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游:半山晨雾

因为信得过带我们暮游的船家,我问他第二天早上能不能再载我们去看日出。他略微犹豫,随即答应下来。
“几点钟出发呢?”
“呃,七点吧?”他不太确定地说。
“会不会太迟?六点行吗?”
“行。”
一大早,我们来到江边的码头,这才发现船老大的不确定是有道理的:漓江上下雾濛濛,别说看不到日出,就连近处的山也看不清面目。我们的筏子如约来到码头,只是船老大换成了昨天那位的内弟,—— 昨晚的撑篙人今天开大船去桂林了。新老大耐心也很好,和我们一起等着雾升到半山腰。
一夜之间,漓江的水退下去一尺;江边石砌的台阶又多露出两层,上面盖着厚厚的黄泥浆。穿着橘红色制服的环卫工人正在打扫码头,用江水冲刷石阶;清清的江水即刻变成了黄色,向下游扩散;在石板上洗衣浆被的人们只好赶紧换地方。



码头的右首有一个小瀑布,那天逛街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 一个红衣女子正捧着书本,大声地朗读英语。在这样的景色中读书,一定记得更牢,呵呵!


约莫七点半,雾终于升了几竿子。我们的筏子解开缆绳,向云遮雾罩的山峰漂去。
江边有个公园,从这“半山亭”看漓江一定很美:


这座山像是一只巨大的千年龟,只是它的背隐在了云雾之中:


    
在年代久远的石板上摩挲着新衣:

 

虽已日上三竿,却只隐约可见;和我想象中的日出完全不同:




载着鱼鹰的竹筏,前端漆成了金色,在雾霭茫茫的江面上闪光,吸人眼球:


     
漓江的水曲曲折折,两岸是碧绿的凤尾竹。青山半落云雾,峰迴路转,时隐时现,曲线婀娜,光影交错,如入仙境。


 

    

峰似双乳,秀色天成:
         
      
雾散处,化作薄云轻飞:       



 



   

青春靓丽,尽情挥洒,让人羡慕!

      

被群山遮护的江湾,沐浴着久盼的阳光:                       

                
 
一抱翠竹,一湾绿水,赏心悦目:



 驶进山影,水成了蓝色:



竹筏扁扁,鸭蛋鲜鲜:

             


山,是可以重叠的

       
     
     

山重水叠的杨朔,你让我何等不舍


“拐杖”啥时候能不用?



17天的奥运结束了。尘埃落定,奖牌也都进了口袋,可围绕奥运的争论和反思并没有停止。其中最关乎民生大事的,我觉得是对“举国体制”的讨论。
中国沿袭了前苏联的“举国体制”,由国家出钱,从儿童中选拔潜在的体育“尖子”,一路淘汰培养上去,参加国际比赛。这样的体制,姑且简称为“官办”。国家和运动员们为此付出的代价,网上已经有很多文章论及,咱这里就不说了。
成为对照的,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民办”体制。政府既不出经费,也不加管理。从运动员的训练、选拔,到参加国际比赛,都由个人或商家出资,是完全的“草根运动”。举例来说吧,美国奥委会平均每年出资约一亿美元,赞助参加奥运的运动员,但其中没有一分钱是从政府那里拿的。
美国大多数运动员来自各大学,可以说大学是运动员的训练场。而“全国大学体育联盟”(National College Athletic Association, 简称NCAA)每年资助给美国和加拿大大学生各项体育运动的经费大约是120亿美元,全部来自私人和企业的捐款。受惠的学生中,也包括来美国、加拿大念大学的外国人。这NCAA是个非盈利民间组织,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除了从财政上资助各大学的体育项目以外,它还把保护运动员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宗旨;加入NCAA的学校,必须遵守它的规章,否则是要受罚的。
除了“官办”和“民办”,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官半民”。比如英国从四年前开始,从体育彩票里每年拨出5亿美元,用于培养运动员。但是官方仅限于财政的资助,不管其它的事。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还是从“草根”开始。这次伦敦奥运,英国的金牌数大增;除了东道主的“地利、人和”,应该也和这每年5亿的钞票有关。英国首相已经表示,这样的资助还将继续。
“官办”体制好不好?这要看参加奥运是为了什么。假如是为了拿金牌挣面子,而且也得到老百姓的认同,那没什么可说的;只要看中国这几届奥运金牌数的增长就知道“官办”体制的力道之大了。
但更多的人说参加奥运不只是为了拿金牌,而且是为了促进全民的体育运动,强身健体;那么咱们的“官办”就有问题了。好比一个腿脚孱弱的人,自己站不稳,要拄一根拐杖;“官办体制”就像那根拐杖。这拐杖虽然给力,却无助于那人锻炼自己的双腿;原本应该用于滋养、恢复腿力的资源,却用于打造更粗更华丽的拐杖。那人的腿越来越弱,对拐杖的依赖也越来越重,离了它就走不成路。这是一个健康的人吗?

暂时的用拐杖,应该是为了最终能够站立起来。拐杖可以用,但是用上了瘾就南辕北辙了。一己之见。

桂林游:江舟暮行

从“世外桃源”回到阳朔,得知晚上的露天表演《刘三姐》停演,鱼鹰捉鱼的项目也取消了。无所事事。
在旅馆躲过了最炽热的太阳,将近5点的时候,我们出门去逛街。阳朔镇子不是很大,最热闹的是“西街”。不过西街的热闹属于夜晚,白天倒是冷冷清清,可以悠闲地走过。路两边的铺子半开半闲,店家正在为晚间的生意做着准备。
西街走到底,就是漓江码头。游人不多,却有几个船主在拉生意。看到我们闲逛过去,就有一个过来,问要不要坐筏子游江。此刻正是日落时分,天空开始有了彩色。我忽然想到,何不暮游漓江?赶紧三步并作两步回旅馆,拿了相机,叫上小儿子,赶回码头。表姐已经和船主讲好了价钱,大家于是上了筏子。
说是筏子,其实是用塑料管做成的。比毛竹更粗,也更轻、更牢。筏子的尾部装着一只小马达,竹椅上面架着遮阳的篷。船主是个中年人,平时开大船,在桂林和阳朔间往返。他原是当地渔民,看上去挺厚道;话不多,却很懂游客的心理。看到我们喜欢的地方,他会多停留一会儿,让我们拍照片拍个够,一点也不急着回去。
船离码头,先是沿着漓江向下游漂,不开马达。江面寂静,只有船主时不时地点一下长篙,掌握着方向。天空弥漫着紫色的暮霭,给两岸的山峰披上了迷人的晚装。



船过《刘三姐》露天剧场。假如不是漓江水过大,我那晚应该是坐在这里

     

回望阳朔,被夕阳的余晖浸染:

     

廊桥旁,码头静悄悄:



彩墨绘出灵动的山水:





右边的山峰叫“鱼尾”:


远处是一盏导航的灯:

     

“龙船”好看,却不免挡了前方的视线:



影影绰绰,有一只单人筏走在江面,享受着美丽的孤独:

     

又是婀娜的凤尾竹:






暮色更深沉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挂了出来;高而远
在这静谧的夜晚,轻轻地划过漓江水,我心里充满了感动。



             

再回到阳朔,已是华灯初上

           


西街的喧嚷,让我们的漂游显得那么不真切,那么梦幻,恍若隔世



教育视点:做自己的“百分之十”

统计学里有一条定理,叫做“大数定律”;是说假如你反复做一个试验,次数越多,得到的结果就越接近“正态分布”。什么是正态分布呢?简言之就是“中间大,两头小”。比如人的身高,大多数人都是接近中等,非常高和非常矮的都很少。再比如某地某月的降雨量,大部分都接近中等,非常干或者非常湿都是少有的,所以有N年不遇的说法。而且所有的“出类拔萃”都是相对的;没有平庸就显不出优秀,没有那九十九,何来“百里挑一”?这该死的“定律”,决定了无论你拿什么标准去衡量,大多数人都是“不出色”的。
其实,即使没有学过统计学,咱也知道“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迄今为止,爱因斯坦只有一个,卓别林也还没有第二,老舍投湖并不曾再生,刘翔嘛,也是不可复制的
可知道归知道,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咱们多数人都希望孩子样样优秀:能考上重点大学,能出人头地,或成名,或发财,或做官;不然就觉得失落,觉得孩子没出息,跟别人家的孩子一比,很丧气!
可是朋友,人的才能和素质是多方面的。这里平庸,也许那里不平庸;反应慢,却可能记得牢;想象力不足,却可能逻辑性强;学业一般,也许善于领导;老实巴交,更容易受人信任;相貌不出众,但可能善演丑角;调皮捣蛋,不排除有发明创造;说话结巴,很可能会唱歌总之,从一个角度看是平庸,换一个角度看却可能是超群,属于最好的百分之十!
作为父母、教育者,我们要帮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所在,做他们自己的“百分之十”,而不是要求他们什么都考前三名。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除了我们家长要了解孩子以外,学校也要配合。
我在中国长大,从小对各门功课都有兴趣;最后的“择业”很偶然。到了中年,有了工作经验和人生体验,我才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爱好、长处和短处;可谓“后知后觉”。有时我想,假如我早点知道自己的“长项”,会有什么结果呢?
从自己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看到这个“自我认识”是可以提前的;关键在于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们的引导。
从上托儿所开始,孩子们就被老师们灌输一个概念:每个人都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 —— “You are special”。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担心他们被“宠坏”了。后来才慢慢体会到这个概念有几层意思:首先,你在父母眼中是特殊的,父母爱你。你要自尊、自爱;发现你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发挥你的天赋,追求你的幸福。同样,别人也是特殊的,有他们的人格和长处;你也要尊重别人、爱别人,和别人友好相处。
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这概念被不断地丰富、延伸,开拓着他们的个性,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
六年级(在美国是初中第一年)开始,学校有了“选修课”。起初,大多数课程是必修的,只有少数副科的课程有选项;但这给孩子们提供了机会去思考“我喜欢什么”、“我想干什么”。孩子们小的时候,他们和我讨论、商量,作出选择。到高中(9-12年级)以后,课程的选择很多,而且是他们自己独立选课了。
大儿子上八年级时,有天带回家几张纸,上面印着几类他“合适从事的职业”。我觉得很奇怪,谁能给他作出这样的建议呢?仔细一问,原来他在学校参加了一个“测试”, 叫做“就业指导(Career Cruising)”。这是一个在计算机上完成的测试,由专家们设计。孩子们要回答一系列的简单问题,反映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答题的时候要按自己的直觉,不要回答“我该”如何,而要回答“我喜欢”怎样。答完以后,计算机给每个人打印出一个指南,告诉他将来适合从事哪些职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这个指南,成为他们上高中时选课的基础。
为了“因材施教”,本地的高中为孩子们准备的“路”有几条:一条是要上正规大学的,相应的课程也比较深,为上大学做准备;一条是不上大学、高中毕业就工作的,相应的课程是实用的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焊接、开船的基础知识;还有一条介于两者之间,毕业以后上“社区大学”一类的学校,类似于中国的“大专”,相应课程的内容和难度也介于前两类之间。到这时,学生对自己的将来的职业已有一些设想,可以自己选择了。
这样的办学方法,要求高中开程度不同的课。比如数学课,有浅显的,也有深到大学一年级程度的,各取所需。学校从初中起就没有固定的“班级”,更没有“班主任”;但是另设“咨询老师”。一个学校只有几名咨询老师,每人负责给许多学生做参谋。多数的时候,是学生们自己拿主意。家长们在每学年开始之前会收到学校的邀请,去听各科老师介绍课程设置情况,也可以和老师讨论自己孩子的选择。
除了修课,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学生自己组织的课外“俱乐部”。到了高中,一个学校有几十个、上百个俱乐部并不稀奇。你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参加这些俱乐部,当然也可以自己另组俱乐部;老师只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折腾。这些俱乐部,可以是学习某种知识,组织某些活动,参加某些竞赛。这和功利无关,你不必在乎自己是不是那方面特别优秀,是不是能得奖、受表扬。重要的是你在实践中学习,发现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培养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当然还有交友。
和我所经历的中国式教育相比较,我的孩子们更了解他们自己,更有可能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的“百分之十”。打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择业好比婚姻;咱们的是包办,他们的是自由恋爱。包办婚姻当然并非都不幸,先结婚、后恋爱也能成就恩爱夫妻;不过那概率不是很大,呵呵!
当然,这“自由恋爱”之前,最好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合适什么,想要什么,配什么样的“对象”更好。而我们作为家长,是可以在这方面帮助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