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力量与你同在!” - 记密西根大学毕业典礼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是电影《星球大战》的经典台词,意思是“愿力量与你同在!” 美国人把五月四号戏称为“星球大战日”,因为“五.四”(May the Fourth)正好和“May the Force”谐音。

今年密西根大学的毕业典礼,恰恰选在五月四号这一天。刚满21岁的大儿子从密大拿到了双学位,我们全家高高兴兴地去安娜堡参加他的庆典。

密大创建于1817年,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安娜堡是一个大学城,毕业典礼和往年一样,在学校橄榄球赛场举行。这个球场俗称“大房子”,能容纳将近11万观众,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橄榄球赛场。

“大房子”的一端:


毕业生们集合在这里,等待入场:


 
为亲爱的人准备一束花,祝贺他们毕业:

 
这么大的场地,担心我的相机镜头不够给力。毕业生们坐在右边,黑色的一片就是:


毕业生们正从左边进场:


找我们的位子:



学生组成的铜管乐队在为大家演奏:



青春无敌:








小儿子所在的合唱团演出,他们中也有几位毕业了:

开心的教授们:

和老师合影留念:


给大儿子打电话,让他对着我们的方向:

等着上主席台:

主席台大方简洁,校董、贵宾们一视同仁,都坐折叠椅。各学院有自己的“院旗”:


走在最后的女教授是校长:

文理学院院长致词,5分钟不到:

你拍他们,我拍你:

毕业生代表发言,是个印裔女孩,拿到人类学和微生物学的双学位,社团活跃分子:


长枪短炮,忙坏了记者:

校长讲话,介绍为社会公正而做出杰出贡献的校友,勉励毕业生为改变世界尽自己的力量。在纳粹时期,有一位密大校友秘密拯救了约十万犹太人的生命,自己却消失了,至今是个未解的谜;一位白人作家校友,在民权运动中为黑人说话,被白人种族主义者打成终身残废,却继续为了维护黑人的权益而写作,活到百岁;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毕业的密大校友中,有半数参加了北方的军队,为消除黑奴制度而战。校长说:有密大为你们背书,愿大家实现理想,贡献社会。



毕业生们,来自一百五十多个国家:


手语翻译也是毕业生,站好最后一班岗:


校长授予“推特”的总裁考斯特罗先生(Richard Costolo)名誉博士学位:


考斯特罗(Richard Costolo)演讲:(视频见网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qRPesTumlA


他是密大毕业生,讲得相当精彩。他当年本科学的是计算机,但却喜欢表演专业,在密大修过三门表演课程。毕业以后,他没有成为工程师,却去了芝加哥,想在那里当“相声”演员。不过这“相声”是即兴的,事先没有台词、剧本,必须一面演一面编。

他对毕业生们的忠告是:第一,要敢想敢干;第二,别指望现成的台词、剧本。假如你样样都计划好了,现实却不会按你的计划行事,那时你反而失望。要紧的是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向那个方向努力,别去计算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最终,你得到的可能连你自己都不会想到。当年,有谁会知道“推特”所起的推进社会的作用? (推特,在中国是微信、微博吧?)要有准备去“即兴”,活在当下,努力在当下。

因为有太多的毕业生,不能一一点名;每个学院的院长请自己的毕业生们起立,接受祝贺。文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商学院、艺术学院、工学院..., 按建院顺序,轮流站起:


毕业生中有三百多名将成为三军军官,由国防部授职。

授职官员:


新出炉的军官们宣誓忠于并保卫美国宪法:


全场高唱密大啦啦队歌:“蓝队加油”!(密大运动服是深蓝色)


孩子们,愿力量和智慧与你们同在!


(待续)

答友即兴





友人打趣,建议我去西湖边开个餐馆,就叫“湖畔风铃”,说生意一定会好。

咱不善厨事,拿得出手的菜屈指可数:烧牛尾、烤猪排、生煎锅贴和豆腐甜点而已。想到从前曾经和闺蜜闲扯,说老了要去一个海边小村,人不多的地方,开一个小店就卖这几样,每天只做一餐,剩下的时间晒太阳读书听音乐。来的客人都是朋友,不为吃喝只为聊天,夏天烛光冬天炉火,清茶一杯红酒半盏,好不浪漫!

想到此一时兴起,给朋友写了几句打油诗作答:

小店西湖畔,
诗意且浪漫。
客雅主懒散,
每日煮一餐。
读书兼码字,
闲来赏歌乐;
京胡挂壁上,
琵琶妆厨枱。
生意冷清清,
月下听风铃;
如此度经年,
不枉山水情。

座中有开餐馆的朋友,读到这里,已经笑得满地找牙了吧?

【闲言碎语】不说“相见恨晚” . 合理的季节


闲言碎语,抛砖引玉。
  


不说“相见恨晚”

交到知心朋友,如棋逢对手,琴遇知音,是珍贵的人生体验。心里的感动难以言说,不禁有“相见恨晚”的慨叹。

可再一想,即使早就相识,其实也未必就能交上朋友;因为从前的我并不是今天的我,更不要说客观环境的变迁了。

人的成长,不止于童年、少年,甚至不止于青年。我们的一生,都在随着新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断成熟,走向睿智。年少时,对人对事对社会的理解力都有限;今天能解的人和文,那时是雾里看花,不甚了了;今天认定的观点理念,那时还没有进入思维;今天具有的宽容幽默,那时以为是世故圆滑;今天所积累的见识经验,就更是那时所欠缺的了。陶渊明的“觉今是而昨非”,是我常有的感叹;由此也引伸出“觉明是而今非”:今天看到的,也许还是片面的、相对的、有待完善的。

年轻夫妻能一起成长,是极幸运的事。他们相遇之时,是彼此合适的,不然不会走到一块儿;而后来的几十年中,还能继续合适彼此,却并非寻常。英语中对夫妻离异,常用“they grew apart”来形容,意思是两人各自的变化,让他们最终分手;也许不是谁的错,只是成长的轨迹分了岔。这也算是一种“成长之痛”吧?

不说“相见恨晚”,只愿来日方长。


 合理的季节

因为住在北方,对漫长的冬天常感不耐,向往着加州四季如春的神仙日子。

不料有一天,一位在加州长大的人告诉我:他更喜欢四季分明的地方,因为每个季节都有它的好,他不愿错失。这大大地颠覆了我的观念。想想也是,每一个季节,都有它的合理性。没有冬天的休眠,就没有春天的峺醒;没有夏天的成长,就没有秋天的果实。枯荣交替,周而复始,才有了这纷纭多彩的大自然。

从此我更加细致地观察身边的季节变化。这几日天气转暖,院里的水仙开了,枫树露出了细小的花串,路边的迎春也金灿灿地连成了片。一眨眼,大地就脱去了冬装。早晨开车上班,看到这久违的春,感动莫名,咽喉堵塞,眼眶湿润。

假如没有那一冬天漫长的期盼,春还会这样让我心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