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游:灵渠古韵



从桂林出发,若沿着漓江向北几十里,就到了兴安县。兴安有条大名鼎鼎的古运河灵渠,又叫“秦国渠”。去桂林前,父亲再三推荐我去灵渠看看。
在我的印象中,四川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是中国最牛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我去过两次,每次都对古人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灵渠的修建比都江堰只晚了十几年,从年代上来说几乎是兄弟俩;我想它们在技术上也一定大同小异。直到看过灵渠,才知道它也很牛呢!
先来“戏说”灵渠:
公元前两百多年,秦始皇要把岭南的地盘打下来,却苦于大军的粮草运不过去。那时候搞运输,不是车就是船;在山多的地区,“山不转水转”,水运就成了唯一实际的方法了。不过,秦军找来找去,北方的长江水系和南方的珠江水系却没有一个交汇的地方,无法通航。这难题好几年都解决不了,耽误了战事。
秦始皇想来想去,既然这水自己不肯相通,那就只好人工开凿运河了。在哪里开呢?他手下的“工程师”勘测下来,发现湘江和珠江的上游靠得最近的地方在兴安附近,两江相距三十多里,就在这儿啦!
不过,兴安这地方的地形很复杂,高低不平。它的中段是一块低地,叫做湘桂走廊。它的东南面,南高北低,水向北流;可到了它的西北面,又反了过来,北高南低,水向南流;像个马鞍。要在这儿把湘江向北流的水通过运河分流到漓江向南,可得要有相当精准的测量和巧妙的设计。
这就是灵渠了不起的地方了。它既实现了分流,又开通了去漓江的运河,把两大水系连接在一起,解决了水运的难题。灵渠有一块刻着“湘漓分派”的大石碑,可说是对灵渠功能的最好总结。假如从湖南的洞庭湖出发,逆水沿湘江行船到灵渠,过船闸再顺水而下,就能到桂林了。有了这条水路,秦始皇终于打下了岭南的江山;假如当年没有修灵渠,中国今天的版图很可能就不一样,阳朔山水不定是哪国的了,呵呵!

(本图转自互联网)
 
据说南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咱不知是真是假;不过在中国最古老,大概没说错。在那个时候能把灵渠修成这样,真是够天才的。和都江堰类似,灵渠有一个“铧嘴”,像箭头一样伸进湘江上游的海阳河,把水流一分为二;其中70%流向北渠最终汇入湘江,另外30%经过南渠流进漓江。分开的水流经过大小两个“滚水坝”入渠,叫做“大、小泄水天平”。 南渠北渠都是人工开凿的;南渠很长而且有一段要开山修建,在没有炸药的古代,是非常艰难的工程。

(本图转自互联网)

灵渠模型(本图转自互联网)
 
和都江堰的规模相比,灵渠是个小弟弟。它们的主要功能也不同:都江堰是为了灌溉农田,灵渠是为了沟通水运;都江堰地形平坦,灵渠的地势却很复杂;综合来看,当年修灵渠的挑战绝不亚于都江堰。据说秦始皇斩了两个“总工程师”,到第三个才成功,可见灵渠的来之不易。两千多年来,灵渠给漓江带来源源不断的清流,养育了两岸的生灵,沟通了南北的运输。每逢大水,灵渠通过众多的水闸把多余的水排进湘江,让水灾远离兴安。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灵渠至今完好无损,当年肯定是当作千秋大业来修建的。相比之下,许多现代的工程能不能活那么久,就很难说啦!
灵渠的设计和建造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我在网上找到这篇文章,讲得相当详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http://www.lingqu8.com/Seven.asp?typid=166

游览灵渠,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坐汽车从桂林出发,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灵渠景区的大门。



这是“小天平”石坝,坝的另一头是铧嘴,水向右,流入南渠:



“南陡”是灵渠上的船闸之一。过往船只当然不能从坝上过,得经过船闸。那时候的闸是用石头做的,叫做“陡”:



游客乘着小船游渠。导游姑娘也有古筝的训练,边弹琴边讲解。两首古曲以后,有客人点“小小竹排”,倒也好听。


 




水从“小天平”坝上漫过,虽然不深,却有点急。加上石头上的青苔水藻滑溜溜,涉水还是要小心。对岸是铧嘴,小儿子从这里走过去。我当然也忍不住,去踩了一段两千多年前放进去的石头堤坝。水很清很凉很舒服:




从小天平滚水坝下来的水,从这里回到湘江故道:



靠近景区的入口,有一个“四贤祠”,里面除了供奉四个对灵渠的修建和维护有大功的人物塑像,还有一些文物,值得一看。灵渠曾是水运的要道,古代朝廷在兴安设了屯盐码头,南往北运的食盐要在这里换船、验秤,有称必有秤砣,官砣用来收购官盐。“四贤祠”里的出土的巨大的石秤砣,就是那个时代的见证。有趣的是,这个秤砣上标示的重量比它的实际重量少得多,相差30%以上。可见贪官拿“回扣”古已有之,呵呵!

灵渠附近出土的古代官砣

   

在四贤祠的院子里,有一棵七百多岁的古树。它的根部卡着一块乾隆12年的古碑,叫“古树吞碑”。这件怪事如今还在继续,每三年这树会把石碑“吃”进去一公分。几百年以后,或许这石碑就拜拜啦!



灵渠附近出土的,还有埋在水下N年不烂的“阴沉木”。这一块的形状像龙,人称“华夏图腾”,不过咱不清楚华夏的汉族是不是有图腾的传统:



沿着运河,有一条保存下来的“水街”,是当地人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这里的建筑有徽式民居的风格,因为古代从徽州来的移民,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文化风俗。

精致的砖雕,刻的是兴安的人物故事,加上民间传说、神话元素。可惜太新了,是现代人的作品



从前的雕花窗,如今成了宝贝:


 
“圣旨”是一定要保留的,呵呵



假如您有时间,不妨在景区的农家餐馆用饭。鱼虾很新鲜呢!



离开桂林以后,有朋友告诉我,二次大战中美国援助中国的空军“飞虎队”的博物馆就在兴安,可惜我们在那儿的时候不知道,失之交臂了。




注:这两条河隔得相当远,总落差只有4米,在灵渠附近水的落差只有1米不到,没有一定精度的水平测量技术,还真不容易设计得如此巧妙。这选址选得太有学问了! 

我因此好奇那时候的水准仪是啥样的。谷歌了一番,居然找到了精彩的介绍:“据近人调查研究,已发现秦代的水准方位仪实物,在灵渠分水塘大、小天平的交会处,伫立着一个外形酷似竖立石辘的东西,认定它是一件水准方位仪,为 当初修筑大小天平的时候(约公元前219年)所使用的工程测量控制仪器。这应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台工程用水准方位仪。...(详见: http://economy.guoxue.com/?p=1986

教育视点:谁是“教育者”?



图转自http://www.sxcm.net/pd/edu/


说起“教育者”,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那是老师,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
确实,老师是当仁不让的教育者。从幼儿园到大学,老师教的不单是知识,而且是做人的道理。拿我自己来说,有幸在各个阶段都遇到了优秀的老师。尽管他们教我的知识已经忘了很多,但他们的勤学敬业深深地影响了我,成为我的一部分。有良师的教导,是人生一大幸事!
不过,对孩子们来说,爸爸妈妈才是最早的教育者。家长的一言一行,给下一代建立了行为的规范,竖起了好的和不好的样板。这方面的例子有无数;朋友们自己可能已经深有体会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按这个说法,至少三分之一的人是教育者,尽管他们也许没有意识到。
我觉得非洲人的一句谚语更有智慧:“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意思是:养育好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教育者;只要我们没有离群索居,就在无形中影响着周围的人,包括孩子们。
比如,作家是教育者。从小到大,我们读过多少书;中国、外国的名著,报刊杂志的文章,如今还有博文、微博,各种人生哲理、知识资讯都浓缩在文字和数字里,向我们传播着观念,塑造着我们的人生。一本书,或许会影响一代人
文艺工作者是教育者。电影、歌曲、图像,可以教人以高尚和美好,也可以教人低俗和丑陋。《泰坦尼号》的插曲感动过多少人的心,而美国最近一个持枪杀人的罪犯,据说最爱听煽动种族歧视的歌。
施善者是教育者。捐款、做义工的人,不只是贡献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更是为受到他们馈赠的人诠释了什么是善良和回报,教给他们什么是大爱无疆。
医生是教育者。“医者仁心”;乐于救死扶伤的人,以自己的敬业宣示着生命的价值,传播着人道主义的精神。
科学家是教育者。他们对待科学的一丝不苟,启迪着人们去怀疑权威,追求真理。如今,人类已经登月、探索火星;希望这些走向太空的伟大创举,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科学,推广文明。
政府官员是教育者。他们的言行,为社会公德的高低立下了标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说得何等精辟!有小孩子以“将来做贪官”为理想,政府官员的教育作用可见一斑。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官员们的行动,比他们的言论更有说服力。


我念研究生时的导师,是个美籍华人,他儿子小时候喜欢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吮。有一年他去中国讲学,带着孩子在上海的街上走,迎面过来一个老太太,看到他儿子在吮手指,伸手一巴掌拍过去,教训孩子不要吮手指;他儿子从那以后就改了这个毛病。我导师讲起这段故事很好笑,他是感谢那“多管闲事”的老太太的。当然,我不是说大家都应该用这种方式去教育别人,方式和场合都是有讲究的。不过,那位老太太的热心确实可嘉。
教育后代是全社会的事,谁也不能说这件事和自己无关。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的子女,会和别人的子女为伍。我们希望下一代中有优秀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更有优秀的公民;这样我们自己的孩子才会有好的生活环境。关心下一代的教育,这不是“闲事”;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教好下一代,这也不是“好为人师”。

让我们不要忘记,“养育好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的参与”;而这“村庄”,包括了我和你

桂林游:遇龙“漂流”



“漂流”,顾名思义,是顺着一条河从上游向下游漂;坐小船,坐筏子,坐橡皮艇,坐羊皮口袋, 承载的方式可以多样,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从上游漂到下游。如果作为旅游项目,这漂的距离一般都不短,十几里,几十里,至少漂上两个小时,让游人体验河流的曲折疾缓,坐看两岸的景物移换,爽心悦目!
我漂过的地方不多,印象最深的是在美国黄石公园。那是一程平缓的水流,坐的是橘红色、椭圆形的橡皮筏。沿岸的风景、河里的水獭、天上的鹰,织成平和、美丽的记忆,至今不忘。
所以,当我听说“遇龙河漂流”时,心里就是这样的一种预期。网上说遇龙河是阳朔仅次于漓江的第二大河,弯弯曲曲地穿行在平地而起的山峰之间;可以想象会有多美!
恰好有一位广西博友的亲戚在桂林当导游,她告诉我是从朝阳码头上竹筏,漂到工农码头。当我们看完“半山晨雾”以后,听旅行社说遇龙河漂流终于开放了,就决定改变回桂林的计划,先去遇龙河。卖票的美眉说要去就要快点,9点钟开车。于是我们急急忙忙地上了路。
司机是个小伙子,我问他漂到工农桥有多远?是不是他要到工农桥那里接我们?出乎我的意料,他说这筏子不到工农桥,他就在原地等我们。“那怎么漂流呢?”“先把你们撑到上游,再漂下来。”我更疑惑了,撑到上游?那要撑多久? “我朋友说是从朝阳码头漂到工农桥啊?”司机说他不知道,旅游公司让他来这里,而且所有的旅游团都来这里,“很漂亮的,你放心!”
接下去的事,咱就长话短说了:遇龙河在这里被“圈”出约莫三、四里路,像个长湖;竹筏子载上游客,先慢慢地撑到上游,排队过传送带上一个两尺高的小水坝,然后再排队下那个小水坝,被水上摄影棚的人拍几张照片,停靠在摄影棚被推销,花了钱以后再上筏子慢慢漂回来。这个不大的“长湖”上,被人搭了十几个水上棚子做买卖,实在是喧宾夺主,破坏景观。只有“长湖”以外的河段,才能看到遇龙河的真面目。下面贴的照片里最精彩的景致,就都是咱向“长湖”以外极目的结果。假如有时间,我宁愿不坐那个筏子,顺着河道走,应该好得多,呵呵!
受了这样的忽悠,我和表姐回到旅馆就去找旅行社的美眉,告诉她是怎么回事,问她“这怎么叫漂流啊?”她说还有另外一条线,是我们要的那种。“那你该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选择啊!”她说看我们急急忙忙,就没介绍。我们要求旅行社赔偿,那美眉做不了主,让我和她的经理讲电话。经理强硬无比,说他的“漂流”定义和国外不一样,这就是漂流了,没忽悠游客。碰巧咱是个“认死理”的人,和他讲了半个小时,最后告诉他我要去举报,请他将姓名报来。他忽然大转弯,承认不对,答应退一点款,这事才告结束。临了那经理说,“这漂流从来没人提过意见,你是第一个”,意思是我“难缠”。可见咱们国内的游客,通常是宽宏大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去为自己“维权”的。反过来说,因为没人去提意见,也助长了旅游社的忽悠。当然,咱不是说大家不满意就要去吵架;用文明的方法维权,应该并不掉价吧?
感慨服务行业诚信的重要。由此学到:
  1. 看旅游项目,不要“望文生义”,定义可能不同;
  2. “细节很重要”,要问问清楚,知道咱的人民币买的是啥;
  3. 维权要有韧性,别被对方的强硬吓着;做“第一个提意见的”也没什么不可以。
还有,假如您有幸遇到一位诚实的推销员,赶紧抓住别放,下次还找ta哦!
对不住,说了一堆闲话;还是来贴照片吧:
河边的路:
       
既是起点、也是终点的码头:

这次是真正的竹筏:

 
船到桥洞,艄公要记一下“工分”:

白天的鱼鹰很悠闲:

两岸青山:




被传送带托到小水坝上:

      

从小水坝下来:


N个水上售货棚,颇“杀风景”:



霸道的摄影棚,不准游人在那儿拍照片:



遇龙河的真面目,令人神往












教育视点:“因材施教”能普及吗?


“因材施教”对咱们来说并不陌生,据说孔夫子就是根据每个弟子的性格和天赋给予不同的教诲。当然,以他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不是能对“三千弟子”个个区别对待,我有点怀疑;不过他的理念是对的,也被后来的教育者们所接受。这里讨论的是:在现代化的社会中,能不能普及“因材施教”,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合适自己的教育,发挥自己的潜力。
说到“因材施教”,人们会认为这是教师的事,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人的需求来教学。在“私塾”时代,一个师爷带几个、十几个学生,内容也只限于文科,“因材施教”是可能的;但如今的学校,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要学的科目和知识也比以前翻了N倍,而且学生年年换,老师们就是三头六臂,也难以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啊!能给特别拔尖和特别有困难的学生加点小灶,就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老师了。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普及“因材施教”呢?我们不妨来看“量体裁衣”的例子:
每个人的身材是不一样的,合适他/她穿的衣服自然也有讲究。在工业化以前,裁缝要为每个人细细地量好身体各部位的尺寸,宽窄长短,削肩挺腹,都了然于胸,再下手裁衣。做出来的衣服,那人穿了自然合身。可是请裁缝是要花钱的;请不起的,只好简单点穿衣;我怀疑,中式裤子的“噼啪腰”(很大的腰,左一折右一折,再拿根裤带系住),那么简单又那么不合身,也许就有这个原因,呵呵!
工业化以后,有人想出了办法,用不着一件件地量体裁衣。这办法就是建立衣服的号码系统,让多数人买到基本上合身的成衣。而且这号码也越分越细;比如女童、少女、熟女、胖妈妈,她们的身体曲线很不一样,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号码系统。不知道自己的号码?没问题,到店里试一试就知道了。
这么着,大多数人都买成衣了,裁缝只为那些特别讲究或是身材很特殊的人做衣服。
从这个意义上说,“量体裁衣”的实现,不再仅仅依赖于裁缝;那些设计号码系统、研制标准尺码衣服的人,为“量体裁衣”完成了“普及化”,让多数人的衣服既合体又买得起。
西方新娘们的婚纱,可算是对尺寸要求最高的服装了。您要是个准新娘,到店里去挑婚纱,通常可以找到大致合适您身材的“半成品”。您穿上身,店里的裁缝再给您这儿收一点,那儿放一点,细细地修改;等您拿到手,那婚纱就像是用您的模子做出来的了。
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量体裁衣”的普及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是从个性中找到共性,根据身材的数据建立服装号码系统,让大多数人都能有合适自己的成衣;第二步是在共性的基础上找个性;对于有特殊需要的人,由裁缝进行“微调”,达到完美。
“因材施教”的普及,也是一样的道理。
首先是分“号码”。已经做的是分年级,依据是年龄相仿的孩子们,心智的发育程度比较接近,可以在一起上课。不过这个划分比较粗糙,有很多孩子发育比较早或比较迟,每个人的禀赋、兴趣爱好、大脑运作的方法也不一样,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并不能兼顾这种差别。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这“号码”还可以分得更细,尤其是可以和学生自己的选择相结合。前篇拙文《做自己的“百分之十”》,曾经介绍过美国孩子在8年级时参加的一个测试,通过回答“职业规划”的问卷来帮助他们做选择。这类测试的原理是这样的:
首先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归纳出人的性格、能力的各种特点;比如内向还是外向、理性还是感性、喜欢动手还是动脑、喜欢做领头人还是做追随者、关注社会公正还是个人发展、喜欢考虑全盘还是分析细节,等等。然后设计出问卷,让孩子们按自己的直觉来回答,答案由计算机进行分类。通过这样的测试,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对各种职业进行分析,找出它们各自对从业者的性格和能力方面的要求。比如说,做科研的人,需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坐得住,喜欢思考或动手实验,喜欢做有挑战性的事;而社会工作者一般有强烈的社会公正理想,喜欢和人打交道,等等。
有了这样的分析归类,就可以像做媒一样把学生和职业对上号了。通常,每个学生可能有多个合适的“对口领域”,他们可以一边成长一边挑选,也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而调整。
不但如此,高中的课程“号码”也分得很细;比如一个学校可以开设不同深度的数学课,为准备从事不同职业的学生服务。在美国,人们不认为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微积分,也不认为人人都得去考“奥数”;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可以选不同的课,穿不同号码的衣服,不强求一律。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向合适自己的方向发展。
再来看第二步。这样的“分号码”并非十全十美。学生们应该有足够的自由和时间去尝试,在尝试中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路。因为有了第一步的细分,老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个别指导学生,给他们开“小灶”,而不至于负担过重。就像那做婚纱的裁缝,不必从头量尺寸,只需做一些修正就行啦。
这种“因材施教”,要求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性。正如买衣服,自己去试穿了才知道喜不喜欢,学生也要自己去试验、探索,才能发现自己最合适什么。这种“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课程的设置、教育的体制也需要配合。
前阵子读到《时代》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一个名叫Salman Khan(萨尔曼.康)的印度裔美国人对教育界作出的挑战。Khan是一个对冲基金的经理人,从没教过书,但是他很善于讲解各科的知识,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他自己做了三千多段教学视频放到网上,全世界的孩子(或大人)都可以免费看他的讲解,迄今已被观看了180835794次。他认为每个人的大脑是不一样的,学习的方法和进度也不一样;有人学得慢,跟不上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人学得快,听老师一遍遍地讲解很没味儿。可老师只能按平均水平去讲课,照顾不到两头的学生。他的解决办法是,让学生自己看视频学习,可快可慢,一遍不懂再看一遍,看懂了为止;然后到课堂由老师回答问题、辅导解题、做作业。所以他把这个方法叫做“颠倒式学习法”:学生晚上自己看视频,白天去学校交流、讨论、做作业、做实验,等等。
我出生得太早,无缘受惠于这种“颠倒式”的教育。不过,想象中它应该能促进“因材施教”的普及。世界上的创新很多,就看谁能走出传统的束缚啦!
——————————
说了一大套,也许有朋友要问:你说的这些都不是我们个人能够改变的。当家长的能做什么呢?
我想,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空间发现自己,别给他们安排太满的“必修课”。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应该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我们要把眼光放长,不必太在乎孩子一时的成败。我们可以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各种领域,鼓励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找自己的“最爱”。
假如您有兴趣,不妨自己测试孩子。比如说,您的孩子喜欢数学。您可以问问他,喜欢数学的什么?是喜欢它的逻辑推理?还是喜欢它的挑战性?假如是前者,可能他也会喜欢当律师或侦探;如果是后者,可能他也会喜欢其它有挑战性的职业。他的将来,不一定限于数学。
假如您是个创业者,也许能在中国开办“因材施教”的学校,或提供“因材施教”的咨询服务。相关的书和资料,在国外可以找到,咱不知道是否有中文译本。需要提醒的是,问卷中有些内容和语言、文化有关,如果移植到中国去,应该因地制宜地作些修改。
假如您有心,也许可以帮助家长们组织起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代表家长们和学校、老师对话沟通,争得社会的赞助,为学生提供“择业规划”,做他们的义务“教练”、“咨询师”
可做的事很多,祝有心的朋友们心想事成!

参考链接:
 Career Cruising” (职业规划)公司目前为北美15000个学校和图书馆提供职业规划的计算机软件和服务。它的网址是:http://public.careercruising.com/us/en
Khan教学视频网站:http://www.khanacademy.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