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在前两集中看到从未见过的植物,这集的盆景您一定熟悉。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虽起源于中国,却传到了日本,又被日本人介绍给西方世界——就像中国的豆腐、茶道一样。盆景的英文翻译一般用“Banzai”(盆栽),是日语的翻版。而密大的盆景园,正经用的是汉语拼音:Penjing。
盆景,在我看来有两个特点:微型和奇相。微型是营养不良的结果。大抵这些植物并不是天生矮小,而是在缺水少土的环境下不得不省吃俭用,减少生长。奇相在于树干的扭曲、与自然对着干:该向上的让它向下,该直立的让它拐弯,该茂密的让它稀疏,该连续的让它生出层次。培植盆景的人,大概整天想着怎么去折腾那些树,让它们按主人的意志去表现病态的美。
当然,说它“病态”只是我的感觉。您也可以用“艺术”的名义为这病态开脱。盆景被人赞美为“活雕塑”,虽扭曲却又平衡,虽微型却成比例。况且自然界中本有奇形怪状的树:黄山的迎客松、梦笔生花,不就是放大了的盆景吗?人为地塑造这些奇树,把它们缩小成袖珍版,让我们在庭院里就能欣赏,是艺术啊!
我曾在美国旧金山的海边看到许多畸形的松树。它们被海风吹得倒向一边,不但枝干,就连针叶也是。矮小的树凝固着和风搏斗的姿态,让人想象着那海风的力道,深感植物在那里生存的不易;对于它们的畸形,也就生出了美的赞叹。
据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盆景大师,他专去高山峻岭寻找完美的原材:长在悬崖上的,石头缝里生根的,成年累月被大风吹得没机会站直的。找到一株为了生存而挣扎的微型树,他会欣喜若狂,挖出来带回家,种进古朴的浅盆,从此成为珍贵的盆景。这种做艺术的精神我很佩服;与自然合二而一的艺术,在我看来是最高超的了。
但如果这种生存的挣扎是人造的,就像如今大多数艺术盆景的栽培,硬让树木忍饥受渴、曲身扭腰,半死不半活地长成畸形,那我不免会联想到中国女人的小脚,而无心欣赏它们的“美”。或许,热爱自然的人也热爱自由,讨厌绑缚吧。
不过,在美国这崇尚自然美的地方见到树龄几十年的盆景,我还是感到很亲切。密大盆景园最初的收藏是药学院院长Maurice Seevers博士在1977年捐献的。他曾经去过日本,爱上了盆栽艺术,于是开始在家中收集。如今,密大植物园已经有70株盆景,得到各方的赞助,包括一个匿名者捐献的三十万美元。
整个盆景园的陈设朴素简洁,有禅意。盆景都比较大,既有美国的树种,也有外来的。树形有七样不同的风格:古典和现代、直立和阶梯,正式和随意。我感觉它们的姿态不那么扭曲,也许栽培者的心不太“狠”,没舍得太多地折腾这些植物吧?呵呵!
还是看照片吧:
盆景工作室:
(未完待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