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高飞”





我先生和我的兴趣很不同,喜欢的电影也不一样;比如说他喜欢动作片,而我不喜欢那种打来打去的热闹。当然,偶尔我们也有“交集”:年初他看了电影《伴你高飞》(“Fly Away Home”, 又译为《返家十万里》),推荐给我,我看了也很喜欢。也许是因为某些经历的共鸣,这部美丽的电影让我很感动,一直想着推荐给朋友们。

先讲故事吧。

十三岁的艾米,和她的艺术家母亲在新西兰生活。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她和妈妈出了车祸;艾米醒来时,妈妈已经永远地离开了她。病床前,是她陌生的父亲。父亲也是个搞艺术的,当年妈妈带着小艾米离开他,其间艾米没见过他一面;她认定是爸爸抛弃了自己和妈妈。伤好后,艾米不情不愿地跟着爸爸飞越大洋,来到加拿大的安大略省。

爸爸的家在一片田野和山林中,家里乱糟糟的,人也是不修边幅。除了做雕塑,他还喜欢搞发明,研究恐龙化石、飞行器什么的。爸爸还有一个女友,艾米对她有着本能的排斥,尽管她对艾米真诚地关心着。来到这陌生的地方,没有朋友,艾米格外想念妈妈。她不愿在家里待着,独自一人在山野流连。




黄昏,艾米看到地产开发商用机器推倒了一片树林。在倒下的枝桠间,她发现了一窝散落的大雁蛋。


雁妈妈受惊飞走了,这些蛋也成了“孤儿”,和自己一样。艾米小心翼翼地把鸟蛋捧回家。



她在自己的柜子抽屉里给鸟蛋做了一个“窝”,从爸爸的工具间找来一盏灯,用它悄悄地孵蛋。

小雁一只只破壳而出,艾米觉得它们真可爱!



朋友,您有没有见过小鸡小鸭跟在它们的妈妈后面,走哪儿跟哪儿?这是因为它们出壳后见到的第一个会动的东西就是妈妈。假如它们第一眼看到的是你,那它们也会一直跟着你。科学家们把这叫做“打印效应(Imprinting)”。有个生物学者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让一群刚刚人工孵化出来的小鹅看他的靴子,结果那些鹅就一直跟着他走,很逗呢!

大雁也有这种“打印效应”,所以艾米的小雁就把她当成了妈妈,一步也不离地跟着她。爸爸看到艾米喜欢,也支持她养小雁。艾米高兴极了,从此她有了伴。



清晨、黄昏,艾米带着小雁“散步”,带它们下河。





大雁是候鸟,秋天得飞去南方,才能继续生存。可是小雁需要雁妈妈带领,才能学会高飞,也学会认路,第二年开春才能再飞回到北方的老家。艾米和爸爸下决心要教会它们飞。



小雁们长成了大雁,可还是只能飞十几米。艾米很着急;这样怎么能飞几千里路去南方啊?



爸爸看在眼里,和艾米一样地着急。可他毕竟是个发明家,很快有了一个主意:造一架超轻型飞机,他驾着飞机带大雁上天!

这飞机很简易,有一个发动机,用金属拉杆操作,速度和大雁飞行的速度差不多。爸爸试来试去,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设计。他把飞机“画”成了一只巨大的雁,飞上了天。



大雁们被艾米赶着起飞了…


可是,大雁们只认艾米当“妈”,飞了一会儿就下来找艾米。父女俩意识到这些大雁不可能跟着父亲的飞机去南方。

艾米暗下决心,悄悄地自己开动了飞机,没飞多远就重重地摔了下来。爸爸心疼极了,可倔强的女儿一定要自己去带大雁飞翔。又一个计划在爸爸心里形成:让艾米学会开飞机,带上大雁,他自己开另一架飞机护航。

爸爸把着手教,艾米学会了开飞机。


大雁终于跟着艾米上了天。


父女俩经过各种曲折,飞行五天,将大雁成功地带到了美国南方的侯鸟保护地。



艾米也在父亲的信任和关爱中消除了对他的误解和隔阂,从失去妈妈的阴影中走出来,找到了温馨的家和自己成长的道路。


第二年春天,所有的大雁都自己飞回到艾米身边…


电影的结尾说,这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故事。这让我很好奇,于是去找那个“真人”。谷歌搜索几番,找到了“爸爸”的原型:比尔.里希曼(Bill Lishman)。

比尔.里希曼是一个加拿大雕塑家、发明家,他还热衷于自造和自驾滑翔机、超轻型飞机,热心于鸟类的保护。1993年,他开着飞机带领一群大雁从加拿大安大略省飞到美国南方的佛吉尼亚州,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他建立了一个公益组织,叫做“Operation Migration(迁徙行动)”, 从1999年开始,他们应美国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邀请,帮助训练一种濒临消亡的仙鹤在美国南部安家。他还写了一本书《Father Goose (雁爸爸)》,记录了这些经历。

 
“雁爸爸”带鹤南飞

风铃“以己之心,度编剧之腹”:这雁爸爸的故事虽然新奇,主题却比较窄,分量不够。于是,“父女情”被加进去成为主线,再添上环保的副线、“反恐”的误会,...,这电影就很丰满了。

艾米的人物是虚构的,但她因为父母离异而来的“成长之痛”却非常真实、典型。饰演艾米的安娜.帕奎因(Anna Paquin),是奥斯卡史上年龄最小的最佳女配角,曾在电影《钢琴师》中饰演女儿的角色;她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也不俗,把一个身心俱伤、和父亲从陌生到理解、信赖的女孩子演得准确、自然、感人。

除了精湛的演技,《伴你高飞》的镜头拍得也很美,加上可爱的小雁大雁配合,妙趣横生,老少咸宜,是一部温馨励志的“家庭电影”。

(本文图片均来自电影截屏。)
——————————————————————

注:电影《Fly Away Home》,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1996年拍摄,中文译名《返家十万里》,或《伴我高飞》。导演是老资格的Carroll Ballard,曾导演经典影片《Black Stallion (黑马)》。 带中文字幕的视频可以在网上找到。


【闲言碎语】平视 . 惯性


闲言碎语,抛砖引玉


平视

(本图转自互联网)

喜欢《简爱》的故事。简爱的性格中,有一种人格的底气。她对罗彻斯特的爱,建立在这种平等的人格上;而罗彻斯特爱上她这个家庭教师,也是因为她卑微的社会地位并没有让她在人格上有丝毫的卑微。因了他们精神上的平等,没有情感的施舍,才有真正的爱。

简爱的底气从何而来?在书中,她是孤儿,童年受舅舅舅妈的虐待、歧视,到了孤儿院又受到精神和肉体的摧残。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简爱,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具有倔强的性格和追求平等的精神,让人觉得她的不平凡;人格,是可以历练的。

我们人类,太容易把自身的价值和拥有的能力、财富、社会地位连在一起。对于“更有价值”的人,我们容易自卑,容易“仰视”对方,容易盲从、屈从;而对于“价值”低于我们的人,我们容易自大,容易“俯视”对方、伤害对方。我们是多么热衷于分出高下;老祖宗给我们立下了尊尊卑卑的规矩,至今还被制度巩固着;就连和实际利益不相干的新浪博客,也不可免俗地制造出各种花样的等级标签。

俯视,是上帝的专权;仰视,是宠物的习惯;人与人之间,让我们平视!


惯性

和一位朋友笔聊,他指出我博文里有个错字,“一炷心香”写成了“一柱心香”。我一看,果真如此;并不是粗心,而是提笔忘字的结果。谢了朋友,顺手把错字改过来。

友:你改得可真快呀!
我:这是个“知错难、改错易”的错。还有的错,是“知错易、改错难”呢!
友:很有哲理。

再想,其实算不上哲理,只是人生的矛盾而已。很多时候,我们知道错,却不能改,不肯改,或不愿改。

除去“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而不能改之外,人们能够自己控制的,也不见得就会去控制。思维的“惯性”往往是最大的阻力。看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有这种“明知故犯”的错误。不过,改错的孰难孰易,又是因人而异的;也许这和我们的基因、经历有关?也许这就是各人的局限性?

人的“天敌”是自己。能改不易改之错的,是内心强大的人。不过另一方面,知道自己的局限,不强求的,也不能不说是智人呢!



小儿十九,“绅士”十八



小儿子的十九岁生日正赶上周五;问他要不要晚上回家,他说合唱团有演出,回不来;于是我和外子下了班,驱车百里,去密大看他的音乐会。

密大所在地安娜堡,是个大学城。这里文化生活丰富,到处可以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正能量”多多。音乐会在一个扇形大礼堂,卖票、收票的都是学生,全场几乎坐满。读大四的大儿子也带了一帮朋友来看弟弟的演出,和我们在音乐厅会合。

密西根大学Rackham礼堂(本图转自互联网

小儿子在文理学院读大一。除了修课,念念不忘他的音乐;开学不久,他经过面试被“绅士”合唱团录取后,兴奋地告诉我:这是美国大学无伴奏合唱团里挺知名的一个,常常在比赛中得奖;能做一名“绅士”,他开心极了!

“绅士”全是男生,有十五个成员,从大一到大四年龄不等;其中有几个是音乐学院的,不过大多数是“业余爱好”。他们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演出,平时的训练也是很辛苦的,每天至少排演一小时;小儿子因此很忙,很少回家。前阵子学校放春假,大学生们不是去北方滑雪,就是去南方度假,“绅士”们却开车万里,去东部的几个大学巡演,还赶上了暴风雪。

我们这是第二次看“绅士”的音乐会了。他们的“无伴奏”合唱和国内的不太一样,除了领唱、伴唱,还用人声代替乐器伴奏,包括打击乐,听上去简直像口技。这些小伙子个个都是“活宝”,除了唱的歌受欢迎,还有各种喜剧表演,说笑话,和台下的粉丝们互动,整个音乐会笑语欢声,气氛热烈;但也没有那种摇滚音乐会的疯狂。中西部的学生大概还是属于保守的,呵呵!

巧的是,那天也是“绅士”的十八岁生日。节目中穿插了“祝你生日快乐”,小儿子指挥观众一起唱。刚唱了一句,另一个“绅士”说:“今天也是xx的生日!”于是大家一起祝小儿子“生日快乐”,看得我笑翻了,笑出了眼泪。

孩子长得真快!想到十九年前他出生的时候,外子开车送我到医院,医生还没到,他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出来了;护士让我“hold”,可这哪里是能够“hold”住的事儿!好不容易熬到我的印度裔产科医生赶到,为我接了生。小儿子出世,弱弱地哭了两声,就安安静静地不作声了;医生笑说这孩子大概觉得“没啥可哭的”。哪想到后来这么喜欢唱歌啊!

音乐会结束,在大厅找到儿子,本想顺路带他回家,他却被一帮朋友围住;原来是他高中合唱团的同党,特地从外校开车来看演出,还给他带来了小小礼物。咱这当爸妈的,可啥礼物也没准备呢。儿子向朋友们介绍了爸妈、哥哥,说先要和我们说话,请他们稍等。看着他那忙乎劲儿,我们说好他下周末再回家,让他和朋友们去聚会吧。

儿子大了,有他自己的世界;不过,母子之间那根看不见的线,一生一世都连着呢!

密西根大学“绅士”合唱团


惜花





咱这“惜花”,可不是南方朋友们的“惜花”哦!您那儿花事正酣,一茬茬的,清高的梅,浪漫的迎春,优雅的李,妖冶的桃,艳丽的杏,纯情的梨,风流的海棠,朴实的油菜…, 哎哟哟,看得咱那个羡慕嫉妒(没有恨)哪!

不是惜那些花,那些花留着让您惜;咱这旮旯,今年的春天被耽搁在路上;都已经过了复活节,还没见着她的影儿呢。上星期好不容易有了几天零上的最高温度,今夜又要下雪了。别说花,连枝条都没泛青呢。

底特律如今在全世界出了名,因为房地产的便宜;其实咱知道那“便宜”也不是真“便宜”,或者说那不是咱能沾得上的“便宜”。谁要是想来底特律住啊,得先做好思想准备,准备来过漫长的冬天,连着五个月的冬天,看不到花事的五个月啊,您受得了吗?

咱受不了。女人没有不爱花的。爱花是女人的本性,与生俱来,没法改。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懒人,又没有“绿手指”,种花种不好,也还是要买点花来装点花季以外的家。买花,我喜欢买长在盆里的,连带着土壤和肥料,花儿开得久些,等花儿没了也还有叶子可看,比那一片肃杀的外景要养眼多了。再说,还有明年呢,明年不定还活着,能开花呢!

这么着,就喜欢上了蝴蝶兰。她的好看,是不必说了;不开则已,她一开就至少两个月,绝对物有所值;在众多的兰花中,她还是最好伺候的;虽然老家在热带雨林,被温暖和湿润“娇养”惯了,可不知园艺学家们转了什么基因,如今的蝴蝶兰,居然能在咱这北国冬天的室内生存,没一点水土不服的迹象。唯一的缺点,是不香;不过一般来说,好看的花都是不香的,像牡丹那样“色香味俱全”的是凤毛麟角;咱不能求全,对不?(再说太香了咱闻着打喷嚏呢!)

春节前花15美元买了一盆蝴蝶兰,紫色的斑点洒在白色的花瓣上,和旧年买的一盆绿瓣的放在一起。这株有两支花茎,买来的时候已经开了八九朵,还有八九朵含苞欲放。渐渐地,那花苞一朵一朵地打开了,及至全盛;放在起坐间,给我的冬天添了许多的新鲜活泼。可是前天打扫卫生,顾前不顾后,扫帚没放好,只听“噗”的一声,我的蝴蝶兰连盆子倒在了地上。

盆子倒没破,主花茎却拦腰折断;还有两朵可怜的花干脆和花茎分离,跌在一边。扶起了花盆,看着那折断的花,心疼极了。“花堪折时直须折”是谁说的?这花在盆里开得正是青春浪漫之时,折断了,那鲜活的生命也就夭折了啊!

断了主茎的兰


慢着!我可以拿水养着她呀!赶紧找一个配得上这兰花的瓶。打开柜子,左找右找,找到一个几年前在艺术集上买的玻璃花瓶。说是“瓶”,其实更像“盆”,开着口,还不止一个口。难怪小侄子看到了要说:“我知道,这是用一个盘子叠出来的!”折断的花枝正好插进一个小口,两朵落单的花放进了大口 —— 这花是雨林的女儿,一定喜欢让水托着吧?



断枝,立此存照

将花枝安顿,心里觉得舒坦些。这样她们也算“质本洁来还洁去”了…

愿这兰花能坚持到春暖。到那时,屋前屋后的水仙、玉兰、梨花、樱花、桃花、杜鹃、紫丁香、绣球,次第而开;接上初夏的紫藤、葡萄、芍药、玫瑰、百合... 而兰花,她就只剩了光亮的叶子,守候着,孕育着,到明年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