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欣赏(11)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1786)




Pierre Beaumarchais(博玛舍)是法国革命的积极分子,多才多艺。他写的话剧中,有两部被改编成有名的歌剧: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是个理发师,
也给伯爵阿尔玛维瓦(Almaviva当差。在《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中,年轻的伯爵爱上了16岁的少女罗西娜,可是罗西娜的监护人巴托罗医生(Doctor Bartolo)自己想娶她,把她关得严严的,不许她自由恋爱。伯爵雇费加罗给他出主意,最终娶到了聪明又反叛的罗西娜。按照当时的法律,男性贵族有特权在自家女仆结婚前先占有她们,叫“初夜权”。在戏的结尾,伯爵宣布放弃法律给他的这个权利,以表示他对罗西娜的爱和忠诚。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和罗西娜已经结婚三年,但是他“博爱”得很,处处留情。费加罗这时当了伯爵的男仆,和罗西娜的贴身女仆苏珊娜相好,俩人正准备结婚。谁知伯爵也看上了苏珊娜,后悔当初放弃了对女仆的“初夜权”,想方设法要得到她。费加罗和苏珊娜看穿了伯爵的用心,和伯爵斗智,几经曲折,终于结成了婚。剧中,身份低下的费加罗和苏珊娜不怕伯爵的权威,在人格上要和他平起平坐;对伯爵的描写则充满了讥讽。

这部话剧有着强烈的反贵族色彩,被维也纳当局禁演多年,改编成歌剧剧本的时候也不得不几次删改,才通过“政审”。但是,剧本里删去的内容,被莫扎特巧妙地用音乐表现出来;难怪《费》剧上演以后,一些贵族成员抱怨当局,说怎么能对这样讽刺贵族的歌剧放行?!


1784年的剧本

《费》剧的序曲很有名,常常作为单曲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这段序曲,是上演的当天才写好的。莫扎特往往把序曲留到最后再写,就好象我们今天写论文时,开头的“内容提要”常常是最后才写一样。

《费加罗的婚礼》乐谱手稿

第一幕开始,台上是费加罗和苏珊娜在准备婚礼。苏珊娜给自己缝了婚纱帽正在试戴,费加罗在台上一五一十地量地皮,琢磨怎么放家具。这间房在伯爵的卧室和伯爵夫人的卧室之间,伯爵叫费加罗在这里结婚。费加罗以为这种安排很好,这样伯爵使唤他或是伯爵夫人使唤苏珊娜都可以随叫随到。苏珊娜却很警觉,意识到这是伯爵想找机会占有她的阴谋。她告诉费加罗,费加罗恍然大悟,想出办法来跟伯爵较量。

不巧的是,费加罗欠了老得可以做他妈妈的玛塞丽娜(Marcellina) 一笔钱,借条上写明如果还不起,愿意娶她为妻。这会儿 她来要债了,正好巴托罗医生也在。巴托罗因为费加罗三年前帮助伯爵得到罗西娜,破了他的梦,对费加罗怀恨在心。他们两个商量了计策,要让费加罗娶不成苏珊娜,而和玛塞丽娜结婚。
请欣赏:

费加罗的婚礼(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mL6ki6yE8
序曲1-4分钟;苏珊娜和费加罗准备新房-苏珊娜提醒费加罗伯爵不怀好意-费加罗终于明白,决定和伯爵斗智:4-16分钟。

国内链接(有中文字幕):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5MjY4MTM2.html

碧峰教授重点介绍了第二幕的结尾。按照喜歌剧的惯例,这里应该有一个“幕终”,让这一幕的所有人物出场合唱。莫扎特在的创作是前所未有的:他从伯爵夫妇拌嘴的二重唱,加上苏珊娜成三重唱,又加上费加罗成四重唱,…, 直到七重唱。连续二十多分钟的唱段,把剧情层层加深,引向高潮。他的技艺高超,让音乐和情节丝丝相扣,完美无缺。 这是十分精湛的一折戏。


七重唱

请欣赏这一段: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mL6ki6yE8 115-136分)。


莫扎特的歌剧不是“轻松音乐”,需要观众全心全意地听才能领会它的好处,即使是在莫扎特的年代也是如此。他歌剧中的人物,被音乐赋予了丰富多彩的性格、情感、微妙而下意识的动机、以及多面的人性。这样富有内涵的音乐,值得我们去细细欣赏。
《费加罗的婚礼》全剧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OYtlGpApc0


 


(本文根据Robert Greenberg 教授的讲座《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翻译写成。图片均转自互联网,鸣谢!)

(未完待续)

歌剧欣赏(10)启蒙运动和“喜歌剧”



18世纪初,欧洲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方兴未艾。启蒙运动的人文、人道精神,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眼睛向下”,开始关注下层人民的境况。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被称为法国大革命之父。卢梭认为,歌剧是政治的一部分,意大利正歌剧在政治上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因为它从题材到表现形式都是为贵族服务的,属于腐朽的艺术;他主张音乐应该反映平民的生活和情感。他赞赏新兴的意大利歌剧体裁“喜歌剧”(opera buffa),说它预示着“革命”。卢梭甚至自己执笔写了一部法国喜歌剧。

喜歌剧最早在意大利的拿坡里产生,可以说是源于民间。比较而言,正歌剧由宫廷贵族资助,喜歌剧由民间大众出资;正歌剧取材于神话和帝王的故事,喜歌剧取材于老百姓的生活;正歌剧规模庞大,喜歌剧小巧精干;正歌剧程式死板,喜歌剧灵活多变;正歌剧多为严肃的悲剧,喜歌剧多为轻松的喜剧。由于喜歌剧的风行,意大利从城市到乡村到处都有歌剧演出可看,歌剧成了真正的“大众艺术”。喜歌剧领导了意大利音乐的主流,而正歌剧只在一些大城市上演。


喜歌剧的剧本生活化,音乐也生活化,去除了正歌剧的层层包装,直截了当地和听众交流。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对少年凯鲁比诺(Cherubino)唱的一段。凯鲁比诺是个13岁的少年,处在青春发育的时期,被每一个女人所吸引,像蝴蝶一样到处拈花,结果被他的主人伯爵发现,惩罚他去当兵。费加罗把他调侃、教训了一番。这首咏叹调叫做“从军歌——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歌词大意如下:
 
现在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如今你论年纪也不算小。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当兵,
再不要一天天谈爱情。
再不要梳油头、洒香水,
再不要满脑袋风流艳事。
小夜曲、写情书都要忘掉,
红绒帽、花围巾也都扔掉。
你是未来勇敢的战士,
身体强壮,满脸胡须,
腰挎军刀,肩扛火枪,
抬起头来,挺起胸膛,
全身盔甲你威风凛凛,
军饷虽少但是很光荣。
虽然不能再去跳舞,
但是将要万里行军。
翻山越岭跨过草原,
没有音乐为你伴奏,
只有军号声音嘹亮,
枪林弹雨炮声隆隆,
一声令下勇往直前你就冲!
现在你虽受到惩罚,
但对过去不必惋惜。
凯鲁比诺你很勇敢,
你的前途很远大!

(这一段翻译从网上抄来,致谢原译者!)




《费加罗的婚礼》上演以后,这段曲子不胫而走,风靡欧洲,还被英国的宫廷卫队拿去做他们的进行曲。直到如今,英国皇家卫队换岗时,还在演奏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

(本文根据Robert Greenberg 教授的讲座《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翻译写成。图片均转自互联网,鸣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