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赛事



(本图转自互联网,鸣谢!)

这几天在关心人工智能的围棋手“阿尔法狗”(AlphaGo)和韩国九段大师李世石的赛事。别误会,咱是围棋盲,一步也看不懂。三十多年前聂卫平马晓春什么的和日本人大赛,咱关心的就是谁雌谁雄;至于为什么雌为什么雄,那就免谈了。相比之下,这次多了个看点:人工智能。咱好奇的是,人工智能进展到哪一步了? 到今天为止,阿尔法狗对李大师是三战三胜。
AlphaGo”是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一个专门研究人工智能的团队搞出来的,“Go”是围棋的英文名。有趣的是,“Go”先被翻译成“狗”——“阿尔法狗”。连下三城后,网上已经有人亲切地叫它“哥”——“阿法哥”了! 它自己对此一点儿也不介意:狗很萌,哥很酷,叫啥都行!
这狗狗的学名叫 DeepMind,—— “深思”。它和以前打败国际象棋冠军的计算机“深蓝”完全不一样。有人以为狗狗在肚子里存了很多棋谱,所以能赢。其实不是。阿法狗是用棋谱训练出来的。它能从棋谱中总结经验教训,琢磨出取胜的窍门,用这些经验来修改它自己的评估和决策的规则,这就是狗狗的创造者们所说的“深度学习”。
神经元系统模型的方法,我们在二十年前曾经用到汽车座椅的设计上。请来各种体型的人,让他们开车四十分钟,然后评价座椅的舒适性。我们记下他们的身高、体重、坐高、臂长、脊椎形状、舒适评分等等,和座椅的参数一起输入电脑,去“训练”一个神经元系统模型。训练完了我们就可以用那个数学模型来评估座椅设计是不是舒适;不够舒适的话,就修改座椅设计,再评估,最终找到优化设计。
二十年前的技术当然不能和现在的相比。阿尔法狗有两个神经元网络模型,包括评估、决策;另加一个搜索系统。它通过三千万“手”棋谱的数据,找出赢棋的奥妙,再修改自己的决策、评估规则。每次下完棋,它都可以再总结、再修改、再进步。从四个月前打败欧洲围棋冠军到现在,狗狗已经“自弈”了几百万局,水平跳着上升,令围棋界刮目相看。它不遵守一个棋路或风格,它每一步都可以有完全不同于之前的路子,所以棋手们说它走出了出人意料的“神招”。当然,它没有人的约束,也不在乎是哪一流哪一派,更不局限于前人用过的招数。
狗狗的设计师们棋术并不高,据说也就业余五、六段吧。但狗狗不但让围棋界开了眼界,也让我们这些搞工程的感到很有趣。读网上的各种评论,见仁见智,意味深长。
玩棋的说: 长见识了! 假如狗狗可以“陪练”,定能培养出十段大师,突破传统的围棋思维和战略!
玩人工智能的说:狗狗的本事到底有多大?正要和大师比试才看得出来。狗狗不光能下围棋,随便什么棋,它都学得会!
玩艺术的说:机器下棋超过人类又怎样? 它赢了都不知道高兴!
玩伦理学的说:这玩意儿太危险!赶紧制定人工智能的道德标准,不能让狗狗干坏事儿!
我的朋友说:狗狗不是大事儿,川普也不是大事儿他俩加一块儿狼狈为奸,那就摊上大事儿啦!
————————


3/13/16 又及: 今天李世石终于扳回一局,在第四局绝地反攻,打败狗狗。他感觉阿法狗对付非正统的走法比较弱,另外执黑时比较弱。他提出第五局由他执黑,看这个猜想是否正确,谷歌已经同意他的建议。

看来李世石现在已经降低了胜负心,全力拼搏,从护擂者变成挑战者。他确实值得尊敬,不愧是大师。这种心态的转变,是机器没有的;这也是人机对战时的戏剧性、英雄主义所在,令人感动。人类只会被人性所感动...

我觉得人机合作是最好的远景。好狗狗可以培养出更智慧的人类围棋手,高手也能让狗狗的智能更完善。就怕有恶人造恶狗,那后果不堪设想!

禁枪,还是不禁?




(本图来自互联网)

   我在公司干了二十大几年,多半在同一座楼。这楼很大,除了公共区域的会议室、实验室、咖啡站,都被隔成一格格的cubicle,每间有俩编号:一个代表横向的位置,另一个代表纵向的位置,好像庞大的坐标系。这楼里有几千人办公,在中国也许不算啥,在美国公司里算是不多见的了。我这路盲,刚来时动不动就迷路;每次要开个会、找个人,都得按坐标横过来竖过去来来回回地搜索,才能摸到门。 
   大约十年前,公司把这座楼扩建了,横着又加了一大块八层新楼。新老衔接的地方是大门和接待厅。大厅两层楼高,玻璃门窗对着外面的水池和绿地。外来访客一律要到接待厅里登记:姓甚名谁,要找何人,有何公干,带手机、电脑的要把那上面的摄像头贴掉,禁止访客秘密拍照凡此种种,对来访的人和被访的人来说都不免繁琐,但是为了人身和信息的安全,大家也都忍了。据说公司有史以来,从没在这里出过什么事故,直到昨天—— 
   昨天这里上午九点多,在中国是年初三的晚上。先是公司从手机上发来的通知,然后是电邮、电话,都是一样的内容,说访客厅发生的“事件”,已经由本地警察局接手调查;访客厅暂时关闭,有新情况再通知。从我的办公室走到访客厅要几分钟,我和同事们一点儿动静也没听到,会有啥事件 
   过了约莫十分钟,网上有新闻出来了:在某公司技术中心某大楼的访客厅里,有一位女访客和一位女雇员发生口角,访客刺伤了雇员,已在押;雇员被送进医院抢救,伤势危急。两个女人看上去认识,但都不说为什么冲突,警方正在调查。
   到了下午,有了更多的细节:32岁的黑人女性到访客厅,点名要见52岁的黑人女性。两人在访客厅发生争执,移到大厅外面继续吵。吵着吵着,32岁的拿出切牛排的刀,对52岁的脖子、肚子、后背猛戳,52岁的倒在地上呼救。幸好被一个专门替访客停车的驾驶员看到了,把自己随身带的枪掏出来,对着32岁的,“不许动!几分钟以后,警察赶到,把她抓走。 
   今早又说,那32岁的原来是52岁的女儿,她是来杀她妈的。又说32岁的有精神病,原先吃药控制,三个星期前医生说她病情好转了,给她停了药。那医生准定连肠子都悔青了! 
   这母女俩有啥深仇大恨,谁都不知道;各家媒体报道得最多的消息,倒是那随身佩枪的驾驶员被他的老板解雇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公司有规定,整个技术中心谁也不许带枪。他虽然有带枪执照,是合法的,却违反了公司的规定。他不是我们公司的雇员,是一个外包公司的;他的老板炒了他的鱿鱼,媒体说他是个英雄,救了那个52岁的命,不该解雇。 
   凭良心说,我也觉得他是个英雄。在这种时候能挺身而出,可没那么容易。有那个心,不一定有那个胆;有那个胆,不一定有那个本事;换了我,就算有挺身而出的意愿,手脚也不一定能动弹得了,僵在原地是很可能的。这个驾驶员有心有胆又有枪,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不是英雄吗?
   可是,说他是英雄,是不是就同意在我们这里工作的人可以带枪?要是雇员和访客都可以带枪,而且可以把枪藏得我看不见,我是有安全感呢,还是有不安全感?我是更安全,还是更危险?要是我隔壁的同事带枪,我可能不在乎,我知道他是个大好人,不会拿枪打我;但是换个我不认识的人,或者换个不喜欢我的人,我怎么知道他不会杀我呢?假如那32岁的不是用牛排刀,而是用枪,那她妈还能活着去医院吗?
   美国公众对于是否禁枪的辩论,第一次对我有了重要的意义。我一直认为应该禁枪,毫无疑问,现在却不那么确信了。
   该不该禁枪?这是个问题。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