国探亲后飞回旧金山,为了省钱就坐了“灰狗”,横穿半个美国。途径亚利桑那州的沙漠,正赶上日出,满天的朝霞映出高大的仙人掌、仙人柱,让我惊叹不已。

后来去过的植物园,几乎都有高大的仙人掌、仙人柱,看多了也就不稀奇了。而密大的植物园,却有很多小小的、甚至微型的沙漠植物,各有各的奇妙。它们的色彩也许乏善可陈,但形状绝对有创意!

一叶卷天下,让我想起赵丹女儿的“红绸舞”……

这些小石子一般大小的植物,小时候是绿的,不知道掩藏自己,萌得很吧?

长成以后变世故了,用保护色把自己藏起来,在一片砂石中韬光养晦。只有开花时才露峥嵘
 

重复、对称之美:

 
是有棱有角的椎体,却又有饱满的弧线,亦刚亦柔:



两寸大小的沙漠莲花:

这叫活棒球

珊瑚似的小花,和母体的尺寸很不相称:

只向侧面长的叶子,生来是2D的命

 
拿来当围棋子如何?

像是用琉璃堆砌而成:
 
这叫牛舌,叶子卷得不多不少,加上斑斑点点,像极了!

这两丈高的植物浑身是盔甲片

螺旋型上升,从力学的角度来说,可以增加强度,不容易断:

这小个子,也怕断吗?


都是自家人,我不在乎你的刺,咱扎堆!

牌牌上标的是兔子耳朵,那岂不成了兔子的耳朵长不了

   
花儿为什么都开在一边?
  
叶子看去在摇摆,沙漠当真是大海?

 
这叫寸虫,两三寸一节,蛇一样在砂石上蜿蜒:

这花真不挑剔,刺丛里也能立足:

假如没有耀眼的白线,这叶子的奇形怪状就白长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