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大儿子在考SAT和ACT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我和他一起找参考资料时,发现了一本小书,《The Elements of Style》,暂且译成“文风要素”吧。说是“小书”,因为它只有6寸x 4寸,且不到100页;但却是一本经典之作。其中讲授的写作技巧,有一些只适用于英文,还有一些我想是各种语言通用的;这里着重介绍通用的部分。如果您对英文原书有兴趣,可以读电子版:http://www.bartleby.com/141/。
《文风要素》有两位作者:小威廉.斯强克(Willian Strunk Jr.)和爱德华.怀特(Edward B. White)。斯强克(1869-1946)生前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英语教授,《文风要素》是他在1918年为学生们写的,当时在校园传遍,被大家亲昵地称为“那本小书”。斯强克教授去世后,他的学生怀特对本书作了增补,于1958年再版。怀特曾担任美国著名综合文化周刊《纽约人(The New Yorker)》的编辑,他也是脍炙人口的儿童小说《Charlotte's Web (夏洛特的网)》的作者。
本书共分五章:
I. 基本规则及其应用
这一章列出11 条英文语法规则,也给了不少例句,目的是让写作的人避免容易造成误解的“高级”语法错误。这里就不介绍了。
II. 作文的基本原则
1. 文章要有一个基本的结构。 作者一旦选定了结构,就应保持通篇的一致。当然根据需要,也可以有意识地偏离。有些情况下可以想哪写哪,比如写情书时跟着情感走就很好。但是多数情况下,写文章以前要有通盘的计划。这和中国人说的画竹以前要“胸有成竹”是一个意思。
2. 让段落成为文章的单位。无论长短,每个段落应该能自成其意。
尽量使用主动语态。当然在有些情况下,被动语态更合适。在写技术论文时,尤其要注意这一条。很多人的论文充满了被动语态的句子,读起来沉闷,啰嗦。
3. 尽量用肯定式语句。
4. 选用确定、具体、实在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抓住读者。
5. 删去不必要的词句。这是本书的精华, 被人们反复引用。原文如下:
Vigorous writing is concise. A sentence should contain no unnecessary words, a paragraph no unnecessary sentences, for the same reason that a drawing should have no unnecessary lines, and a machine no unnecessary parts. This requires not that the writer make all sentences short, or avoid all detail and treat subjects only in outline, but that every word tell.
译文:
严谨的文章是简洁的。句子里没有不必要的字,段落里没有不必要的句子,一如图纸没有不必要的线条,机器没有不必要的零件。但这并不是要求作者只写短句,或是略去细节只写纲要;而是要求每一个字都表达着一定的意思,字字不可缺少。
按我的体验,这一条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但又很值得尝试,尤其是在文章的字数有限制的情况下。有朋友的孩子把申请美国大学的作文拿来问我的意见,多半的时候,我都觉得赘述太多,不够简洁。不重要的说了一堆,重要的、该说的反而没有篇幅说清楚了。
即便是字数不限,比如写自己的博文,我们也应该为读者着想,力求“字字不可缺少”,不去浪费读者的时间。况且如今并非按字数拿稿费,更没有罗嗦的理由了,呵呵。
诚然,做到这条远非一日之功。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将自己不太满意的文章拿来做删改练习,看看效果如何。下面是英文的例子:
比较:
改前:His cousin, who is a member of the same firm...
改后:His cousin, a member of the same firm...
改前:the fact that he had not succeeded ...
改后:his failure ...
下面是我自己刚做的练习:
改前:
每次听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都会被那凄美的旋律所感动,不由得想到同名芭蕾舞里天鹅离世的哀婉。然而,假如圣桑把鲑鱼的生命绝响谱成乐章,我相信一定也是传世之作,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改后:
每次听圣桑的大提琴曲《天鹅》,都被那凄美的旋律所感动,而联想到《天鹅之死》的哀婉。我相信,假如圣桑把鲑鱼的生命绝响谱成乐章,一定也会是震撼人心的传世之作。
其实,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建筑设计、绘画、和摄影。比如我们拍了N张类似的照片,何不自己先甄选一下,挑出最好的一张来呈给读者呢?须知看N张几乎一样的图,是引发“审美疲劳”的最佳方法!
7. 避免一联串的“散句”,最好把它们组织起来。
8. 相关的思想最好用相似的句型来表达。
9. 相关的词应排在一起。
10. 写结语时,时态要一致。
11. 将要强调的内容放在句末。
III. 有关文章形式的一些细节(略)
IV. 容易用错的词语(略)
V. 写出独特的风格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文为心声。文风在作家千锤百炼自己作品的过程中形成。本书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1. 让你自己退入背景,不要刻意营造你的风格。专注于传达思想,讲述故事,风格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2. 用你感到自然的方法写作,只是不要以为自然就是完美。不要有意模仿他人的文风,也不要过分担心自己是不是在模仿他人。花时间去努力体会别人文章的好处,这样自己写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成了自己的风格而非简单的模仿。
3. 选择合适的文体,写前有所计划。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情感非常强烈的时侯,要把思想组织起来是不容易也不必要的。
4. 写作的重点是名词和动词,不是形容词和副词。如果名词和动词没用对,再好的形容词和副词都挽救不了。
5. 修改,或重写。文章是改出来的。就是最好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通常也经过多次修改。试用不同的写法。
6. 不要修饰过分,不要繁琐。
7. 不要浮夸。一句浮夸的话会使读者对通篇的可信度产生疑问。
8. 避免用very, rather, little, pretty 一类的修饰词。
9. 不要自我中心,无病呻吟。
10. 使用正统的拼写。
11. 略去不必要的解释。比如写对话时,不要老用“他说”,“她回答”,等等。直接用对话来讲故事。
12. 不要生造别扭的副词。
13. 写对话时,要让读者明白是谁在说话。
14. 避免华丽或生涩的词藻。能用“值十块钱的词”来描述的事,决不用“值二十块钱的词”。最佳的词语往往介于平淡无味与华丽堆砌之间, 需要作者仔细推敲。
15. 除非你有很好的耳朵,不要用方言写作。
16. 清晰。写文章是为了交流,清晰的表达有益于准确地传达思想。如果一个句子连自己都看不懂,最好重写。
17. 除非有人问你,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加到文章里。
18. 不要堆砌比喻。
19. 不要为了简练而说不清。
20. 除非不得已,避免使用外来语。
21. 初学写作时不要一味追求新奇。
文如其人。文章的风格来自心灵,不是靠几条规则能够定义的。风铃愿与朋友们共勉,怀着信心,带上语法、修辞的装备,去生活,去写作。
不完美的人生
我们景仰“人格的魅力”。待人接物的甜蜜、逆境挫折中的坚强、慷慨而富于同情的人性、乐观而潇洒的生活态度,…谁要是拥有这样的人格,无论男女,都会像磁石一样有吸引力,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
然而,富有魅力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除去先天的因素,什么样的人生体验能培养更完整的人格?
英语中有这样一段励志格言:
May you have
enough happiness to make you sweet,
enough trials to make you strong,
enough sorrow to keep you human,
enough hope to make you happy.
译成中文,大意是:
愿你有
足够的幸福使你甜蜜,
足够的考验使你坚强,
足够的悲伤使你有人性,
足够的希望使你快乐。
我很喜欢这段格言,因为它说出了一个真谛:完整的人格,是由不完美的人生锻造而成的。
拥有“完美的人生”是一般人的愿望,很少有人会盼着自己的人生不完美。然而,“完美的人生”不但不切实际,而且并不可取。
我们人类,有“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能力;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往往是悲欢离合充盈的结果。从未经历过困境考验的人,脆弱的神经容易背叛最华美的理想;从未感受过仁爱幸福的人,苦涩的心容易流出最尖刻的嫉妒;从未拥有过希望期冀的人,悲观的泪水足以淹没所有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忧患哀伤的人,冷漠的视线容易忽略别人的痛楚。
如此,修身好比冶金:在时间的熔炉里,加入三分幸福,一分悲伤,两分考验,四分希望;历炼十分的人格,折射多彩的光谱,去照亮不完美的人生。
印象西湖
2009年深秋,我回国探亲,约了几位大学同窗去游苏杭。老友相聚,一路欢声笑语,亲切难忘。
那是我第一次去西湖。她的美丽让我着迷:一挪步、一转身,就是另一番风景、另一幅图画,忍不住频按快门。不过西湖之景已经有了无数经典的摄影;我那普通的相机,入门的技术,匆忙的行程,拍出的照片比明信片可差远了。结果只选了让我心动的几幅定格,加了题目,发到同学网站,任朋友们想象发挥,在“意”而不在“景”。
远在新加坡的同窗葛君(http://weibo.com/kissingge),曾在杭州居住。他虽然和我们一样学了工科,却是自幼喜爱书画诗文,能写漂亮的文章。他见到我贴的照片,雅兴大发,即刻配了诗,被朋友们戏称为“命题之作”。这些“诗配画”,最后集成一册,作为贺岁的礼物送给了我的同窗们;虽然粗糙,却是一番心意。
这里选几幅和大家分享。征得葛君同意,将他的配诗一并贴出。
印象花港 |
葛君诗:
鱼入花丛花弄影,相知相惜两相娱。
我虽非鱼思鱼乐,不期安居求意趣。
我虽非鱼思鱼乐,不期安居求意趣。
横波竖柳 |
葛君诗:
水涌横波岸竖柳,柔情交错网心头。
梦中记忆西湖里,流水明白月似钩。
梦中记忆西湖里,流水明白月似钩。
刚与柔 |
葛君诗:
柔肠对刚骨,红叶比青竹。
世上人和事,情义总相符。
世上人和事,情义总相符。
长堤阅人 |
“五一”、“十一”这样的日子,据说西湖的游人众多,在苏堤、白堤上站满;想来长堤早已阅人无数。我们去的那天,游人不多,看到的是长堤的幽静和安详。
葛君诗:
烟笼长堤雨润柳,稀疏二三有人游。
不知何时许仙到,纸伞一把路上留。
不知何时许仙到,纸伞一把路上留。
南屏钟声 |
这一张的景色并无特殊之处,只是当时心境平和,想象着钟声响时,湖面会不会泛起涟漪?
葛君诗:
南屏山幽湖水静,柳岸楼榭倒树影。
一击钟鼓醒飞鸟,旅客闻声意气平。
一击钟鼓醒飞鸟,旅客闻声意气平。
缘木求鱼 |
葛君诗:
前缘虽定好,世事却难料。
羡鱼自在游,不受花木扰。
羡鱼自在游,不受花木扰。
古桥暮色 |
葛君诗:
朦胧暮色别样美,几片夕阳泛余晖。
但得古桥有人过,总有往事堪回味。
但得古桥有人过,总有往事堪回味。
雷峰夕照 |
葛君诗:
雷峰夕照镇妖塔,苏堤佳话柳映霞。
费尽心机白娘子,专情独爱令人夸。
费尽心机白娘子,专情独爱令人夸。
残荷待雨 |
葛君诗:
小荷尖尖春水漾,夏日裙摆迎风扬。
秋风落叶花凋残,只待飘雨孕藕香。
秋风落叶花凋残,只待飘雨孕藕香。
近水楼台 |
葛君诗:
西子秋意浓,临岸楼台红。
风过湖心皱,霞照水波重。
风过湖心皱,霞照水波重。
剪不断,理还乱 |
葛君诗:
情丝如发理还乱,经年依然剪不断。
何妨学做花港鱼,随波逐流也心甘。
何妨学做花港鱼,随波逐流也心甘。
佳人 |
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出生在杭州。西湖岸上,立着她的剪影和文字:
“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多么美的诗签!
葛君诗:
林家有女初长大,文如流水貌如花。
一朝嫁得梁公子,专攻建筑文亦佳。
一朝嫁得梁公子,专攻建筑文亦佳。
曲径 |
这里的湖面本来并不窄,可以行船。只因树影重生,误作曲径。人生有多少类似的场景,我们会因假想的障碍却步,而看不到柳暗花明。
葛君诗:
柳荫遮来路,曲径连幽处。
人生常转折,信念变通途。
人生常转折,信念变通途。
山映斜阳 |
葛君诗:
斜阳一缕湖水明,山色几重隐黛青。
若非轻风拂柳枝,思绪早已入梦境。何日君再来 |
那天回程看到这只船,真的想过下次再到西湖时要坐一次。
葛君诗:
船头灯火河中影,夜半浆声梦易醒。
忘了问君何日来,一生空留几段情。
忘了问君何日来,一生空留几段情。
月上西湖 |
葛君诗:
翠堤绿柳景如烟,茶香留客客无言。
凡尘俗事全抛去,逍遥须臾也是闲。
凡尘俗事全抛去,逍遥须臾也是闲。
独木亦成林
一年前,和邻居两家带着孩子们去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度假,玩“迪斯尼世界”和“环球影城”。不料天气出奇地冷,大家在环球影城排队冻得直打哆嗦。于是临时改变行程,花了一天时间去更南面的“棕榈沙滩”(Palm Beach)晒太阳。
棕榈沙滩是个很富有的城市,有美丽的海景和别墅区、商业区。不过我最想看的,却是大榕树。80年代念书时曾经去过那里,拍下一棵大榕树的照片。这次想带孩子们去见识见识。
榕树的英文名字叫banyan,是中国福建省的省树,和印度国树菩提树也是近亲。 榕树在生理上很奇特。它通过气根繁殖,“数代同堂”,独木成林,蔚为壮观。榕树还能绞杀在它周围的其它树木,极具“侵略性”。在中国,榕树也被赋予了浪漫的意义,象征着坚强、刚毅、和古老的生命力。
在旅游问讯处询问哪里可以看到榕树,却没有得到确定的回答,也许是从来没人问过这样的问题吧,呵呵。只好边玩边找,碰运气了。
在海边的别墅区,看到这样骑在围墙上的榕树根:
时近黄昏,已经快放弃了,忽然发现路边有个小公园,长着几片榕树,在夕阳下如火如荼:
独木成林 |
众志成城 |
如火如荼 |
铁骨铮铮 |
大儿子爱爬树 |
总算过了瘾!
————————————————————————
附录:神奇的榕树 (转自互联网:http://ronglong.com/bbs/show.asp?id=165)
榕树,桑树科,椿树属。有印度榕、泰国榕、黄心榕、高山榕、垂叶榕等树种。榕树高大雄伟,自繁成林,根系盘踞,四季常青,是亚热带独特的树种。
奇特气根 连体生长
榕树的气根千丝万缕,远看似长髯随风轻飘;又像垂柳婆娑美丽。气根是从干枝萌发出来,暴露在大气中的不定根,有极旺盛的生命力,依赖母体的营养并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及养分不断伸长向下,有的垂直朝下生长,有的缠绕枝干延长。气根尖端生长点(白点) 伸到土中,地上部分迅速长成根系,地上部分长成树干,下垂气根入土生根,复成一干,形似支柱。缠绕枝干的气根,其尖端生长点伸进腐朽的树体,或遇到有客土的树凹,或在表皮破损、局部腐朽处,均可生长。先长根,后萌枝芽,再生叶子。 这许多气根粗细不一,枝干交织,像藤蔓一样同根共生,脉络相连。这种“连体生长”是木本植物世界中最独特的现象。
多代同堂 难断树龄
通常,有萌生能力的树木,自然死亡后,才从根部或树桩萌生下一代的植株,在同一时期同一树体上只有同一代的植株。然而,榕树在尚未死亡腐烂之前,通过其气根却可繁衍出翌代的树体,继而又由第二代树体上的气根繁衍第三代的树体,这许多干体既可分开又连长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家族”。这些生长及繁殖的变化是在同一个时期 内,在“原位原树”上进行的,以致同一棵古榕树上有不同“辈数”的树干,出现了“多代同堂”的奇观。对于天然的,或无记载可究的古榕树,查其树龄较困难, 尤其是该树的“祖龄”更难断析。按照惯例,应以现存最老,辈数最高,年龄最大(年轮最多)干体的年龄作为该古榕的树龄。
独树成林
榕树躯干粗壮,树冠舒展,枝繁叶茂,独树成林。如福建省福州森林公园一株古榕,树冠遮天蔽日,盖地十多亩,成了绿荫大世界,真是“榕荫遮半天”,堪称我国榕树王。广东省新会江心岛上一棵大榕树自繁成林,树上住满鹭鸶和鹳鸟,成为鸟的天堂。澳门树王——古榕树,历尽沧桑,苍劲巍立,令人肃然起敬。榕树是福建省树,福州简称榕。在福建,独树成林的古老榕树不计其数。
以根造景
榕树根系发达,神奇多变,形态别致。以根为主塑造千姿百态的盆景及景树是榕树栽培的特色。榕树文化,榕树园艺,榕树盆景,灿烂似锦。那庞大的地下根系常常霹出地面,造型壮观,如天然根雕。树上的气根,缠绕树干,变成弯弯曲曲的巨藤盘旋树体,塑造出“龙柱”奇景。榕树根系盘踞地上,景色迷人。如北京市中华民俗村大门,就是一棵庞大古榕树的景观,气势磅礴,风景动人。福建漳州市朝阳镇桥头村明代古城墙上榕树根系盘根错节,连绵2公里,成为我国一道最长最神奇的“榕树根墙”。
生日
前几天读了一位朋友的美文《躲在新年的背后》,说不喜欢她的生日和春节同日,锦上添花;而宁愿在春天或秋天过。由此想到了自己的生日,也来这儿晒晒。
人说生日是“母难日”,我妈生我的时候确实是难产。她年三十就破了羊水住进医院,而我直到年初三的早上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让我的外婆外公、爷爷奶奶都捏了N把的汗。所幸我没遗传我妈生孩子的“毛病”,我自己的孩子都是不等招呼就迫不及待地出来了,省了那许多的悬念和“母难”。
年初三的生日是够大;一说属猴的同年人,我几乎能肯定我是那人的“姐姐”。当然最实惠的是生日好过,家里人人都记得。刚刚过了春节,妈妈还在家,客人还没走,年货还没吃完,新衣也还没穿脏。外婆做了我爱吃的红汤面,我就在那天欢欢喜喜地又长一次“尾巴”。年年如此,直到上了大学放寒假,也没错过一回。如今已经快三十年没在家过年了,可爸爸妈妈到了正月初三,还是要为我吃一碗面。
出国以后,农历丢在了故乡,每年连春节是哪一天都是等快到了才会去查。公司不放假,这年也就是淡淡地过了。生日呢,也挪到了阳历的出生日。
巧的是,我的阳历生日在二月十四,套用朋友的话,咱是躲在西洋风俗“情人节”的后面了。好处是情人节前都有促销,这儿减价那儿打折,要是自己真的看中什么,八成有机会“贱买”了来;不好的呢,是两个日子重在一起,两个机会变成了一个,老公照例买一束玫瑰送一张卡,两份意思合一份了。朋友们开玩笑,说“便宜了你家先生!”不过这情人节本来就不是咱的家传,庆祝起来多少有点理不直气不壮;再说夫妻不分账,省了他的钱,就是省了我的钱,也亏不到哪儿去不是?
平时办事,常常被问到出生年月,以验明正身。我一说“二月十四”,对方多半会再看我一眼,咧嘴一笑,“情人节呀,好生日!”我也一定笑着谢谢,然后告诉对方“我的国”没这个节。对方回说,“哦,你在这儿,入乡随俗吧!” 渐渐地,咱也就“且认他乡作故乡”,视情人节为“我的节”了。
一个美国朋友,曾经送过我两张独特的生日卡。一张专为在情人节过生日的人设计,上面印的是“你有很特殊的生日,我有很特殊的朋友!”看得我好感动。另一张专为两个“同生日”的人设计,上面印着一个大蛋糕,被切下了一小角,写着“这一角送给你,剩下的留给我自己”,看得我忍俊不住。那朋友的生日和我只差几天,这张卡既应景又幽默。按说买这种生日卡的人一定数量极少,一般店里不会有卖,不知道她是从哪里找到的。很多年过去了,她的这份心意,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生日过多了,意味也不一样了。如今已没有小时候的兴奋和期待,只是例行公事,像树干一样画一道年轮。学会的,是不去数那年轮已经有多少圈,也不去想还会添上多少圈。“生日”之于我,就是提醒自己,要一边画圈,一边快乐地生活,积极地健身,努力地学习,真诚地交友。一圈圈地画下去,直到“淡出”,呵呵!
为什么哈佛大学要为学生减免学费?
哈佛和其它常春藤高校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历来都有减免学费的传统。但是随着每年学费和生活费的上涨,以及经济危机以后一般家庭财富的缩水,“藤校”对中产阶级的家庭来说是越来越高不可攀。哈佛一年的学费约4万美元;加上吃和住的费用,需要6、7万,是一般州立大学费用的3-4倍。对于一个中等收入的美国家庭,这样的负担是太重了,他们的孩子不得不放弃进藤校的机会。造成的直接结果,是藤校学生来源的“两极分化”:非常富有的家庭和贫困的家庭,几乎没有中间地带。
没有“中间地带”,是个问题吗?有什么不好?
首先,这不符合美国社会“机会均等”的理想。进藤校接受优秀的教育,这个机会应该人人有份,能不能进得去要看学生的能力,而不应取决于学生家庭的贫富。如果因为昂贵的学费,把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子弟排除在外,对于号称培养社会栋梁的哈佛来说,无异于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了。这可对哈佛的公众形象不利。
其次,人才的分布是基本平均的,不由家庭的贫富程度来决定。富家子弟不一定都有才,穷人的孩子也有极聪明的。如果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70%, 那么他们的孩子中,值得哈佛录取的学生也应该在录取总数的70%左右。丢掉了这个70%, 哈佛岂不是自限生源,与自残无异?
哈佛是个有钱的私立学校。给学生的资助,不是政府拨款,而是社会捐款;其中绝大部分是用历届哈佛毕业生对母校的回报投资而来。这个捐款基金的用法,是受到社会关注的。前些年哈佛的学费越来越贵,美国的议员 们就主张调查哈佛的捐款基金是用在哪里了,为什么学费会贵得连中产阶级都受不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哈佛政策的改变,也是民众推动的结果。
再者,各个阶层的孩子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文化特征,以及不同的政治取向。对于美国这个多元化的国家来说,大学也很注重自己学生的多元化,希望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创新,成长为各种人才。如果少了中产阶级子弟的参与,不能不说是极大的缺憾。
哈佛是个有钱的私立学校。给学生的资助,不是政府拨款,而是社会捐款;其中绝大部分是用历届哈佛毕业生对母校的回报投资而来。这个捐款基金的用法,是受到社会关注的。前些年哈佛的学费越来越贵,美国的议员 们就主张调查哈佛的捐款基金是用在哪里了,为什么学费会贵得连中产阶级都受不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哈佛政策的改变,也是民众推动的结果。
哈佛的新政策,让家庭年收入在6万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而家庭收入在6-12万之间的学生,只需要交自己年收入的10%。这样一来,对大多数的家庭来说,孩子上哈佛不比上州立大学更贵,学校的大门重新对中产阶级打开了。生源的扩大,也会让哈佛大学更能网罗人才,更具竞争力,从而有望保持国际领先的学术地位。
订阅:
博文 (Atom)