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22)真实主义与普契尼





绕了一圈,再回到意大利歌剧。



意大利人把表现真实的歌剧叫做verismo opera。真实主义歌剧从威尔第的《茶花女》就开始了:那里面写的是真实的人物,得了真实的病,而不是神话或者传说。到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年)的年代,真实主义歌剧已经成了一大流派。这些歌剧大多以社会的阴暗面为题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刻画反面人物。



普契尼(1858-1924 
 
普契尼是真实主义歌剧最为杰出的作曲家;在艺术上他不是一个创新者,但是他把意大利歌剧的美声旋律发挥到极致。他的名作有《托斯卡(Tosca)》、《波希米亚人(La Boheme)》、《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和未完成的《杜兰朵(Turandot)》,其中《托斯卡》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

  
《托斯卡》的故事以1800年拿破仑“解放”罗马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罗马画家马里奥.卡法拉多西(Mario Cavaladossi)和歌唱家托斯卡(Florio Tosca)是一对恋人。画家同情拿破仑,让一个越狱逃跑的政治犯安吉罗提藏在自家院子的井里,而托斯卡是知情者。罗马的警察头子斯卡皮亚(Vitellio Scarpia)对托斯卡垂涎三尺,想利用这事一箭双雕。他把画家抓起来拷问逃犯的去处,画家不肯说;他就让托斯卡听画家在隔壁被严刑拷打的惨叫声。托斯卡受不了,就说出了逃犯藏身的地方,以换取画家的自由。可是斯卡皮亚并没有就此罢休,他还是要处死画家 —— 除非托斯卡答应委身于他。托斯卡假意答应着,斯卡皮亚承诺对画家行刑的时候让子弹虚发,放他一马。当晚,斯卡皮亚要强奸托斯卡,托斯卡不得已把他刺死。黎明时分,画家被枪决,托斯卡才知道自己受了骗。而警察发现斯卡皮亚被刺,立刻追捕托斯卡;托斯卡不肯屈服,飞身跳下刑台,自杀而死。




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恩里科.卡鲁索饰演的画家 
 

这个故事的情节起伏跌宕,音乐优美,即使是大反派斯卡皮亚的唱腔也是美声。假如是威尔第来写曲,那他的斯卡皮亚唱出来大概比《奥赛罗》里的亚戈还要阴险狠毒。不过也很难说,现实当中,坏人并不都是写在脸上的;也许那些美声唱段更能让人同情托斯卡,理解她为什么上了斯卡皮亚的当呢。


玛利亚.卡拉斯饰演托斯卡



因为其中有上刑的场景,《托斯卡》被现代的一些批评家说成是“廉价的煽情”;不过我这个看过《红灯记》的人,是不会对普契尼如此苛求的。



国内链接:拍成电影的歌剧《托斯卡》全剧,多明戈主演,主角们唱作俱佳,有中文字幕: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_-hzVZHl0s/



戏的第二幕是精华,这里介绍几段:



一开场,斯卡皮亚独坐在他的房间里,盘算着怎么通过托斯卡找到逃犯安吉罗提。托斯卡即将来到这座宫殿演出。



歌词大意:



斯卡皮亚:



托斯卡真是个好诱饵!

这会儿我的侦探犬

定已用牙齿咬住了那两个猎物!

明天一早,

安吉罗提和那帅哥马里奥

就会挂上绞刑架。



(摇铃,问伺者)

托斯卡来了吗?



伺者:

已经派人去找她了。



斯卡皮亚:



(指着窗户) 打开窗户。

夜色已深,

该她来唱康塔塔,

那女神还没到,

他们只好先演加伏特舞。

你去门口等托斯卡,

让她唱完康塔塔就来,

我在这里恭候

或者,干脆把这纸条给她。



她会来

为了她对马里奥的爱!

为了她所爱的马里奥,

她会顺从我,给我快感!

她的痛苦之深,

将不亚于她的爱情。

强力的征服,比乖乖投降更有味儿。

我不喜欢多愁善感的月下夜曲,

更不会弹奏吉它,

摘花瓣算命非我所长,

我也不屑绵羊的眼神、鸽子的低唱!

我有强烈的欲望,

我追踪她,让她就范,

玩腻之后抛弃她,再去追猎新欢。

上帝造出了各式的美酒,不同的美人

我要都尝遍上天造出的尤物!



这一段阴险残忍的自我表白相当真实,令人不寒而栗:


国内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_-hzVZHl0s/ (第47-52分钟)



警察在画家的家里搜查,没有找到逃犯。画家被带到斯卡皮亚那里审问。画家够坚强,拒不承认;斯卡皮亚下令给他用刑:


国内链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_-hzVZHl0s/ (第52-62分钟)



托斯卡心如刀绞(换了我在托斯卡的位置,也是做不到“守口如瓶”的):


国内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_-hzVZHl0s/ (第61-73分钟)



如泣如诉的咏叹调为了艺术,为了爱情

国内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_-hzVZHl0s/ (第74-79分钟)



托斯卡刺杀斯卡皮亚:


国内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_-hzVZHl0s/ (第79-86分钟)




最有名的,是第三幕中画家在赴刑场前唱的“今夜星光灿烂(And the Stars Shone)”,他心里充满了对托斯卡的想念和对生命的留恋:


国内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_-hzVZHl0s/ (第98-101分钟)



托斯卡告诉画家,死刑是假的,他们可以一起逃生。一对恋人重新燃起希望,唱出最后的心声:


国内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_-hzVZHl0s/ (第101-112分钟)







(本文根据Robert Greenberg 教授的讲座《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翻译写成。图片均转自互联网,鸣谢!)



(全文完)

歌剧欣赏(21)穆索尔斯基和《波里斯.戈杜诺夫》


格林卡逝世后,在彼得堡有五个业余音乐家,打出了俄国民族音乐的旗号,自称五人强力集团。其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穆索尔斯基(交响诗“荒山之夜”),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野蜂飞舞”)和鲍罗丁(交响诗“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他们五人都没有受过专业音乐教育,却敢和同在彼得堡的德国音乐学院派抗衡。


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1839-1881年)年轻时是个禁卫军军官,后来到交通部任职。他平生最喜欢喝酒,因为酗酒在42岁时英年早逝。《波里斯.戈东诺夫(Boris Godunov》是他根据普希金的剧作改编作曲而成的歌剧。在他死后,里姆斯基又作了两次修改,使这部歌剧臻于完善,成为19世纪俄国音乐的顶峰之作。



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1839-1881年)


这是一部政治历史剧。17世纪初,波里斯.戈杜诺夫谋害了合法皇位继承人德米特里,自己篡位当了沙皇。虽然当上了沙皇,他的内心却一直充满了恐惧,怕自己犯下的罪会招来报应。当时有一个年轻的僧侣,得到波兰贵族的支持,冒充死去的德米特里,回俄罗斯夺取王位。俄国人不满波里斯的统治,纷纷倒戈追随假德米特里。波里斯毫无办法,悔恨交加,几近疯狂,在他死前传位给年幼的儿子。接着,假德米特里夺走了王位,成了新沙皇。


穆索尔斯基出身贫苦,是最为同情俄国农奴的音乐家。他在这部歌剧里,表现了俄国老百姓那种虽然惧怕强权独裁的沙皇、却更怕没有这样一个沙皇的心理;俄国历史上,只有在强权的沙皇统治下国家才得以平安,否则总是被外族侵入。不幸的是,在穆索尔斯基写这部歌剧之后的俄国历史,继续证明了这样的现象。政权的交替,包括列宁斯大林时代,都没有改变强权独裁的本质。



1874年首演,波利斯登基场景设计


《波里斯.戈杜诺夫》在网上也有全本视频,而且带字幕。有兴趣的朋友可看http://www.youtube.com/watch?v=1roqjdKTNfE&feature=related

国内链接:

http://www.56.com/u34/v_NjMxODA1OTE.html (序幕、第一幕,带中文字幕)

v.youku.com/v_show/id_XMzcwMjQ1MTg0.html(全剧,无中文字幕)



这里照例介绍几个片段:


开场后15分钟,是波里斯登基的场面。在众人的欢呼下,波里斯出场,用浑厚的男低音祈求长治久安。即使在这个时刻,他的内心也有着恐惧:


国内链接:http://www.56.com/u34/v_NjMxODA1OTE.html(第19-27分钟)



第一幕中,流浪的僧人Vaarlam 回忆伊凡大帝攻打喀山城,唱了这样一段:


国内链接:http://www.56.com/u34/v_NjMxODA1OTE.html (第55-58分钟)


与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卡拉夫唱的那段带意大利喜歌剧风格的回旋曲相比,这一首是地地道道的俄国味。



1898年的波利斯扮相


这出戏最感人的是结尾,青峰教授说要带着两盒面纸去看这一段。波里斯知道假德米特里即将攻下他的宫殿,把自己的幼子叫到身边,叮咛他要保护妹妹,做一个好沙皇。他无法解脱地看到自己杀死德米特里的幻象,追悔莫及,祈求着上帝的饶恕;他用最后几口气把王位让给儿子,然后撒手而去。



请欣赏:http://www.youtube.com/watch?v=eIpyEwWdlr8 (有英文字幕,但是1954年录音,质量不好)


我更喜欢这个视频,可惜没有字幕:http://www.youtube.com/watch?v=rp01I_ky2Fc


国内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4ODA2Njg0.html(可惜没有中文字幕)


《波里斯.戈杜诺夫》一气呵成,宣叙调、咏叹调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音乐连贯而富于表现力。它之于俄国,就像威尔第的《奥赛罗》之于意大利,比才的《卡门》之于法国,都达到了歌剧艺术的巅峰,让后人难以超越。




(本文根据Robert Greenberg 教授的讲座《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翻译写成。图片均转自互联网,鸣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