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巴西(5):圣保罗(中)


 从大教堂向东南方走,就到了日本城(Liberdade,意思是自由)。除了日本本土,这里是全世界日本人最多的地方。原先日本城有一个专门鞭打奴隶的广场;1888年,巴西废除奴隶制度,黑奴们得到解放,这个广场也被命名为“自由广场”。

日本人移民巴西,始于二十世纪初。巴西从一开始就是地广人稀,缺少劳动力。而蔗糖、咖啡的种植、矿产的开采,都需要很多人力。所以巴西独立以后,政府一直在寻找移民的来源。19世纪末,他们派人到中国和清政府商谈,要清政府帮忙,但是有几个条件:中国移民必须入巴西籍,还必须全家移民,到巴西去繁衍子孙,不要单身汉,也不要无业游民。清政府一听,你这何方蛮夷,还这么多条件,觉得丢份儿,就没谈成。

巴西政府一看不行,就又去日本找。日本那时因为工业化的开始,有大量剩余的农村人口需要出路,一听巴西政府的提议,正中下怀,大力支持。在1908年到1914年之间,日本向巴西移民了一万五千人。这些人都由日本政府提供开拓资金,而巴西政府又给他们各种优惠;加上他们的勤奋努力,很快发了财。这样一来,更多的日本人加入了移民巴西的热潮;到二次大战的时候,日本在巴西的移民已经有三十万。巴西的茶叶种植,就是日本移民带去的。

走进日本城,扑面而来的就是热闹,原来每个星期天,这里都有一个集市,摆在广场上,卖各种吃穿用度的商品,应有尽有。而且除了日本的,也有中国和韩国的。
舞狮子的是亚裔少年
日本城的街灯很日本
沿街有很多日本店,和料理店
地摊上在卖日本报刊

日本城还有一个日本移民史博物馆,我们没来得及去看。

我们逛圣保罗的路线,是从北向南,看多少算多少,没有一定的计划。C很随和,只要不去逛商店,他都没意见。我喜欢看博物馆、美术馆,原先怕他嫌没意思;结果他说小时候学过画画,很喜欢去美术馆。下一站,就去西边的圣保罗美术馆(MASP)吧。

MASP坐落在泊里斯达大街的西段,而泊里斯达大街在一道山脊上。从外面看,美术馆是个架高的长方形盒子,紧挨着一个广场。广场周末就成了古董市场,卖各种各样的旧货。
MASP
周末古董市场
老天平
MASP的收藏相当不错,有不少欧洲浪漫派画家的杰作。展厅按画作题材分类,风景、人像、宗教,等等,也有一些巴西本国杰出画家的作品。这也是我们看过的唯一有英文说明的美术馆。C的劲头比我还大,我都逛累了,坐那儿歇着,他还兴致勃勃地看着——这门票是值啦!

逛博物馆附带有个好处:可以找到饮用水,还有很干净的厕所。圣保罗的饮用水很纯,没有一点漂白粉的味儿。我随身带一个塑料瓶,看到了就加上水。

MASP的街对面,是一个个工艺品小摊。摊主们也许自己就是工艺家,卖的是自己做的东东。他们不会使劲兜售,你看了不买他们不跟你急,你请他们拍个照片他们也很乐意地合作,是很温和的人们。

画家
MASP所在的泊里斯达大街(Avenida Paulista),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这条路居高临下,从前是圣保罗举行庆典游行的大道,路两边佈满了巴西咖啡业大亨们的别墅豪宅。如今,这里是圣保罗最现代的路段,旧别墅早就被高楼大厦取代,只有极少数老建筑还在,留下昔日辉煌的痕迹。
    
从泊里斯达大街下坡向南,是圣保罗的商业区。橱窗里琳琅满目,很多商店挂着夏季减价的广告。和中国许多城市一样,圣保罗的人行道也是高一脚低一脚;走的时候绝对要“低头看路”,不然准会“失足”。不过,时不时地也会有传统的黑白嵌花路面,赏心悦目。

想学中国太极拳、武术吗?到这里来。
好可爱的涂鸦!
闹市流浪人

喜欢这鲜艳又协调的装饰:

这帅小伙卖的是纸恐龙:

路边收垃圾的金属篓子很科学。那么热的地方,还是透风好!

这里也有KUMONKUMON从日本传来,在美国有很多KUMON中心,专门帮孩子们练数学和阅读基本功。
再往南的一片,就是圣保罗房价最高的花园区了。这里有很多别墅,住的是政府、军方、商界的头头脑脑 ——大款加大腕;外交使节们也大多驻在这里。巴西的富人和社会的其它阶层差距很大,富人们除了和自己的司机、家佣有接触,他们的社交生活和中下层人民基本是隔绝的。巴西的抢劫案多,让他们时时防范。看看这里的别墅,家家都有高高的院墙围着,院墙上还绕着一圈圈带刺的铁丝网,真像是住在美丽的监狱里。沿路还有不少低调高档的商店,开到了顾客的家门口,让他们不出花园区就能买到奢侈品。

高档公寓
在花园区走了几条街,已经快到黄昏了。C惦记着安全,说我们还是回去吧,还有很长的路呢。我逛了一天,脚上走出了一个大泡,这时开始瘸了。虽然很想借着夕阳拍一些照片,但也不好意思让C太担心,于是依依不舍地踏上归程。

抬头看,正是“半个月亮爬上来”

走近巴西(4):圣保罗(上)

1723年,圣保罗还是一个山坡上小小的贸易集市。那一年,巴西的第一个咖啡厂在这里开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的咖啡有四分之一是巴西生产的,而圣保罗也发展成了世界第三大城市。

为了追溯这段短暂的历史,我和C坐地铁来到圣保罗的老城区 Centro。老城地处北部,如今是圣保罗的穷人区。低矮密集的房子,间或有睡在路旁的流浪人,时不时能闻到飘忽不定的尿臭味。也许因为是星期天,街上很安静,我们大概是这里少有的游人了。

老城有很多老树,不过树下的车却是相当地新:


巴西是彩色的国家。虽然是老建筑,也常常涂上鲜艳的色彩,或是画上壁画,增添了许多生气。人们看上去日子过得不紧不慢,自有一份悠闲。

从老城向南走几里路,就到了鲁兹(Luz)。鲁兹车站当年是运咖啡的火车站,如今成了地铁中转站。

鲁兹站里面保存得很好,有四层站台,设施很现代;上班的日子是很繁忙的。

从车站过街,是圣保罗最老的公园——鲁兹公园。当年在城区以外划出这样大的一个公园,据说很有争议;如今公园里古木参天,看来这是个很有远见的规划。鲁兹公园白天有警察巡逻,晚上六点锁门。

树木繁茂的鲁兹公园
很有风格的亭子
这对夫妇带着两个小女孩在公园玩,孩子们吹泡泡,妈妈也吹。老公忙着拍照,不亦乐乎。

鲁兹公园的邻居,是“皮那可太卡”美术馆(Pinacoteca do Estado)。这是圣保罗最早的砖墙建筑,在那以前只有木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巴西树多,当然是木房子多。在圣保罗,砖房的出现比火车还要晚。

从美术馆外面的墙上的壁画就可以看到巴西艺术的特点:色彩鲜艳,风格粗旷,原生而充满了活力。

十几年前,美术馆内部改建,拆掉了不少隔墙,把屋顶换成玻璃,使得这座老建筑充满了自然光。馆内陈列的是巴西艺术家的作品。可惜我看不懂葡萄牙语说明,只能一知半解。

下一个目标是“市场”, Mercado Municipal。圣保罗的街道布局完全没有章法,想在哪儿分个岔道就分了,外地人很容易迷路。这次好运气,碰到一对讲英文的夫妇也要去市场附近,带着我们走了一段。市场附近有一条“25街”,满是商店,卖的都是“中国制造”的商品,特别是各种包包。我不明白干嘛需要这么多的包店。

Mercado Municipal是个大卖场。一楼卖的是生鲜蔬果、肉类、佐料,五颜六色,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还不断有人拿削好的水果让我们品尝,价格和美国差不多。我和C走了一上午,又渴又热,这会儿真是想坐下来吃午饭了。 

巴西天气热,有腌鱼腌肉的传统
二楼是各式餐厅、酒吧,熙熙攘攘,但是忙而不乱。我们选了一家巴西风味的,要了清凉的果汁。C的选择是巴西咸水牛肉三明治,我吃的是包着鱼馅的炸饼。

吃饱喝足,接着逛。顶着大太阳走了三十分钟上坡路,就看到了大教堂。大教堂和我的年纪差不多,它的前身是个小教堂,圣保罗建城时候就有了。巴西有80%的人口信奉天主教,不过我一路上见到的教堂并不多。
这个年轻人是朝拜者,还是流浪汉?

我喜欢这个广场上高大的树,像祈求的手臂伸向天空。树下的阴凉,吸引了很多散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