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果然是好天,船停在美丽的山城斯加维(Skagway)。
|
斯加维港湾 |
和阿拉斯加很多的城镇一样,斯加维也是在1897-1899年间的淘金热中诞生的。那次淘金热,源于加拿大北部的克朗戴克(Klondike);像风暴一样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席卷了整个北美洲,又在短短的两年中烟消云散;这在淘金史上是少有的。斯加维离克朗戴克还很远,却是当年淘金者集结的地方,如今成为美国历史保护区,“待遇”和国家公园一样。
1896年8月,一个叫George Carmack 的美国人和他的土著妻子、小舅子一起,在加拿大克朗戴克河的河滩上发现了金子。到1897年夏天,这个消息传到了美国本土。
|
金子!金子!金子! |
|
淘金宣传画 |
黄金这东西,无论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被发现,都会引起人们“发高烧”。试想,装一盆沙子在水里淘啊淘,就能见着金子,一夜之间成为富翁,那个吸引力!更何况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没工作的人饥寒交迫,有工作的人也饭碗不保。当第一批淘金者带着大袋的黄金回到西雅图、旧金山后,证实了加拿大有这么个“遍地黄金”的地方,很多人把所有的家产换成旅费,孤注一掷,北上淘金。他们蜂拥般地从西雅图坐船到阿拉斯加,然后去克朗戴克;斯加维是他们进入加拿大以前的最后一站。
|
西雅图去克朗戴克的船,挤满了淘金者。 |
淘金的人来自三教九流,什么职业的都有,教师、警察、律师,更不要说一般的“蓝领”了。他们一心想着发财,根本不知道阿拉斯加是个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气候和艰难困苦在等着他们;很多人穿着夏天的衣服就上了船。
当时的美国政府,为了保证淘金者去了加拿大有足够的吃穿用度,规定每人必须随身带两千磅的行李,包括食品和衣服,才能让他们出境去加拿大。从斯加维出发,没有公路,没有火车,有的是羊肠小道。要翻山渡河,这将近一吨重的东西,即使办齐了,又怎么运过去?
|
淘金的人流 |
|
艰难的行程 |
有钱的,买骡子买马;没钱的,自己当骡子做马。一趟是不够的,只能一段段、一趟趟地背上去,不知要往返多少次才能上到顶。七十里的山路,空身走一趟就要六个小时;整个行囊,往往要几个星期才搬得完。再加上天寒地冻,风雪交加,步履艰难,光是牲口就死了三千多头。死了骡和马,又不死心的,也加入人力伕的行列。
就算运气好,过了这个关,接下去又有一条大河挡道。没有船,又没有御寒的衣服,这些淘金者们只好在岸上等到来年开春,用最简单的工具砍树,做出最粗糙的木筏过河。
十万淘金者,只有四万到达克朗戴克,而且多数是在1899年才到。那时候,有金子的地皮都已经被别人占去。这些历尽艰险的人,有的死了心,回老家去了;有的加入当地的淘金人,替他们做工谋生;四万人中,只有四千个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发了财的就更少。历时两年的克朗戴克淘金热,就这么悄没声地结束了。
按统计数字,这次淘金热并没有增加阿拉斯加的永久居住人口;不过,它却成就了斯加维。和加州的淘金热一样,真正发了财的不是淘金者,而是做淘金者生意的人:卖工具、食品、衣服的,卖骡子卖马的,开银行、旅店、妓院的,都赚得满钵满罐。斯加维当时最富的,是一个地下黑帮的头子。他自己穿得格格正正,买通了斯加维的官方警方;他的弟兄们明抢暗骗,欺诈行凶,在当时无法无天的斯加维称霸一时。比如他们办了一个假电报局,你去发电报,交了钱,不知道那时候斯加维根本没有发电报的设施,钱都进了他们的口袋;你好不容易淘来的金子,他们找到你,说这带着不方便,存我们银行吧。你听了把金子给他们,明天再去找,却说是银行被偷了,你的金子也没了。直到有一个受害者,不依不饶,到处揭露,这个黑帮头子才被搞下去,最后在对射中被乱枪打死。
当然,也有很多正派的生意人发了财,斯加维至今保留着一些老房子、老店铺,作为历史的见证。市中心有一个小小的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很多当年淘金着用过的实物。博物馆旁边,是国家公园管理处的信息中心,免费为游人提供讲解。带我们参观的是俄亥俄州来的一个姑娘,很有口才,把当年斯加维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
斯加维历史博物馆(中)和信息中心(右) |
|
淘金热时代就有的老店 |
|
斯加维创业者的木屋 |
淘金热时期的店家广告,画在悬崖峭壁上,至今仍然醒目:
|
(本图转自互联网) |
在淘金热最高峰的时候,有三个铁路公司联合提出修一条铁路,从斯加维的港口经过美加边境的白关(White Pass),通到加拿大的俞康河(Yukon River)。这条铁路总长五百多公里,从海平面上升八百多米;很多路段是沿着山边开出一条窄窄的栈道,用大量木材铺路架桥,在冰天雪地里修出来的;光是炸药就用了几百吨。资金是英国人投资,技术在当时应该属于“极端工程”了。铁路选择的是三英尺宽的“窄轨”,转弯半径小,也节省费用。
铁路从1897年修到1900年;全程通车的时候,淘金热已经过去了。火车运到斯加维的不是当初想象的金子,而是铜矿、银矿、铁矿的出产。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由于阿拉斯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美国军队一度接管了这条铁路。后来,火车头从蒸汽机换成了柴油机,路段也不断维修保护。如今,白关-俞康线作为旅游项目,每天开两班,让游人见证这条铁路的艰险。
|
白关-俞康线的第一辆客车(1899年2月20日)
|
我们嫌坐火车太贵,选择从山对面的公路坐汽车去白关,每人花三十多美元。一路上既可以领略雄伟的山景,又可以隔着山谷看火车开过。
|
码头边的扳道房 |
|
火车过木桥 |
因为靠近北极,这里虽然海拔不是很高,却已经接近“树线”,寸草不生的山头随处可见了。
这里就是白关,再过去是加拿大。路边三米多高的标杆,是为了指示路面的位置。因为冬天的积雪很深,一片白;到春天铲雪时,没有标志就根本看不出来路在哪里了。
|
白关 |
给我们当司机兼导游的,是个年轻女子。她是加州的教师,每年暑假来这里打工。几年前,她在这里遇到一个小伙子,两个人爱上了,结了婚,现在俩人夏天一块来做工,同在这家旅游公司当导游。姑娘对阿拉斯加的喜爱溢于言表;她说喜欢开车到野外,看山上的树,看谷里的水,也喜欢来摘野浆果。她说几个星期以前,他们开车从这里经过的时候,还是白雪一片;一眨眼,冰消雪化,山野绿成这样了!她说这是阿拉斯加夏天的阳光,把一年的热量都送过来了...
可我还是感叹在这里生存的不易。别的不说,光是冬天阳光的稀少,就够让我发狂。我佩服那些喜欢住在阿拉斯加的人,他们的神经大概是钢丝做的。
不过,淘金的诱惑力… 假如我生在那个年代的美国,会加入淘金者的行列吗?
(注:本节中的历史图片均转自互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